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有一个好战友,他的名字叫孙启华,军旅几十年,退休后分在一个干休所,一个党支部。以我对他的了解,他不仅是我昔日的战友,还是我学习的榜样,更是当之无愧的新时期雷锋传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是第13任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团长,也曾是全国贫困县彰武县人武部的部长,还是现任辽宁省雷锋研究会的会长。在几十年学雷锋,做新时期雷锋传人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因此获得了很多殊荣,如: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荣获沈阳军区“学雷锋金质奖章”;沈阳军区、辽宁省军区“优秀共产党员”。 在其军旅生涯中,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他说,"我是在学雷锋道路上成长起来的普通一兵,要永远发扬雷锋精神,当好雷锋的传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闪光的螺丝钉。</b><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12月,他从辽宁省沈阳市入伍,被分配到驻丹某舟桥团服役,以此为开端,开启了在学雷锋道路上的步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转换十二岗,岗岗都叫响。在孙启华的身上,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从士兵成长为团长,经历了十二个岗位,并且在某舟桥团和抚顺雷锋生前所在团两个团级单位轮换工作,在每个岗位上都叫得响,过得硬。当班长是模范,直接提干,当排长、连长、股长、营长,把所在单位带成先进。到了1996年,他己经在团参谋长的岗位上工作了3个年头。这一年恰逢某集团军96黄海演习,他与时任团长陈宜龙、作训股长隋续杰一起,把难题当课题,把演习当战场,选题立项,合作攻关,研究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利用制式舟桥器材在海上搭设泊接平台"。</b><span style="font-size:22px;">该项成果,填补了舟桥器材在海上运用的空白,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1月,他担任副团长后,当年负责组织大型车库建设。又全身心投入到库房建设中去。当时其爱人和孩子都在沈阳上班、上学,他无遐顾及,几个月回不去一次家。天不亮就起床,戴个大草帽,穿上工作服,成天长在工地上,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军工自建。协助团主官,组织连队上山打石头,下河挖沙子,节省了大量资金,最后完成了8085平方米制式库房和7000平方米老式简易库房的建设任务,被沈阳军区评为"优质样板工程",被集团军评为"库房建设先进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由于他的爱岗敬业,矢志不渝学雷锋,1997年12月,他被提抜为雷锋生前所在团团长。岗位变了,但他做雷锋传人的初衷没有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上团长岗位后,他坚持团队长期形成的学雷锋好的传统和作法。把雷锋精神作为团魂,把学雷锋典型作为团宝,把《学习雷锋好榜样》作为团歌,把学习雷锋创造出的业绩作为团史,在领导带头学雷锋上开新篇,迈新步。挂在他嘴边上的话是"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1998年8月中旬,他带领雷锋团近千名官兵,携带装备器材,乘专列紧急驰援哈尔滨,参加松花江抗洪抢险。团队主要担负哈尔滨松花江北岸万宝大堤裹头工程守卫任务。较好完成了堤坝加固、转移受灾群众的任务。团队和他本人都荣立了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迎风飘扬的旗。</b><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当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场的时候,由于精简整编的原因,他的岗位发生变化。几经调整,一纸命令,又让他成为当时国家级贫困县彰武县的人武部部长,在这里,他扎下根来,一干就是6个年头。"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要把雷锋精神带到哪里,做一面迎风飘扬的旗"。这是他来彰武县之初,发自内心的誓言。6年时间,他把心血和汗水洒在彰武大地上,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征兵训练创先进。他因为来自于部队带兵人的岗位,深知把好士兵入口关的重要性,因此,他把一年一度的新兵征集工作,贯穿到全年。从摸底调查,到兵役登记,从乡镇专武干部培训,到组织适龄民兵训练,从细节入手,狠抓落实。这样下来,征兵工作由季节性工作,变成了贯穿全年的工作。具体任务集中展开后,他又在体检、政审、廉洁征兵上,协调联动,严把关口,保证每年都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6年下来,共输送合格兵3000名。受到了部队、新兵、家长、社会的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防风治沙结硕果。彰武地处内蒙科尔沁沙地的南缘,长年处于少雨干旱和沙漠南侵的威胁之下。他从担任彰武县人武部长的第一个月开始,就思考着组织民兵参建的大事,下乡搞征兵调研,顺便熟悉地形地貌,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当得知沙进人退,群众饱受沙害之苦的时候,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把防风治沙当作突破口。于是他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建"民兵雷锋林"。这样,既打岀学雷锋旗帜,又起到了示范作用。2000年春季,他和人武部官兵带领民兵,在西六乡栽下从黑龙江引进的银中杨树苗,如今这20亩雷锋林己是根深叶茂。一炮打响,遍地开花。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落地彰武后,县委书记、县长把任务交给孙启华带领全县民兵来完成。他以此为契机,带领全县民兵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打响了建设绿色家园的保卫战。几年下来,他组织民兵近10万多人次,共植树23.7万亩,近6000多万株,造千亩林园60多处。直接受益土地11万亩,粮食平均每亩增产200多斤,全县沙化土地面积由过去每年增长1500亩,减少到如今的不足300亩,有效地遏制住了科尔沁沙漠的南侵,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做岀了突出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扶贫帮困建功业。在6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县的村村屯屯,沟沟岔岔。全县24个乡镇、183个村、1150个自然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几年下来,孙启华与35个特困家庭结穷亲,和13名贫困学生交朋友、为他们送去衣和物,送去米面油,送去慰问金。几年下来,光是他个人捐款捐物就近万元。