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勤学善思乐于研,力行细悟共分享。5月26日上午,红湖路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老师相约录播教室,开展新课标思考与实践之“加减法算法与算理”主题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性。在小学“数与代数”领域,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教学中,也要沟通数的概念与数的运算之间的关联,突出“数”与“运算”的一致性。</p> <p class="ql-block"> 杨旭宣老师分享了自己思考的几点,她谈到: 2022新课标中要求运算意义的教学要有一致性的认识,加减法是关于计数单位数量的加减;乘法是单位和单位相乘得到新单位,数量和数量相乘得到新单位的数量,最后新单位和数量组合得到结果;除法是单位和单位相除,数量和数量相除,最后新单位和数量组合得到结果。加减乘除运算都是基于计数单位数量的计算。那么他们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杨旭宣老师分析教材,从加法的起始教学开始分析思考,我们发现,老师们教学中常常会把数的拆分当做加法意义的教学,这和运算意义的“一致性”是不统一的,只有把加法意义基于一个一个继续数的计数策略,才能把运算的意义“计数单位个数”的计算相统一起来。所以,运算教学一致性的底层逻辑是加法的“一个一个继续数”的计数策略。同时,她还提到,2022课标把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那么这些多出来的时间和课时,我们要做什么?应该是要加强对数学纵深化的思考,但反观我们的教学,基本停留于实物直观到几何直观到数学符号化的抽象达成,对于算法的进一步纵深化的研究,比较缺失,接下来的新课标践行,是不是要加强纵向数学化的思考,这是大家值得研究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胡小红老师对百以内整数加减法教学进行了思考并分享:第一阶段,10以内的加减法,在加减法之前,必须基于数的认识,理解加与减即分与合,在起始课前,要掌握10以内的分成;在这一阶段,能理解加法是往下数,减法是往回数,即加法是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减法是相同计数单位的递减。第二阶段,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则是更注重利用小棒摆一摆,用笔圈一圈,用计数器拨一拨去理解。第三阶段,100以内加减法,结合小棒与计数器,理解满十进一,理解算理,更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的累加与递减。</p> <p class="ql-block"> 钟来凤老师分享了小数加减法的一点思考。她用3.2+2.53这道小数加法举例,从加法情境创设,到通过硬币模型直观理解,逐步抽象理解,最后联系位值,脱离情境理解算理,巩固算法,以这样的思路去理解小数加法运算!</p> <p class="ql-block"> 数学组老师们也积极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对加减法算法与算理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搭建平台,以点带面,以研促教,助推教师研读教材能力的成长!虽然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但对数学教学的探索,我们还在不断学习的路上……期待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认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让学与教真正有趣、有料且有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