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吮味十三《学而时习之~看孔庙(下)》

川江水

<p class="ql-block">走进北京孔庙大成门,甬道直通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在这孔庙的第二进院落里古柏森森,浓荫蔽日。</p> <p class="ql-block">紫藤萝盘缠着古柏,一片诗情画意,引来不少摄影和绘画爱好者在这里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这棵硕大的古柏,介绍说:相传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所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沙帽。后人说此树可辨忠奸,就称它为“触奸柏”或“辨奸柏”。</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落里还有一口井,此井当年水浅而甘冽。相传文人如能饮一杯井中“圣水”,就能文思泉涌;以井水磨墨可使笔下生花,清乾隆皇帝赐名“砚水湖”。一井成湖也够奇思妙想的。</p> <p class="ql-block">在通向大成殿的甬道两侧有11座御碑亭,加上大成门外第一进院落里的三座御碑亭,北京孔庙一共有14座御碑亭。这些御碑亭大都修建于清代,其内石碑上记录了康熙、雍正、乾隆边疆作战的史料和礼赞孔子及修缮孔庙的一些记录。</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两侧有东西庑,原来西庑为北京简史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现在东西庑布置为“大哉孔子”展览。东庑为孔子的整个生平事迹,西庑为孔子的思想和影响与孔子思想在国外。</p> <p class="ql-block">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子一生坎坷,其出生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家境清寒。他早年靠出卖体力和技能养家,同时立志向学,注重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学识。他受教育成度并不高,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做到了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他创设私学,促进文化下移。中年曾为官数载,政绩斐然,但遭离间被迫辞官,后游说列国诸侯实行德治未果,返回故里致力于教学和整理文献,对传承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质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孔子思想不仅是中国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两千多年来,孔子思想一直以其独特的智慧影响着整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看到了以前不知道的关于孔子的介绍。说文献记载,孔子成年后身高九尺六寸,被人们称为“长人”。当时的一尺约合现在20厘米,计算下来,他应该是个身高1.92米的大高个。</p> <p class="ql-block">《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后世君主为孔子奉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所以孔庙的主殿叫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和核心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意九五之尊。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重檐庑殿顶是明清两代殿顶当中最高等级,北京孔庙大成殿建筑可以说是与北京故宫建筑一个等级。</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门檐上高悬着清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事师表”匾额。据《清实录》记载,这块万事师表匾额上的匾文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到孔子故乡山东曲阜祭孔时所题写的,第二年同意官员上疏将“万事师表”四个字刻在石碑上颁发各地,并让各地官员将四个字做成匾额悬挂在各地孔庙大成殿内正中。可是为什么北京孔庙万事师表匾额却挂在了大成殿门檐上呢?在这里买一个关子,等到此美篇结束时再来揭开这个秘底吧😇</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喜欢书法,尤其喜爱董其昌的书法,经常亲手临摹董书,康熙字体深受其影响,字体结构平稳严谨,柔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万事师表”四个字,笔画圆润丰满,气韵不凡。</p><p class="ql-block">据专家考证,“万事师表”出自《三国志》,书中对孔子有这样的评价“可谓命世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这句话与“万事师表”四个字的意思十分相似,高度赞扬了孔子的道德、学问和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外,共有清朝从康熙到宣统九位皇帝的匾额。尊孔尚儒是清朝时期封建统治阶层对人民的一种教化方式。自康熙皇帝起,之后的皇帝继位,都要到孔庙祭拜孔子,再到旁边的国子监讲学,讲学完毕便在孔庙大成殿悬挂一方匾额。即便有的皇帝没有在国子监讲学,也照例题匾悬挂。除了康熙“万事师表”的匾额之外,其他悬挂在北京孔庙大成殿的清代匾额,分别是雍正皇帝题写的“生民未有”匾;乾隆皇帝颁赐的“与天地参(叁)”匾;嘉庆皇帝题写的“圣集大成”匾;道光皇帝的“圣协时中”匾;咸丰皇帝御书的“德齐帱载”匾;同治皇帝的“圣神天纵”匾;光绪皇帝的“斯文在慈”匾;宣统皇帝的“中和位育”匾。这每一匾文都是有出处和典故的,都是对孔子赋予了极高赞誉。比如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1725年)所书的“生民未有”匾,据专家考证,生民是指天生万民,生民未有就是说:自天生万民以来,从未有过像孔子一样的圣贤。</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外悬挂的这九块清代匾额前八块都是由皇帝亲笔书写,只有最后一块宣统皇帝的“中和位育”匾额不是由宣统皇帝亲笔所写的。据史料记载,1908年的冬天,内阁奉旨为将要继位的宣统皇帝溥仪专门制作匾额,但是当时溥仪年幼无法自己书写匾文,于是让南书房的翰林代为书写了这块“中和位育”匾,宣统皇帝继位后,当时的钦天监就择其吉日,即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的三月二十四日寅时将此匾悬挂到了孔庙。这块匾额已远不如前八位皇帝的匾额制作的精美。