《医疗生涯》 学 艺 记(下) (三)、学道:<div> <br> 这时师傅看我力气练得还可以,就开始教技术了。那时的伤骨科,主要由《伤科》与《骨科》组成,两者并不分开。伤科主要是看跌打损伤、急性扭伤、慢性劳损,方法是手法按摩推拿加膏药。关键在于手法。手法有:点、按、推、拉、拨、扳、顺、摩、理等,看上去很平淡,但其实每一个手法都有各自的窍门,各人各异,差距很大。刘主任很善于总结经验,将这些手法结合起来,创建了“刘氏三指按摩法”,这起源于当初的“楚氏三指按摩法”。经刘氏两代人的研究,体会,实践,创建了“刘氏三指按摩法”。刘主任也不保守,我刚来就把这三指按摩法教给了我。刚学上去时,感到一点儿也不难,就三个手指,点点压压、拿拿推推的,只要有劲,不一会儿就学会了。学了就用,还真有用。但时间不久,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有的病人,一推就好,而有的病人需要拉呢?还有一些病人需要点压才行呢?更有一些病人,就是你使出浑身解数,还是不行呢?</div><div> 记得有一天急诊送来一个病人,急性腰扭伤,搀扶入室,正好是我接诊,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推又拉,按摩点压,把平生所学的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了出来,累了一身大汗,但病人的症状却丝毫没有改善。只得找主任,主任来了以后,只见他令人将病人扶起坐好,双手在患者腰部摸了一会,一手指按住患者腰椎棘突,一手伸至患者肩部,双手交错,轻轻一扳,只听见轻微的“咯哒”一声,患者顿时酸痛全消,可以站起来了。再在腰上贴上一张自制的跌打损伤膏,回去休息二天就好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这个病人是急性腰间盘突出,治疗的关键是找到突出的部位,利用巧劲,精准定位,轻轻一推,把突出部位推回去就可以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br> (图4:刘秉夫在治疗病人)</div> 原来我们身上的每一条“经”、每一根韧带、肌腱、每一块肌肉,都有自己的行走方向和固定部位,就是说,都有自己的“家”。发生急性外伤后,这些肌腱、韧带从原先的部位脱出来,造成软组织错位。临床上就会产生疼痛、酸胀和功能障碍。治疗时,如果能知道这些肌腱、韧带的原先地方,只要轻轻一拨,顺着原先的路线一转,就能顺利地将脱位的肌腱、韧带复位,关节脱位也是一样。如不懂里面的窍门,一味强干,肌腱、韧带复不了位,错位在外,症状就会一直存在,有些还会产生后遗症,引起功能障碍。而慢性的如滑囊炎、肌腱劳损等,一般都有其劳损原因,治疗首先要确定部位,找出病因,再给与活血化瘀、通经顺脉治疗。<b>治病不仅要有术,而且还需“道”,顺道而行,方能手到病除。</b><br> 西医治病,讲究精准,有些可精细到基因、分子,甚至到离子水平,能弄清楚固然是好。这其中许多工作,是科学家的事,而对一个临床医生来说,临床上有许多症状、疾病不是一时半会能搞清楚的。所以有时在治病时,治疗可不分中西,也不要拘限于药物或手法,只要不耽误病情,解除痛苦就行。有时使用中医的活血化瘀药物与西医的非甾体类药物合用,往往效果翻倍,肯定比单用为好,但很难说清是以哪个药为主,可能两种药都有贡献吧。中医治疗讲究“君、臣、佐、使”,有主攻者,有辅助者,有调和者。正如我们治疗高血压时,用了钙通道阻滞剂或转氨酶抑制剂,加上低盐饮食控制,患者血压降下来了,你能说是哪种方法的功劳?大家都有功劳。<br> 骨科主要是看骨折、关节脱位的,那时的中医骨科是不做外科手术的,复位全靠中医正骨手法。与西医讲究解剖复位不同,中医讲究的是功能复位。即有时候从X线片子上看,解剖复位并不理想,但以后功能恢复却不受影响。要复位首先要将骨折的两端拉开,再对位时,要尽量对准,防止周围的软组织嵌入到骨折断端中去,这会影响愈合。要做到这些,力气是少不了的,但是按压部位,用力的大小、方向的使用也非常关键。对骨折的X线片,不只是看到,而且要看懂,为复位时的手法、方向、角度,提供参考,才能成功。每看好一个病,就多了一份经验,<b>但假如看好一个病,能总结出一个“道”来,以此类推,就更好了</b>。<br> (图5:刘秉夫的大弟子周时良,中医院伤科的奠基人之一;旁边那位是当时中医院伤骨科唯一的女护士李旱英,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西医治疗骨折主要是手术加石膏固定,限制局部关节活动。中医也讲固定,但不用石膏,而用小夹板,强调患者关节上下的合理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功能下降。小夹板的制作与应用是一门学问,刘主任是这方面的大家,他总能根据患者的需要,现场制作出不同大小、不同形态、不同材质的小夹板。我记得,他最常用的是用不同粗细的钢丝加硬纸板、浆糊成形、变硬,根据骨折的部位,因人而异地再塑型成各种不同形态、角度的实用小夹板。