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约二十年前,上了一门全校通识选修课,一百几十个学生在大阶梯教室里上课。课程考核的方式侧重于考查大家的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所以课堂提问多一些。</p> <p class="ql-block"> 在学生思考问题的间隙,我愿意在座位间的过道来回走一走,一是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减少身份带来的距离感;二是随时能够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对课程和老师的意见、建议。</p> <p class="ql-block"> 在教室的最后边,有个男生看着我,或说盯着我,我就停下来,问他对正在分析的案例有什么想法,他告诉我,他想回答问题,但浓重的方言使得他一开口大家就笑。在其他课程一直是这种状况,在寝室里也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时过二十年,我已经忘了当时我们还说了哪些话。在征求他同意发言后,我就回到了讲台。我能感觉到这个孩子内心的自卑、沮丧、渴望等复杂情绪交杂在一起。作为他的老师,我能做些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每次老师提问,他都在座位上认真思考问题,他很想把自己的观点与大家分享,但有一个事情,他说话有方言,他担心大家听不懂,所以他把思想藏在了心里。大家想和他一起分享吗?”</p> <p class="ql-block"> 座位上响起了一片掌声,同学们用清脆的掌声鼓励他站起来发言。他在掌声中站起来,回答了问题。整个过程,同学们都很安静,没有人嘲笑,没有人议论。回答完毕,他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坐下。</p> <p class="ql-block"> 此后每次上课,他都会主动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都报以理解和鼓励。我每次走过他身旁,他都会抬起头看看我,眼神里多了自信和从容。</p> <p class="ql-block"> 事情过去二十年了,每当想起这个学生,我都对自己没有忽略他而心生宽慰。作为老师,能够给他的也许不仅仅是成绩,在精神层面上更能够给予他理解和机会,从而改变他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思维。他很渴望获得大家认可,渴望融入寝室和班级的集体中,但缺少一些信心。</p> <p class="ql-block"> 都说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学生们感到人生困惑的时候,能够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迷惘的同学,他们更需要帮助,更需要老师拉一把、扶一下,让他们能够走出暂时的低谷,内心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期末的时候,这个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提高,常交流、常开口有助于语言的改变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