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一一一道不尽的鹅湖之会

齐美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书院是我国各类学堂的前身,它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历时千余载,全国各类书院不下七千所。鹅</span>湖书院是“千古一辩”的文化圣地,被誉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书院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为什么这么有名?就在于鹅湖之会在中华文化历史,尤其是理学传承上的里程碑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佑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次毁于冰火,其中尤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成为鹅湖书院历史上的一桩美谈。探究康熙皇帝留下的这一楹联的背景、历史、传说典故,不仅能从中体味出百年书院特有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更能从中领略书院历史上几大名人、传说在楹联中智慧光芒的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见,封建统治者和读书人是如何仰望这座书院牌坊!好的诗联既能为书院增色,又可启人心智。有</span>书院必有楹联,匾额:穷理居敬</p><p class="ql-block">楹联: 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的这幅匾额和楹联位于御书楼。御书楼在鹅湖书院是第五进,位于书院南端最高处。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为重檐歇山顶,龙吻房脊,10榀三开间。</p><p class="ql-block">1717年是御书楼修建的年份,同时也是鹅湖书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修建据《颁赐鹅湖书院御书》记载说“铅山知县施德涵兴工修建鹅湖书院,至冬规模略具。”那么这幅匾联是什么时候挂上的呢?据笔者翻阅考证,应为1718年。“康熙五十六年秋七月潢奉命镇抚西江”,也就是说1717年,白潢出任江西巡抚,出发那天,康熙召见时特赐御书鹅湖书院匾额一面“穷理居敬”、楹联一对“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命白潢送到鹅湖书院。为了迎接御赐匾联,江西、广信和铅山三级政府筹资对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届当时全国书院之首)。峻工后,白潢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从南昌来到鹅湖,举行了隆盛大的挂牌典礼。中间过了几个月呢?“潢以九月莅洪州,越明年夏四月,赍至书院悬挂讫 ”。也就是说,白潢九月到江西,到第二年的四月,才将康熙帝的匾联挂上。挂匾之日,“衣冠士庶,扶杖来观”,全江西文人学士都为鹅湖书院感到自豪,纷纷作文诵诗以记其盛。</p> <p class="ql-block">朱陆之争本质是理学与心学之争,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陆两次雅集:鹅湖之会及南康之集</p><p class="ql-block">鹅湖之会系吕祖谦撮合。吕祖谦在抵福建崇安访问朱熹时,提议约请“江西二陆”(陆九渊及其兄陆九龄)前来相会,以使朱陆二学“会归于一”。此提议得到朱陆双方积极回应。此即“鹅湖之会”缘起。</p><p class="ql-block">鹅湖之会两人主要分歧在于“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朱熹作为理学宗师,强调道问学,主张“格物穷理”,认为应该格天下万物以穷理,而陆九渊作为心学宗师,主张“心即理”,“只是一个心,只是一个理”,在认识论上强调应该先“正心”,以尊德性为宗;在工夫论上则创建一套“发明本心”的易简工夫。</p><p class="ql-block">鹅湖之会后,朱熹曾经在给张栻的信中激烈批评陆九渊。在朱熹看来,陆九渊的问题在于完全不提倡读书,只一味强调践行,称在实践中时时察看自己的心,就能开悟本心之所在,过于玄乎。</p><p class="ql-block">彼时的陆九渊,对于朱熹的方法,显然是极其不认同的。他在鹅湖之会现场以诗讽朱熹“支离事业竟浮沉”,并盛赞自己方法“易简工夫终久大”。</p> <p class="ql-block">三年后,陆九龄特地拜会朱熹,为鹅湖会上己方在辩论中用语之激烈致歉。此时朱熹和诗一首,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理学主张,及对二陆的批评。鹅湖之会后,朱熹任职江东,陆九渊则到福建任职,两人都因此去到对方学术根源地,就对方学派作第一手的深入了解,也更加理解了对方学术。</p><p class="ql-block">朱熹汲取陆九渊心学注重践履的优点,以克服闽学学风空疏之弊;陆九渊则借鉴朱学义理条分缕析之长,以消除心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期间,朱熹多次称道陆九渊及其弟子,足见其胸怀。