后命名为“纸质铅丝小夹板”,其硬度、可塑性、透气性较以往的木制小夹板、塑料小夹板等均有大幅度改善。非常实用,这当时在全国都没有前例,是个创新,可惜当时没有申请专利。<br> (图6:自制的小夹板,虽然简单,却非常实用) 这一方法,对我在工作上也大有帮助。几个月后正逢唐山大地震,我参加医疗队前去抗震救灾。车到唐山玉田县境内,前方桥断路堵,解放军驾驶员下车探路去了。我们乘坐的军用帆布大卡车又闷又热又灰,大家就都下车透气。看到我们下车,周围群众就围了上来,我随大家下车,一眼就在人群里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右肩耷拉着,职业敏感性使我立即就明白这是肩关节脱位。于是我将妇女带到路边,坐下来,使用我学到的专业知识,一拉、一转就将脱位的关节给复位上去了。患者右上肢当即就可以活动了,当地群众一看到,立即就涌了过来,可惜没看几分钟病,车队又要出发,往震中开去。到丰润县后,一看那里的骨折病人到处都是,而抗震早期当地又缺乏医疗资源,无现成固定夹板。我就就地取材、应人塑形法、制作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医疗小夹板,救治了许多病人,取得了良好的医学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br><br>(四)、医道之道 <br><br> 学伤骨科必须踏踏实实、在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上,跟着师傅,一步一步向前。一开始是打基础,增强体质;继而是学技术,学手法;最后还需归纳为医道,只有医道通了,治病才能得心应手。不能老想着一蹶而就、一举成名,老想着弯道超车,如基本功不扎实,又急于求成,求胜心切,<b>弯道超车是要翻车的。</b><br> 记得那时主任经常给我们做自我分析:“我这个人没有急智,所以不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只有靠扎实的基本功,稳扎稳打,功到自然成”。我这人反应比较慢,当时听了没有感到什么,只觉得主任是太谦虚了。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样明白地知道自己的特点,如此明确地表达出来,找出应对方法的,却并不多见,心里非常敬佩。但只是敬佩而已,多年以后才突然体会到,其实师傅是早就看透了我,这是用来点拨我的,我当时却浑然不知,真是后知后觉的可以。<br> (图7:在给唐山病人治疗,1976) 一个人无论学什么,基本功是最重要的,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尽管慢一点,但扎实,可为长久之计。像金庸小说中的段誉、虚竹,功夫得来全不非功夫(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方便是方便,但不巩固,所以经常要忘掉,使不出来。反倒像乔峰、郭靖等人,功夫是一步一步慢慢磨练出来的,基本功扎实,所以不需要临时抱佛脚,使出来得心应手,威力也大。正如造房子一样,地基打得越深越扎实,楼房也就越牢固。记得有一次路过莫斯科红场,发现正在铺地面,用的全是整块的花岗岩条石。条石长1米,横、宽都是30公分,但铺起来却是竖着铺的,在地面上只留有30公分见方的一块石块,石块深度却有1米。怪不得红场地面这么坚固,坦克可以在上面开而不留痕迹。<br> 其实无急智、不会随机应变,这也是我的特点,干事只好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慢慢来,练好基本功吧。所以当初师傅给了我两件宝贝,铁板和沙袋,都是用来打基础的。这种中医手法的基本功夫,全靠心得体会,很难言传,<b>一旦学会,便终身难忘。</b>记得多年以后,我也早就不干中医伤科许多年,一天突有一幼儿关节脱位,久治不复,一天下来,身心俱疲,找我帮忙。我一看就知道,关节小头半脱位。只需一手轻轻固定脱位的关节韧带,另一手轻轻将脱位的骨小头一转一拨,按滑出轨道将其再滑回去,手中微微感到“咯噔”一下,就知道关节已顺势归位了。患儿顿时感到活动如初,不痛,不肿,无任何功能障碍。这主要是得益于当初扎实的基本功。<br> 治病还需因人而异,相同的病,不同的人,往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同的病,不同的人,有时却用相同的方法与药物治疗。<b>医道固然重要,但比医道更重要的是:还有人道。人道,是医道之道。</b><br> 那次学艺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了,尽管后来我离开了伤骨科,离开了师傅,上大学去了,毕业以后也未再回伤骨科。但现在回忆起来当时那些事还是记忆犹新,有些基本功至今未忘,<b>说是学艺,其实是学道,而且道比艺更为重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