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深耕结硕果,踔厉奋楫笃前行——记海口海港学校语文组应用课题结题汇报暨高中语文陈贞工作坊牵手教研活动

林深时见鹿

<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教师“海南印记”特色课程、乡土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检验课题推广应用的实践成果,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海南本土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核心素养,海口海港学校语文组于2022年5月24日在综合楼103室开展了《高中中华传统文化任务群“士文化专题”实践研究》应用课题结题汇报暨海口市高中语文陈贞工作坊牵手教研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校王高平校长、课题主持人杨勇副校长、教研室负责人王燕霞老师、教务处龚建涛主任、文常青副主任、语文组全体老师及海口市陈贞工作坊成员、旧州中学、海南文昌中学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流程共有四项:</p><p class="ql-block"> 一、“诗语士文,海南印记”课例展示</p><p class="ql-block"> 二、“诗语士文,海南印记”评课研讨</p><p class="ql-block"> 三、应用课题基地校主持人结题汇报</p><p class="ql-block"> 四、“诗语士文,海南印记”主题讲座</p> “诗语士文,海南印记”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三所课题基地校的三位老师都围绕“诗语士文,海南印记”这一主题选材设计,给我们带来了三堂别具匠心又精彩纷呈的展示课。</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由我校陈要峰老师带来的题为《探寻海南之名士,感悟琼崖士文化》的展示课。 </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的课共四大板块:“初识士文化”“走近海青天”“弘扬士文化”“制海南名片”。课堂导入设计巧妙,引导学生从概念中的“士”到教材里的“士”,再到海南历史名人中的“士”,最终聚焦于“海青天”海瑞的形象上,过程自然而流畅。</p><p class="ql-block"> 接着,陈老师通过对2020年海南高考真题《明史·海瑞传(节选)》的赏读来分析海瑞身上的士人精神和优秀品质。</p> <p class="ql-block">  在文本赏读过程中,陈老师做到了文言并重、张弛有度,既有重点文言字词和答题技法的落实与传授,又有文化内涵、精神价值的探讨与浸润。陈老师以问题导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来自主解决问题,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p> <p class="ql-block">  最后,陈老师巧用游访五公祠和制作海南名片这两个作业来引导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从海瑞走向海南名士群体,让学生主动了解和亲近本土的士人文化,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陈老师的课堂脉络清晰,于行云流水中层层深入。</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是由文昌中学的符盈老师带来的题为《诗语士文,海南印迹——海南的苏东坡》的展示课。</p><p class="ql-block"> 符老师由苏轼的名与号切入主题,指出自号“东坡居士”是苏轼以乐观旷达的态度面对自己屡遭下放、颠沛流离的官宦生涯的最好注解,为学生走近苏轼、赏读文本预先搭建了理解支架。</p><p class="ql-block"> 符老师先让学生通过赏读苏轼之诗来感知苏轼之仕。在赏读《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时,符老师以读促学,通过抽读、老师范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对情感的体悟。</p> <p class="ql-block">  接着,符老师让学生咀嚼文本,深入文本,交流探讨,读出诗中苏轼的坎坷仕途以及他面对坎坷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从而感受“历尽风雨不变其心,饱受沧桑不改其志”的士人风骨。</p> <p class="ql-block">  最后以苏轼之士悟世间之士,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和海南历史上如苏轼这般的士人,并结合海南建设自贸港的背景设计情境式写作,让学生制作文化名片来宣传海南的东坡。符老师的语言诗意盎然,似春风微雨,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是由旧州中学朱琬玉老师带来的题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走进“进退自如,荣辱不惊”旷达之士苏轼》的展示课。</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将本课定位为诵读型文本教学,书声琅琅也成为了本堂课最为鲜明的亮点。无论是“美背名句检测诗文积累”“美读诗文探寻苏轼一生”还是“美悟自我浸润士人精神”,每个环节的推进都突出了学生的读。</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以理解、体悟和生成三个逐层递进的目标为抓手,带领学生走进苏轼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作来品悟苏轼随遇而安的活法、旷达乐观的心态和坚强刚毅的精神。例如,“吃”是人间烟火气的集中体现,于是朱老师巧妙地抓住“吃货苏轼”这一标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苏轼研究美食的过程中,明白穷不改其乐的士人之心,将诗词中的苏轼与生活中的苏轼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到一个可亲可爱的东坡居士,体悟他在被一贬再贬中应对苦难和坎坷的睿智与达观。