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七案学校读书的日子(三) 七案庙记事

祥龍遊天下

七案学校早已撤并了,七案庙在搬迁新校后也平掉了,已记不清是哪一年的事了!七案学校的历史,关于七案庙的印象也许随时间推移有可能就慢慢消失了!五一节前夕,许致中老师和我在微信聊天,偶尔提起了七案学校,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在七案学校读书岁月的回忆! 七案学校是什么时候办起来的?我无从知道,也没有考证过,只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就已存在,印象中条件极差,教室都是土坯平房,窗户上的玻璃大多都烂了,到处张风漏气,夏天还好说,一到冬天就不行了,时不时需要用牛皮纸或破报纸糊窗户;桌凳都是简易的土墩、土台子,稍好一点的就用预制板担在两个土墩子上,算是一套豪华桌椅了;有一次课间,我和同学玩恼了,在土桌子上追逐打闹,不小心一脚踩空,右脸重重地磕在了坚硬的预制板桌沿上,顿时皮开肉绽,鲜血直流,还露出了白花花的颧骨,好在没有骨裂骨碎,学校赶紧通知了家长,我爹也吓坏了,急急忙忙把我送到乡医院治疗,医生先给我清洗伤口,再给我消炎,最后又进行了包扎,记得当时疼得连哭喊都不敢,回来后,脸肿得像馒头一样,右眼都眯成了一条线,最痛苦的是纯粹张不开嘴,说不成话,嚼不成东西,一张嘴就生疼生疼的,只能勉强吸食一些面汤稀饭充饥,也不知过了多久,伤口才长好,才能开始吃饭,现在仔细看,右脸上还是留下了隐隐的伤痕。 <p class="ql-block">  学校每间教室的布局都差不多,除了课桌椅,中间或后面的空地上用土泥和土块垒了一到两个火盆,冬天供课间取暖和烤火用,但一般都不常用,因为烤火用的材料太缺乏了,煤炭根本没有,取暖用的只能是一些柴草,只有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才笼一把火,大家纷纷围挤在火盆旁烤烤手、取取暖,然后继续上课。每年冬天,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东滩大队林场修剪树木(我们那里叫剡树),准备过冬的柴禾,说是林场,其实树种很单一,就是一片沙枣树林,每次剡下来的树秧子拉回来码起来,一剁一剁储存起来,天气特别冷的时候才给各班分发一点笼火取暖,平时都是用同学们自己每天在上学路上捡拾的柴禾,根本不够用,为了节省柴草,不致把学生冻得手脚麻木,每讲一会儿课老师就要组织全体学生哈一哈气,搓一搓手,跺一阵脚,原地伸伸胳膊抬抬腿,活动活动筋骨,提振提振精气神,然后再继续接着讲课。几乎每节课都是如此,而且学生中每天都有好多感冒的,清鼻子吊的老长,有的鼻子冻实了,呼吸很困难,黄鼻涕一会儿掉出来,一会儿又吸上去,呼通呼通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实在不行了就用袖子一抹,几乎每个学生的袖口上都明光瓦亮的!你们可别笑话,那时家家户户条件都极差,缺衣少穿非常正常,卫生条件更差,冬天一身破棉衣能穿到头,从来都没有洗过,而且是补丁摞补丁,缝缝补补穿好多年,穿不成了还要拆洗下来废物利用,再用作装棉衣、打膈帛、补窟窿的材料,真可谓物尽其用,丝毫不浪费一点,几乎每个孩子的小脸都冻得通红皴裂,耳朵、手指头和脚把股都冻伤了,龟裂开口,甚至脓肿结成了疮疤,脖颈、手腕、手背、脚腕、脚背处都有一层厚厚的垢痂,好像就长在肉上,洗不下来,由于干旱缺水,长期不洗,有些同学的脖子就像车轴头一样漆黑,直到夏天浇河水或机井抽水时才能长时间在水里泡泡,泡软之后才能慢慢搓下来、揭下来,才算是彻底搞了一次个人卫生,有条件稍好一点的,平时就在脸上、手脚开裂处抹一点棒棒油或凡士林以防冻伤,尽管如此,但我却从来没听到哪个老师、学生抱怨过,悲观过,印象中,所有人都是那么乐观,那么坚强,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穷欢乐吧!也可能就是我们之后面对一切困难无所畏惧的原因所在吧!</p> 教室前面的空地比较开阔平整、光滑坚硬,除了供下课后同学们活动外,它还是我们天然的作业本,记得一有听写生字、默写课文的作业,老师就会把我们带到室外,每人选一块空地,四散开来用石子、木棍书写,条件好一点人家的孩子就用废旧电池中间的黑碳棒在地上书写,老师拿着长木棍巡回检查批阅,每当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我们把天地当教室,以万物做笔墨,以大地做纸张,我们尽情挥洒书写,与此同时,我们还能晒着阳光,吹着清风,赏着白云,与天地融为一体,快乐地学习,用天人合一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天底下还有谁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呢?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恐怕想都不敢想啊! 要知道,这种办法为我们解决了不知多少困难,节省了多少购买学习用具的开支,你可能无法想象,当时,学习用具极为珍贵,一个作业本,一根铅笔,半块橡皮,一把尺子家里都买不起,更别说钢笔、油笔了,一旦不小心丢了,那可就闯了大祸,就像战士丢了武器一样,轻则父母责骂,重则欠揍挨打,那就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回来,有很多次,因为丢这丢那,不知有多少孩子为丢失东西而挨打受骂,在东西丢失区域徘徊不前、反复找寻,有时,一连要找好几天,这样的经历我曾经就有过几回,现在想来,那时的老师真是用心良苦,真是令人敬佩!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好的就是许尔纶老师,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七案学校资历最深、最长的老师,可以说是干了一辈子,他也是经验最丰富,对教育事业最执着,对学生、对家长最用心的一位老师!也许这种方法就是他因地制宜发明的,一个学生可能上了无数堂课,做了无数次作业,但有印象的课堂、作业也许就是非常有限的几次,像这样能永远刻在骨子里、印在心里头的课堂、作业形式肯定是极其少见的,也一定会是永恒的! 作者简介:许有祥,生于1964年10月,甘肃民勤人,正高级教师,曾荣获“甘肃省基础教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酒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主、参编《寒、暑假作业》、《同步练习》、《全品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等教辅读物十余本,组诗《圣火登顶颂》曾获首届“时代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散文《真正的酒家——程老哥》荣获2022“文学典范杯”全国文学大赛三等奖;散文《天菠萝英黄花野菜》荣获2022年“光耀华夏”“诗苑杯”诗文征稿三等奖;散文《拾粪和背柴》荣获2022年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笔歌盛世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优秀奖;散文《烧面饼的秘密》荣获2022“光耀华夏”首届“逸文杯”原创作品征集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