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读书处

美友8057468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 申新成</h3> 余平生所好有二,一是读书,二是读碑。近日偶翻张土魁先生撰《涉县寺院》,发现胡峪村有个定慧庵,定慧庵有通古碑,碑上有清代涉县进士李成蹊写的碑文,欣喜之余顿生访碑之意。于是约友驱车而往。 胡峪村距县城很近,大路临村,十分便捷,上车一支烟的功夫就到了。村中间有道街也是一条通往定慧庵的路,水泥路面,出村后蜿蜒西上至半山腰,深沟绝壁突兀而至,车不能行。还好,有小型停车场。停车后登水泥台阶数十步,回首右转,豁然开朗。悬崖绝顶上平缓开阔,别有洞天。草木萋萋,白云悠悠,雉雊莺啭,山空谷幽。微风习习中隐约有泉声汨汨,我们循声走去,不远处一座青石雕砌而成的拱门小石屋甚是耀眼。这是古人专为保护这眼泉水建造的小石屋,古朴沧桑,不知建于何时。屋内大不过半席,仅容一人汲水。古人在此凿石成盆以承泉水,形如磨,故此地又名曰“磨水寨”。石盆内青苔碧水,旁有瓢,舀而饮,清凉甘冽。石屋外古人凿石成槽,砌而成渠,泉满外溢,顺槽而流,潺潺作响。 向北一箭地,绿树掩映下瓦舍俨然。这定是定慧庵了。此时仿佛飘来了清脆的木鱼声,倾刻间如身置清虚之境,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世俗的纷争和烦恼,有的只是云卷云舒的恬淡和宁静。 门口果然竖立着一块石碑。圆首方座,一人之高。年湮日久,风雨剥蚀,字迹不清。但凭多年的抄碑经验,多数文字依稀可识。尤其是“钜鹿知县邑人李成蹊撰”数字清晰无误。据《清嘉庆四年涉县志》载“李成蹊,字默芳,雍正庚戌进士,历任巨鹿、束鹿等县。建立义学,案无留牍,狱无冤民,士庶德之。”今一睹尊容,我当然很欣慰。 既然来到宝地,不进殿礼佛是为不恭。然而山门紧锁。由门隙而窥,院里赫然还有一块古碑。逢碑必读是我的爱好。为一探究竟,我们不得不放下体面翻墙而入了。这似乎又是对佛之不敬了。然而情由可原,我佛慈悲吧。 还真是功夫没有白费。这一翻墙竟然翻来一个意外的惊喜!——碑文楷书写就,银勾铁划,字迹清晰。落款处清清楚楚地写着“赐进士出生、诰授奉直大夫、前户部贵州司主事加一级、邑人杨三珠撰,捐银五俩”“戊子科解元、勅授文林郎、前陕州直隶州学正、保举知县、邑人刘世勋捐银五俩,率子庠生葆愿书”立碑时间“大清道光三十年三月”。 “呀!”我不禁惊讶道:“此碑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杨三珠撰文、刘解元书丹!”再看正文是一篇重修碑记,文采飞扬,自不待说。文中明确提到“道光三年,余读书其中,人迹罕到,清风徐来,吟诵之际,心旷神怡。”“癸卯,余读礼家居,闻程君敬亭葺而修之,又于西南隅别辟一院,建屋数楹,专为学者肄业之所。”他还寄希望于“后之读书其地者,庶几洗尔心、涤尔虑,一志凝神,讲明圣贤之学”。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庙学兼用的地方,道光三年,年幼的杨三珠在此上学读书,二十七年后因父或母去世,守丧在家,恰逢母校重修和扩建,于是故地重遊并应邀撰写了重修碑记。 杨三珠何许人也?据涉县地方志编《涉县志》(简本)载“杨三珠,涉县河南店村人,私塾先生,曾任苏州知府。……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道光十五年及第进士,任奉直大夫、户部贵州司主事。后升为中宪大夫,户部郎中。咸丰十年(1860年)出任苏州府知府,因政绩卓著,被皇上追封三代。……墓在河南店村西南。”民间有关他的传说很多,最值得说道的是,他曾任咸丰皇帝的老师。那年杨三珠告假回老家,咸丰奏请皇上恩准随老师来到涉县,看到老师的家乡竟如此破败悽凉,心里很不是个滋味,杨三珠就给他讲历史上文治武功、励精图治、治国安邦的故事,激励他的雄心壮志。咸丰很感恩老师的教诲。当晚师生二人就同住在杨三珠的老宅。至今涉县河南店村还有保存完好的咸丰皇帝住过的“卧龙居”。 为此碑文书丹的刘世勋,是涉县连泉村人。据刘世勋墓表记载,刘世勋字书常,号念堂。清道光二十五年以河南省乡试第一名中解元。曾任河南陕州学正,保举知县。 在此悬崖巨壑之上,一区区小庙竟然有这么几位“大仙”,是何因哉?斯山为熊耳山南延之脉,起伏绵延约四里许,至此突然回环,形成怀抱之势。这所庙学兼用的学校就座落在山坳里,坐北朝南,北殿三楹南殿三楹,东西厢房仅存基址。背靠“熊耳六峰”东托“韩山戴雨”西依高岭逶迤,足濯碧水清漳,俯瞰烟村十里。余山里人,没见过大世面,窃以为是地灵人杰之谓也。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岁次壬寅夏月于涉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