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晋商民居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2021年7月下旬,由南到北自驾游山西。</h1> <h1>潼关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历代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 “四镇咽喉” “百二重关”之誉;据史书记载考证的 大小战事有82次,多次影响到一个朝代命运,如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之战,唐代中期哥舒翰失潼关之战,明朝末年李自成破潼关之战,近现代抗日战争潼关保卫战等。</h1> <h1>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仅次于山海关),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行至于此,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谭嗣同十八岁时,随父到甘肃,途经潼关,为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诗云: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h1> <h1>潼关地处黄河渡口,黄河流经潼关县境18公里,在潼关古城外,兼容了西来东去渭洛河水,三河交汇后在此忽急折东流形成“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奇伟景观。</h1> <h1>风陵渡黄河大桥,是连接陕西和山西的桥梁。</h1> <h1>风陵古渡。风陵渡因传说女娲姓风,且其陵墓又在该黄河渡口,故而得名。</h1> <h1>站在风陵古渡口,遥望黄河对岸的潼关古城。</h1> <h1>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区西,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因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动人爱情故事在此发生,而成为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山西普救寺”,这座干年古刹每年9—10月举行“世界情侣月”活动,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h1> <h1>普救寺内的舍利塔因《西厢记》而更名为“莺莺塔”。莺莺塔以奇特的结构、精湛的工艺、明显的回音效应而著称于世。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并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季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齐名,被学者称为世界六大奇塔。</h1> <h1>梨花院,俗称“莺莺院”,是《西厢记》中老夫人、莺莺、红娘在普救寺寓居之所。</h1> <h1>西厢房,莺莺、红娘的居室,《西厢记》即此命名。</h1> <h1>北厢房,莺莺之母郑老夫人的居室,《西厢记》中“堂前巧辩”即“拷红”一折发生在此。</h1> <h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h1> <h1>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580年),废毁于元初,1997年重建。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堪称千古绝唱。鹳雀楼外观四层,内分六层,楼内文化陈设表现了五千年黄河文化的底蕴。一层主题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二层悠远流长(华夏根祖文化),三层亘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五层旷世盛荣,六层极目千里,从而使繁华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h1> <h1>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黄河。</h1> <h1>蒲津渡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一个古渡口。蒲津桥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是横跨在黄河上历史最早、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第一座曲浮桥,史称“天下黄河第一桥”。</h1> <h1>蒲津渡遗址出土文物黄河大铁牛(共四尊),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蒲津桥的桥头地锚,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将近1300年的历史,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经过初步推测分别代表回纥(维吾尔)、突厥(蒙古)、吐蕃(藏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团结的象征。</h1> <h1>蒲州故城遗址。据史书记载,“舜都蒲坂”便是这座城,是一座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代蒲州城,西濒大河天险,南依中条屏障,地理位置独特,有"晋之咽喉”之称。历史上,蒲州城有两次繁华兴盛期,分别是唐朝和明朝。民国时,蒲州城仍很繁华。抗日战争时期,蒲州城遭受兵燹十分严重。1947年永济解放后,县政府迁于现在的永济市区。城池渐渐荒凉。1959年,兴修三门峡水库,蒲州城处于淹没区,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城池于是彻底废弃。</h1> <h1>舜帝陵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为中华民族“五帝”之一的舜帝的陵庙。陵冢启于禹时,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h1> <h1>传说中的舜帝陵冢</h1> <h1>夫妻柏,相传大禹为舜陵亲手栽植,已有四千多年寿龄。两棵柏树一枯一荣,活柏抱死柏,如同一对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夫妻,造型罕有,形态传神,因此命名为“夫妻柏”。</h1> <h1>龙柏,状如神龙,根部又像一把龙椅,座基、扶手、靠背、脚蹬各具其形。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光武帝刘秀避难于此。刘秀是东汉开国之君,因此得名“龙柏”,是千年舜陵的“活化石”,河东文化的历史见证。</h1> <h1>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这里是三国蜀将关羽的故乡。解州关帝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关帝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享誉华夏,被称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该庙始建于隋代,现存的建筑基本都是清代重建的。</h1> <h1>雉门</h1> <h1>四龙壁是一座琉璃影壁,壁心嵌有“四龙图”。一般影壁上的蟠龙多为单数,取“一、三、五、七、九”条龙,九为最高等级,有古代帝王“九五之尊”之意。最为典型的有大同九龙壁、北京故宫九龙壁、北京北海九龙壁。关帝庙影壁上不仅蟠龙数量与其他地方的不同,龙爪数量也不同。北京两座龙壁的龙都是五爪龙,而关帝庙和大同龙壁的龙爪却都是四爪龙。因关老爷生前为将、为侯,殁后封王、封帝、成神、成圣,四海共仰,民间奉为“千古一人”,此处的四龙壁以显示关帝的特殊身份。</h1> <h1>门前的铁桩表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h1> <h1>结义园</h1> <h1>尧庙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是中国首座国祭帝尧,民祭尧、舜、禹三位华夏先祖的庙宇,俗称"三圣庙”。4300多年前,尧定都平阳,划定九州,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实行禅让,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奠定了中国最早的格局。尧被尊为“五帝"之一,是炎黄之后华夏上古文明的开创者,为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开篇首载帝王。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h1> <h1>五凤楼</h1> <h1>尧井台</h1> <h1>广运殿</h1> 黄河壶口瀑布<br><h1>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万里,澎湃汹涌。她有至尊的威严,巨龙的雄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发育在黄河中游的壶口瀑布是世界上唯一的黄色大型瀑布,被称作“中华魂”。</h1> <h1>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h1> <h1>“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个世纪以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历经六百多年的沧桑岁月,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全球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后裔”。</h1> <h1>广济寺,紧邻驿道,因此明初移民时,政府于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是官府办理移民事务的办公场所,成为明代大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h1> <h1>古大槐树处。古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冲毁。