专家说“中和位育”四字源于《中庸》,《中庸》中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说孔子所言所行皆能符合中和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就在此匾悬挂不久,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使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飞灰湮灭了。</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大成殿内正中高悬着“道洽大同”的匾额是民国初年总统黎元洪题写的。</p><p class="ql-block">1912年至1916年间,当时北洋政府的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称帝的目的,提出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打下舆论基础,将他所写的“尊孔告令”匾额悬挂在大成殿内上方,与康熙皇帝所题“万事师表”匾额相对,而黎元洪接管北洋政府后,授意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廉到北京孔庙祭孔,并将清朝历代皇帝的御制匾额都摘了下来。1917年3月黎元洪又效仿清帝书写“道洽大同”的匾额,并将此匾额挂在原本悬挂康熙“万事师表”匾额的位置。现在大成殿内外有清朝皇帝九块匾额和民国袁世凯、黎元洪两块匾额,共计十一块匾额,这在所有孔庙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不过殿内正中的“道洽大同”匾额与清历代皇帝制作的匾额相比是过于简陋了。</p> <p class="ql-block">在“道洽大同”的匾额下,正位神龛内供奉的就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后面是金色幔帐,绣有吉祥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两侧供奉着“四配”、“十二哲”的牌位。南宋正式确立了“尊孔而以四贤配享制度”,即在祭孔时颜回、曾参、孔伋、孟轲这四位大儒同时享受配祭的待遇,称之为“四配”。“十二哲”即:闵损、内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宰予、冉耕、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这些贤哲都是儒家学说的尊奉者和传承人,所以也作为祭孔的从祀供奉于此。</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既然是皇家率群臣行祭孔大典之地,盛大祭祀仪式,自然少不了“太牢”、“少牢”,也少不了钟罄、鼓瑟。</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成殿,它的后边是“崇圣门”,通过此门进入孔庙的第三进院落到达“崇圣祠”。崇圣祠也称“启圣殿”它是主祀孔子之父梁叔纥之殿。现在不开放,好像疫情前是在这里进行乐礼表演。</p> <p class="ql-block">在崇圣门东侧有一个“乾隆石经”展厅,乾隆石经被称为“十三经刻石”,经文为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即《尚书》、《周易》、《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经是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的儒家经典,记载了夏、商、周以来的古代历史、哲学、诗辞和典章制度,作者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和传人。</p><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原作为国子监监生的标准范本立于国子监六堂,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移置于此。1988年北京孔庙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后,对十三经碑林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整理,于1992年3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共63万字,为康熙年间江苏金坛恩贡生蒋衡手书。</p><p class="ql-block">蒋衡(1672年—1742年),又名振生,字拙存,号湘帆,清代著名书法家。他在西安见唐《开成石经》出于众手杂书,既失校核,又混乱不齐,便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他从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历时十二年,才大功告成。此手书《十三经》列中国历史之最,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年(1740年)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将此经奉献乾隆皇帝。翌年旨授蒋衡为国子监学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特旨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载,董浩、刘墉、金简、彭元瑞为副总裁,并派金士松等八人随同校勘,将十三经“刊之石板,列于太学”,定名《乾隆石经》。经文全部石刻189块碑,加“谕旨”告成表文碑,精确完美方面都优于《开成石经》。</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首端还展放着一通“康熙御书大学碑”。“大学“为四书之一,出自《礼记》,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些碑由康熙亲手所书,笔力深厚,气势磅礴,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在孔庙游览了半天感受到的就是四个字“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当穿过孔庙西侧的“持敬门”前往国子监参观时,让我们来揭开全国孔庙大成殿康熙所题的“万事师表”的匾额都挂在大殿内正中,而在北京孔庙却悬挂在殿前门檐上的秘底。</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博物馆设在北京孔庙内。为了恢复大成殿的原貌,重现孔庙的历史,组织专家对殿内藏存匾额进行了修复,并计划将它们重新悬挂起来,在悬挂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大殿中其他清帝的匾额都好悬放,恢复原位即可,可正中黎元黎所题“道洽大同”匾额毕竞代表了一段历史,不便摘下来,可是这样“万事师表”匾额又挂在哪里呢?最后经专家研究论证,就把康熙皇帝“万事师表”的匾额高悬在了大成殿门楣之上。这样大成殿内外就有了十一块匾额,它不仅记录了北京孔庙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学者们对历史的客观还原,以及他们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p><p class="ql-block">下面随我再去看看“国子监”~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部。敬请关注下一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