</p><p class="ql-block">鹅湖之会六年后,陆九渊主动率徒从家乡金溪前去南康拜见朱熹。在南康,朱陆两人携手共游湖山,陆九渊还应朱熹邀请,在白鹿洞书院,选取《论语》中的“义利”章作了一次的公开演讲。这次相会,史称“南康之集”。</p><p class="ql-block">按现存的《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陆九渊当时所作演讲,正文首段指出辨志之重要,以及志于义与志于利之高下之别。第二段则联系实际,指出要在现实生活中辨别义利,区分君子与小人。</p><p class="ql-block">当时有听众听讲后激动得泪流满面,朱熹也深深被打动,激动至在冷天频频出汗,以至于要不停挥扇。演讲结束,朱熹上前致辞,公开表达对陆九渊的赞颂,表示自己当与众门生恪守陆先生之训教,以及自己对于义利篇的理解不如陆九渊之深刻。</p> <p class="ql-block">朱陆之异</p><p class="ql-block">尊德性与道问学:</p><p class="ql-block">朱熹与陆九渊都认可宇宙之理为天理,但关于如何悟理之门径则相异。两人主要分歧在于:</p><p class="ql-block">“意不能自诚”与“发明本心”。陆九渊提倡“发明本心”,认为去除障心之物欲及知见,就能获得澄明之心,从而以澄明之心就能悟理,“心即理”。对此说法,朱熹则认为“意不能自诚”,按陆的方法并不能就此获得澄明之心。</p><p class="ql-block">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以清明之心就能自然悟得天理。朱熹则反对“心即理”之说,认为心只是具众理,但从内心所悟却不一定是天理。其原因就在于人还存在“气质之性”,人有气禀之差别,唯有圣人才气禀极清而内心澄明,普通人气禀驳杂,此时做判断的心带有“气质之心”,因而也驳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二:“格物穷理”与“心即理”。朱熹认为天下之理唯天理,但“理一分殊”,天理散在万物中。所以提倡格物穷理以证心。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渐修工夫,达到豁然贯通之境,从而掌握天理。</p><p class="ql-block">而陆九渊则认为“心即理”,理系由内心而发。因此可以直接顿悟而明理。朱熹认为普通人气禀昏浊,唯有圣人才气禀极清,所以普通人要通过“格物穷理”来领悟事物之理。而陆九渊虽然也认为人之气禀有高下清浊之分,但通过剥落工夫就足以澄心。</p><p class="ql-block">朱熹在洛学思想传播歧义百出的基础上,重构儒家文本,提出具备一整套严密体系的“理学”,并因此被当时视为学术权威。陆九渊则另辟蹊径,提出以“简易”出发的心学理论体系。理学与心学,在当时成为双峰对峙的局面。而朱陆之辩的发展,对于二人完善各自理论体系都不无作用。</p> <p class="ql-block">二、“我注六经”与“六经皆我注脚”</p><p class="ql-block">在解经上,朱熹与陆九渊也存在分歧。朱熹提倡“我注六经”,陆九渊则提倡“六经皆我注脚”。鹅湖之会两人曾为此有激烈辩论,陆反问朱熹“尧舜之前,何书可读?”</p><p class="ql-block">陆九渊反对的是从汉唐以来延续的读书弊端:读书人沉浸于词句训诂之解经,于训诂中耗费精神以求通经,而不注重领悟义理。最终读书只落得空谈书本学问,完全对自己无益。</p><p class="ql-block">陆九渊对于读书只求训诂,忽略义理,不领悟文章意旨是极其反对的。陆九渊认为越是年代久远的经书,传注越多。这些传注首先并不一定正确,而且过于繁杂,一一去看,只会耗费学者精力。他读书只看古人注解,而且有些经文文句本身就非常通达晓畅,根本无需看传注。</p> <p class="ql-block">朱陆晚年之相融</p><p class="ql-block">纵观朱陆学术之分歧,实质一直是同中有异,异中存同。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二位先生学术本同宗同源,皆出于孔孟门下,其分歧之处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而且两人在晚年也相互认同了对方学术思想。</p><p class="ql-block">朱陆早年为尊德性与道问学孰先孰后争执不休,朱熹后来也承认尊德性与道问学缺一不可,在修德上同样重要,尊德性才能正心,道问学才能知道所有道理,使得道德修养落在实处。朱熹教导门人潘时举,称本心不正,一切都落空。日用常行的所有道理, 都是从本心而发,所以首先要正“本心”。</p><p class="ql-block">朱熹对陆九渊关于“义利”的理论极为认可,在朱熹邀请陆九渊于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朱熹就对陆九渊以义利发表的演讲当众表示认同。陆九渊也吸收了朱熹之重于训诂,教门人看经书时,要看注疏及先儒解释,不然,容易自以为是发议论,菲薄古人。</p><p class="ql-block">此外,尽管朱熹批陆学为“狂禅”,并痛心疾首的说“程门高弟、尽入禅学”,其实二人年少时都曾经醉心于禅学,并且两人学说都受禅学影响。</p> <p class="ql-block">朱陆门派后期流弊</p><p class="ql-block">朱熹和陆九渊可谓当世圣贤,天资过人。两派理论在传承中,由于两派门人之理论掌握、道德修养、天资均不及其师,都出现了一些问题。