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本来的自己

襲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遇见本来的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吟《终南》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定是身体里潜藏着一种情结,听魏老师说要讲《终南》,心里即刻泛起一股敬意之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首为何起名《終南》?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很多大德之人隐居于此,是一座圣山。百姓祝寿时常说寿比南山,以“终南”为名,一定有着非凡的意义,期待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篇,魏老师讲了秦国与周朝的关系及秦国的发展史。随着她有声有色地描述,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历史人物浮现眼前。我仿佛一个隐身者,亲眼目睹了秦国演变的全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前,不了解在辉煌的大秦背后有这么多不屈不挠、百战不殆、意志坚强的前辈君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晚,我久久地被一个个远古人物感动着,似乎明白了这首诗为何题为“终南”。也许,是百姓对秦襄公善政的期待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君也哉?对于这一句的解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毛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我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秦人从一个小部落发展到有诸侯国身份,切实不易。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屈辱?锦衣狐裘、黻衣绣裳、佩玉锵锵是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啊。秦大夫有祝贺也有劝诫之意,劝秦穆公珍惜当下,做好诸侯,善待一方百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动的同时,为秦人先祖的选择惋惜着。读书产生什么情绪,说明身体里潜藏着同样的情绪。我明白,我为秦人惋惜的同时也为自己惋惜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周朝崛起时,秦还是一个小小的部落。或许,当时的秦人没有眼界,武王汇集八百诸侯伐纣,他们竟然没有参加。一步棋走错,步步不顺。就像我,出生农村,来城市工作,因为思想与眼界狭隘,多少次机会摆在面前,每次都与之擦肩而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王伐纣之后,分封诸侯国,没有秦人的事,那是自然。一是秦人根本不够资格,二是没有参与伐纣,一个小小的部落当然进不了武王的视野。好在武王贤德,没有怀疑秦人有他心,也不会欣赏他们,秦人只有喝西北风的份儿。古今人事相通,选择错误后一定要付出代价,我同样喝了不少西北风,凛冽之寒至今记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人骨子里自强不息,身体里流淌着能征善战不屈服的血液,他们不言放弃,老老实实做大周朝的臣民。我也一样,老老实实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以业务水平和实力说话。在业务上,一连打破了好几个历史记录。即便这样,也不招人待见。就像秦襄公击退戎狄护拥周幽王,支持周平王一样,战功累累,换不来和别人一样的待遇。我认为我骨子里有着秦人那样不屈的精神,依然以一颗诚心对待教育事业,最终换来了尊重与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其君也哉”的另一种解读是周地遗民的疑虑。他们希望秦襄公是一位圣君,希望能善待他们,希望他的修为与德性与终南山一样高。我思忖,秦襄公会善待周地遗民。“颜如渥丹”“佩玉锵锵”,这美丽的词藻让我又看到了类似于《淇澳》里仪表堂堂、德才兼备、面色红润、大德的君主形象。大白若辱,广德若谷,他的心胸定是宽广的,能容别人所不能容。不会像项羽那样,带着个人情绪与恩怨对待秦人。灭秦时,项羽把秦军杀得片甲不留,之后又到秦地烧杀抢虐,把嬴姓人赶尽杀绝,烧毁他们的房舍。据说,项羽燃起的那场火烧了整整三个月。项羽没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泄愤的同时失去了民心,给刘邦创造了建功立业的好时机。秦襄公一定不是那样的人,不然,多年后不会诞生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更不会有统一六国的秦始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证明了秦襄公的政治胸怀与贤德,“寿考不忘”是百姓对他发自内心的祝福。岐山有木,君主有德,不管《终南》出自谁人笔下,秦襄公都受得起那样赞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一位在乎体验过程的人,很容易入境,吟诵时脑子里浮现出空旷辽远的山涧、氤氲升腾的烟云,心境禅定如水,可这不争气的嗓子吟不了那么高的调子。怎么办?我必须表达对《终南》的敬意。周二中午,月亮姐姐叮咚发来一条信息:下午两点半去琴行学吟《终南》,拍视频。我高兴地一拍脑门,有了,月亮姐姐的声音很有穿透力,借力!呵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两点半以前抵达琴行,我竟然是第一名。人齐了,月亮姐姐让我们仔细听了几遍音频,分析疑难处吟法,之后一句一句教。大家很有兴致,学得很用心,很快,视频拍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制作视频的任务肯定是我的,怎么渲染艺术效果呢?晚上,一边搜索背景材料,一遍思索。背景必须大气、开阔、道性、禅意。想着想着,脑子里突然跳出几个大字:上德若谷。对,大山、溪谷、流水、瀑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景素材有了,怎么编辑才能更好地表现艺术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制作片头试试吧!南山何有,有条有梅。以郁郁葱葱的大山为背景,动感的白色手写字体随着前奏曲缓缓出现。凝视着气势磅礴的片头,心神游走山谷了。月亮姐姐的一声“终南何有”非常具有穿透力,她的声音给了我灵感,我为这句选择了氤氲的山端、直泄的瀑为背景,让她的声音传得更远,传到终南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溪谷之上,群起的飞鸟飞高,飞远,它们带着我们的声音飞向终南山,我们的心飞向终南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片尾呢?不能俗!吟诵时,心灵已经抵达终南山,怎么在视频里体现出来?打开相册翻看录制的视频片段。找到了!有一段视频,我双手握着经书,一边吟诵一边朝远处瞭望。当时,我不是想象着自己在终南山吟诵吗?灵感来了!为了增强艺术效果,抠图之后,又做了一个画中画。我手里经书在悬在山端,我也在山端了。不,是我们一起在山端了,视频里是我们的合吟。尤其是月亮姐姐的声音,听起来,感觉真的在山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二下午练习、拍摄,第二天中午一点就发给了月亮姐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必须有速度,第二天早晨六点起来开始构思、制作,完成单位工作之后,又开始制作。中午,一边做饭一边思索,一点多把成品传给月亮姐姐。当时,沉浸在吟诵的感觉里,构思的专注里,制作视频的幸福里,没有想评优的事。有幸福的体验,其它不重要。没想到,两点多在群里看到我们的作品被魏老师推荐为优秀进行展示,着实惊喜了一场。也许是我们心诚、不执着、无为的缘故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想自己,以前对视频制作一窍不通,现在被姐妹们称为制片人,经典给的智慧啊。原来,很容易生气,现在觉得都不是事;原来,因为得失,跟自己过不去,现在觉得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原来,有点不合群,现在什么人都可以玩到一起。特别是我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能与音乐专业人打成一片,开心。心情舒畅,常结善缘,心里美滋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我很幸福。这是经典给予的能量,感恩魏老师引领,感恩志愿者老师的付出,感恩同行老师们,感恩我像秦人那样,不言放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