</p> 评课研讨 <p class="ql-block">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三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后,是思维碰撞、交流畅谈的评议课环节。</p> <p class="ql-block">  方仁艳工作室核心成员熊永华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三位老师对文本的开发和整合都独具匠心,课堂设计紧扣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点拨恰到好处,情境营造巧妙生动,善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  文昌中学对外交流中心的陈文强主任用凝炼隽永的三个词分别道出了这三堂课的风格特色,即“实课”“美课”“满课”。陈要峰老师的课教学功底扎实,符盈老师的课教学语言优美,朱琬玉的课教学内容丰满,三个人的风格都极其鲜明,三堂课都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  “士文化”课题成果专家、琼山中学刘成老师赞扬三个老师的课个人风格鲜明:陈老师随和、符老师温润、朱老师澎湃,又从学习目标、学习结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就三位老师的展示课作了深中肯綮的点评。在学习目标的安排上,三位老师都聚焦传承士文化精神;在学习结构的设计上,教学思路都简洁而清晰;在学习动力的提供上,三位老师分别从学科认知、社会生活、个人体验三个方面巧妙地设置了情境;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都关注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写结合能力等。</p> 课题结题汇报 <p class="ql-block">  我校课题主持人杨勇副校长、文昌中学课题主持人刘晴副主任、旧州中学课题主持人刘文川校长,都分别从课题成果推广应用过程、推广应用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分享。</p> <p class="ql-block">  我校课题主持人杨勇副校长首先表示了“三个感谢”:感谢课题成果专家的精心指导,感谢学校领导、教研室、语文组的倾力支持,感谢课题组成员的辛苦付出。杨校在汇报时,侧重分享课题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以时间为轴,用图片剪影来介绍我校课题组这一年来所开展的教师公开课、学生研学、演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意趣盎然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文昌中学课题主持人刘晴主任在结题汇报中也侧重分享课题开展情况。文昌中学课题组基于实用主义原则,将士分为“文士”“武士”“隐士”“海南名士”四大类,注重对教材资源的整合,活动设计聚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旧州初级中学课题主持人刘文川校长在结题汇报中侧重分享课题研究与学校办学理念相融合的特色之处,如在推广应用中整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士文化题”教材内容,聚焦“教材”“文化”“实践”三途径,打通“三依托”渠道,有效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士文化专题”实践研究课题,并依托这三条途径,有序有法地开展各类活动。</p> “诗语士文,海南印记”主题讲座 <p class="ql-block">  课题成果负责人陈贞老师首先对三所课题基地校的应用成果进行了展示,既真挚恳切地赞扬了所有课题组成员的辛苦付出,肯定了各个基地校所取得的成果,又切实扼要地指出了三所基地校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为三所基地校进一步巩固课题成果、继续深入探索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接着,陈贞老师简明阐述了课题概要,提出“诗语士文,海南印记”的教材本土融合理念,即提炼中学语文涵盖“士文化精神”的古诗文,融合海南历史名人诗文课例,打造海南语文特色课程,培养具有海南印记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陈贞老师继而提出了课题设想和课题创新之处。在课题设想中,陈老师清晰明确地列出了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在课题创新这一块,陈老师着重分享了“士文化课程设计之‘三融合三跨界’”和“落位课堂四大环节”这两点。</p> <p class="ql-block">  最后陈贞老师回顾自己十年课题研究之路,感慨正是有这十年的探索与沉淀、深耕与笃行,才有今日的收获。课题研究应当是生生不息的、是源远流长的,因此她激励老师们要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笃行不怠,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实践探索为重点,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再上一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语文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语文课堂作为传播祖国和民族文化的主阵地,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把语文核心素养研究与培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中,承典塑新,砥志力行,才能让我们教育事业枝繁叶茂!</p>

课题

老师

海南

学生

苏轼

文化

陈老师

语文

陈贞

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