他得知双庙乡的张淑芬患上子宫肌瘤,没钱医治,爱人残疾,两个孩上学困难的情况后,主动伸出援手,帮其联系到省肿瘤医院手术,解决她的手术费用和孩子上学费用,使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摆脱了贫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解决当地农民的创收问题,他抓机遇,找门路,利用农闲时节,把富余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利用民兵参建的形式,组织24个乡镇的民兵达2000多人,组成民兵营、连,开赴到盘锦,帮助企业收割芦苇。人武部人手少,任务重,组织保障事项多,他起早贪黑地工作,一时间,人也累瘦了,嘴唇干裂,嗓子沙哑,但他没有停下行走的脚步,硬是挺过了艰难的45天。用行动为盘锦芦苇生产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又为彰武县的农民和民兵增加了收入。据当时县里统计,参加收割芦苇的民兵,人均增收5000元,全县增收1000多万元,真金白银,增加收入,造福百姓,受到彰武全县上下一致的交口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棵不老松。孙启华战友一路学雷锋,一路前行,后来又晋升为铁岭军分区参谋长,大校军衔,2013年在省国防教育办主任岗位退休。按理说,退休后,该享享清福了,但是他征尘未洗人未歇,转换角色再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考核推荐,他又担任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会长"职务。对于从小学听学雷锋故事长大,入伍后走雷锋成长的道路,退休后又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传播雷锋精神上的老战友孙启华来讲,退而不休,甘作奉献,正是展现了他的终生学雷锋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具有雷锋精神的人讲雷锋精神,增加感召力。依托"雷锋研究会",他进一步完善组织。他联系上马剑、孙承彦等前两任雷锋团团长,联系上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雷锋排长薛三元,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陈亚娟等一批学习雷锋和宣传雷锋精神的典型。按年度制定的计划,组织学雷锋精神宣讲团,深入工厂、农村、高校及中小学校、机关和部队,围绕新时期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党和国家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围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国防建设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确立了20多个宣讲课题,给人民群众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有学雷锋热情的人上台讲雷锋,增强吸引力。孙启华和雷锋有缘,不仅仅是第13任雷锋团长,很多地方与雷锋有相同之处。他和雷锋服役期间都立过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都出自雷锋团;都曾在雷锋团工作两年零八个月。雷锋精神,是他永远驻守的精神家园。正是带着这种持久的热情,他带头上讲台。每到征兵季,他都要回老单位铁岭军分区,奔波在军分区7个县(市)、区人武部之间,分别为7个单位征集对象上好"学习雷锋,迈好军营第一步"的第一课。讲者谈亲历亲悟,谈希望和嘱托,听者思从军的打算,思考投身军营后的未来。每一堂课,都是互动频繁,讨论热烈。退休后的9年时间里,仅他本人在省内外作学雷锋报告就达100多场次,听众达20000多人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学雷锋奉献终生的亲人得安慰,增强凝聚力。雷锋团安微临泉县1993年入伍的战友李建峰,回乡后发扬雷锋精神做好事,后来患上重病。在北京治疗时,他留下捐献器官的遗言,病故后,他的亲属帮其实现了愿望。他的五种器官,延续了5个人的生命。北京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这感人的事迹,同样感动着雷锋研究会的同志们,为了解决李建峰战友家中困难,辽宁省雷锋研究会,雷锋团退役官兵学雷锋联合会,用一个多月时间,为他捐款220545元。2016年8月,当孙启华等4名战友赶到千里之外的战友家乡,把捐款送到李建峰妻子闫芳手中之时,在场的人们都流下了热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数桩桩事,感受滚烫心。孙启华无愧为雷锋传人,在新时代里,这位老兵没有止步,他仍在雷锋团的行列里,永远行走在学雷锋的队伍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字:平平淡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孙启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歌曲:《不忘初心》(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我与文中主人公孙启华有过三段共事经历,即在某舟桥团班子、铁岭军分区班子、辽宁省军区政治部这三个单位共事,前后达7年之久。退休后又都分在沈阳军休北陵休养所一支部。昔日工作同甘苦,今朝退休叙情长。对于这样熟悉的一个身边典型,在我内心沉淀多年后,重燃我写作热情的原因,是他矢志不渝学雷锋,退休之后仍然行走在学习雷锋和宣传雷锋精神道路上的行动。在我工作的原班子成员中,有两个闻名全国全军的大典型,一个是张子祥,一个是孙启华。去年写了一篇关于子祥的文章,今年又写了一篇关于启华的文章。感谢子祥、启华战友过去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两位战友对我采访提供的帮助(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孙启华在广东揭阳作学雷锋报告(3张)</p> <p class="ql-block">左起:孙启华、黄文兴。2019年,黄文兴战友陪同孙启华,前往广东揭阳,为学校的4000多名师生作学雷锋报告。退休9年时间,孙启华在省内外作学雷锋报告100多场次,直接听众20000多人次。</p> <p class="ql-block">雷锋生前给战友们作报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孙启华作学雷锋报告的部分图片(6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雷锋团安徽籍士兵李建峰生前在团队射击训练时的照片。(1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一批安徽籍士兵从家乡入伍到雷锋生前所在团,退伍回乡后,在家乡成立了学雷锋爱心协会,做了大量好人好事。李建峰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2015年,他染上重病,在北京治疗其间,就立下遗愿,死后捐献器官。他病故后,按其遗愿,捐岀的器官,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北京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作了大量报道,感动了无数人。辽宁省雷锋研究会发动大家为李建峰家属捐款220545元,2016年8月,孙启华等4人代表研究会和雷锋团战友,赶往千里之外的安徽,把捐款交给李建峰妻子闫芳手中。这是一组现场慰问的图片(4张)</span></p> <p class="ql-block">孙启华在职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抚顺雷锋生前所在团参观时,在《雷锋纪念馆》内的雷锋车前留影。(旧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