民国三年(1914年)在古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了纪念碑亭。</h1> <h1>二、三代槐树,是由古大槐树滋生的二代槐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二代槐树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树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挂件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h1> <h1>祭祖堂,堂内设128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h1> <h1>明代监狱,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600多年,是我国现存的一座完整的县衙监狱。明正德年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蒙冤落难囚于此监,后人遂称之为“苏三监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据此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h1> <h1>苏三当年蒙冤落难时在此打水洗衣,后人称此井为“苏三井”。</h1> <h1>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10公里处霍山南麓,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后多次毁于兵火和地震,现存建筑大部分为元代重建。1933年寺内发现金皇统平水版《大藏经》(即赵城金藏)4000余卷,现存国家图书馆。上寺飞虹塔、水神庙壁画、《赵城金藏》及唐柏被称为“三绝一奇”。</h1> <h1>飞虹塔,是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琉璃塔。2018年8月29日,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认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h1> <h1>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是山西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已开放的恒贞堡(龙)、视履堡(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h1> <h1>砖雕——狮子滚绣球</h1> <h1>桂馨书院</h1> <h1>敬业堂前院</h1> <h1>敬业堂后院</h1> <h1>峭月楼</h1> <h1>王家大院之恒贞堡恒贞堡俗称红门堡,创建于清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39—1793年)。该堡是一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堡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39米,最高处达32米,总面积2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堡内院、巷呈“王”字形排列,依山就势,由低而高,主院前堂后寝,花园前园后室,既有富丽堂皇的大夫第、司马第、旗杆院,又有风格别致的顶甲花园。其院落在布局上均严格按照轴线对称排列。恒贞堡不仅有直观的“王”字造型,在建筑意象上还被誉为“青龙升腾”。</h1> <h1>平遥古城地处山西省中部,交通便利,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具有2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城内的古城墙、古街道、古店铺、古寺庙、古民居组成了—个庞大的建筑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h1> <h1>俯瞰平遥古城</h1> <h1>平遥县署</h1> <h1>日升昌票号</h1> <h1>醋坊</h1> <h1>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正中,又名“在中堂”,是清代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也是《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等30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点。如果看过这些电影,那你一定对这里的场景不陌生:成排高挂的红灯笼、高高的砖墙、精美的雕刻、漂亮的斗拱飞檐、深邃的巷落,这就是著名的乔家大院。乔家大院没有王家大院那么宏伟,但它的宣传力度大,所以知名度却很高。乔家大院是民商,王家大院是官商。</h1> <h1>乔致庸的起居室、书房</h1> <h1>女眷餐厅</h1>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其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已具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br>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誉为“晋祠三宝”。 <br>圣母殿中的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唐柏,被誉为“晋祠三绝”。<br><h1>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三晋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h1> <h1>晋祠四铁人</h1> <h1>圣母殿</h1> <h1>鱼沼飞梁</h1> <h1>献殿</h1> <h1>圣母殿中的宋塑侍女像</h1> <h1>难老泉</h1> <h1>唐柏</h1> <h1>山西博物院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晋国霸业、明清晋商、土木华章、民族熔炉、戏曲故乡、山川精英等历史文化专题构成。</h1> <h1>应县木塔,全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坐落于山西省应县县城西北隅佛宫寺内。建造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50多年历史。塔高67.31米,塔身为阁式建筑,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全塔无一颗铁钉,完全由54种斗拱铆榫咬合垒叠而成,结构设计科学严密,令人称奇。它是中国境内仅存的8座辽代木构建筑之一,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h1> <h1>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自古为我国北方万山之宗主,可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灿烂,风光壮美,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h1> <h1>悬空寺,座落于恒山,在浑源县境内。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依照力学原理,巧借岩石暗托,凿洞插梁为基,梁柱上下相嵌,廊栏左右相连,是建在半空中的一组木结构建筑。唐代诗仙李白称其为“壮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为“天下巨观”。寺内供奉“释”、“道”、“儒”,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教合一”的寺院。</h1> <h1>大同古称平城,是山西北方重镇,自古也是咽喉要塞,为中国第九大古都。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置云中、雁门、代郡”以来,大同以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而闻名华夏。特别是北魏在此建都近百年,历经六帝一王,大同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极一时。悠久厚重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br>大同古城墙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元故城墙旧土城上增筑而成,全国颇有名气。大同城墙的总周长为7270.7米,形制方形城池。<br>大同古城大不同<br></h1><h1>人少安静,远离闹市熙攘,<br>辽金遗存,历史厚重沧桑,<br>珍品众多,静心细细欣赏,<br>临近城墙,可以顺路逛逛。</h1> <h1>四牌楼</h1> <h1>钟楼</h1> <h1>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h1> <h1>华严寺内的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游客可以登上宝塔,俯瞰寺院布局和大同古城风貌。</h1> <h1>站在华严宝塔上,俯瞰大同古城。</h1> <h1>在大同诸多龙壁中,以九龙壁最为闻名。这座龙壁位于大同古城和阳街路南,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有620多年的历史。龙壁坐南朝北,全长45.5米,高8米,厚2米多。该龙壁为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琉璃建造艺术极高的一座九龙壁,被誉为“中国龙壁之首”。</h1> <h1>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它与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我国“四大石窟”。</h1> <h1>结束语</h1><h1>此次“山西之旅”,由陝西潼关过黄河,经风陵渡进入山西,纵贯南北,从大同出晋。游览了二十多个名胜古迹,为山西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震撼。</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