</p><p class="ql-block">朱熹曾经对于两派门派的弊病有过总结:朱熹认为陆九渊以“尊德性”训徒,所以他的门生实践工夫做得好,但是于读书有所欠缺;自己以“道问学”教人,自己门人实践工夫则不及陆门。</p><p class="ql-block">由于陆九渊门下弟子多学无所成,而且其修心方法也过于“玄妙”不好把控,陆九渊去世后,不少其门下弟子转投朱熹门下问学。</p><p class="ql-block">不同于陆九渊借鉴佛教“顿悟”,不言明具体修习路径,朱熹则提倡通过“道问学”“格外物之理”以达到扩展知识之目的。无疑这是一条明确的,方便易行的修习路径。</p><p class="ql-block">朱熹本人是大学问家,学养学厚,其理论体系也十分严密繁复。但对于其门下大部分弟子来说,其师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则过于庞大,无从驾驭和把握。于是门人或背诵一些朱子语录,以作援引之用,但对于理论核心思想并没有理解,只是空引条文;或以朱门弟子身份出来讲学,实质为自己谋取名利。</p><p class="ql-block">在朱陆之争后期,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朱熹和陆九渊均不存在只看重一点而否定另一点,两人在实际修为中也是兼修并重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演变为关于入门次第的意见不一。朱熹认为应该从道问学入手,陆九渊则认为应该从尊德性入手。</p><p class="ql-block">对此,陆九渊五传弟子郑玉,关于朱陆之异、以及门派之流弊有详细描述。王阳明则与郑玉持相同看法,也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在个人修为上,对于“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同等看重的。其区别只是入门次第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和陈亮的“鹅湖之会”,是最动人的文学之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同游鹅湖,畅谈时事,盘恒了十天,辛弃疾为陈亮作了《贺新郎》词。作此词后五天,正好陈亮写信向辛弃疾索取词作,辛弃疾就把这首词写给了他,陈亮随即和原韵作了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贺新郎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p><p class="ql-block">陈亮</p><p class="ql-block">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官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p> <p class="ql-block">再如陈亮的“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写两人交情的深厚。“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为天下臣民行将斗志消磨而深感痛心。“淝水破,关东裂。”非常希望有朝日能像谢玄破苻坚于淝水那样,亲自北伐,一战成功。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到辛、陈二人的关系不同一般了。古来诗人词家诗酒集会赠答唱和的事情太多了,独有鹅湖之会”在当时就被人们看成倡议恢复的壮举,而且还附会出一些传说。宋人笔记《养疴漫笔》等书记载。陈亮慕辛弃疾的大名,骑着马去拜访辛弃疾。经过一座小桥,他三次想跃马过桥,但是马却一次次都胆怯后退,就是不肯过桥。陈亮发怒了,拔出剑砍下马头,把马推倒在地,步行向前走去。</p> <p class="ql-block">鹅湖之会 实际上前后是有二次</p><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一次当然是指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吕祖谦几位的论辩这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之争。但是在古代可以称之为是理学与心学之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次是辛弃疾和陈亮在书院的短憩,纵论国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的文学史家们只将其解读为两位伟大的词人相互激励、写出数首相互酬答的绝妙好词之会,可以说是文学之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袅袅烟雨中的田埂小道上,远处姗姗走来一个峨冠博带、手摇羽扇的中年,高吟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瞧!稼轩故里的一骑烟尘,一位五髯齐眉的青年豪侠挥着马鞭,高唱着: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p><p class="ql-block">听!鹅湖书院里的钟鼓齐鸣!待笙箫静默之后,高朋满座、胜友如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