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当下,疫情肆虐,生死更多的无常,重读这首诗,重唱这首歌,似乎更有一种无名的感动和酸楚涌动心中,甚至直击泪腺。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如果改成韭菜一片,一定更会有一番痛楚在心头,更会令人痛彻心扉……</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如果数出人类最深沉的哀歌是哪首,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海子的《九月》。</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这是海子诗歌中与诗人的命运联系最真切、有着最深刻洞察的一首,也是体现作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宗教般大情怀最为具体的一首。我很讨厌学术化的阅读方式 我认为一首诗歌绝不能站在某种主义的视角将它作为一个解剖对象来阅读。这样说,绝不是等于承认我拒绝对一个诗歌文本进行细读,恰恰相反,我觉得细读是有必要的。我所讨厌的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细读方式。而我喜欢的是在认真阅读每一诗句后对诗歌进行整体直观的阅读方式。</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第一句就将诗人所处的悲剧化的生存背景交代了出来。众神本来是不能用生存或死亡这样的只能应用于被创造物身上的词来界定的。众神是超越了生存和死亡的,何谈生死?但是,海子却一定要说“众神死亡”。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特殊含义?事实上,“众神死亡”意味着信仰精神在人类灵魂中的缺失。如同哲学上的常说的上帝已死,众神死掉了,精神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再重要,唯物主义的物质和欲望,控制着世界。这样,诗人生存的环境就笼罩着一片死亡的阴云,人类精神的草原逐渐枯萎。“野花”是最后的希望,生长在一片绝望的草原上。因此,它是从绝望深处迸发出来的最深刻的希望。诗人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和见证者,目击人类生存的绝望状态,目击最后一点希望如此孱弱,但生命力却似野火,顽强地挣扎着,他的内心一定隐忍着巨大的伤痛和悲哀。而“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希望是如此渺茫。“风”是什么,是希望,是梦想,还是某种期待?这不重要。风在远方,却比远方更远,这种远不可企及的状态,已经足以让人潸然泪下。命运中有多少类似的情境呀!海子的诗句写出了一种伟大的真实。</p><p class="ql-block"> 正是有感于人类绝望的生存状态,诗人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们知道,只有感情强烈到了极点的时候,琴声才会是呜咽的。连泪水都流尽了,这需要多么深沉的悲哀呀!当海子说“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的时候,他的绝望已经到了无法抑制的地步。远方的远本来是他期望达到的。原本就没有达到,又怎么谈得上归还呢?如果读这首诗的人有这种经验的话,就可以理解这句诗了。当我们在追求某种事物,明知它不可企及却无法放弃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不要了,我给你了。其实,还是不能放下。海子的远方是他毕生的追求,又怎么可能轻易放下呢?</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只能独自唱起哀伤的挽歌,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海子原诗为“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而张慧生作曲,周云蓬演唱的歌曲版本修改为“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马头和马尾是马头琴的两部分。海子为什么非得说“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呢?首先,这是一种意象,代表着人类的源头和结尾。源头的人类,早期的人类,都是有神性的,都是离神很近的人。现在的人,属于五浊恶世,失去了神性,只有堕落进物质和欲望深渊的魔性,是属于终结和结尾阶段,末日即将来临。改编的歌曲,此处反复吟唱,再加上几句的话外音,艺术性地升华了源头和结尾的内涵,吟唱像是童谣,用木头马尾的具象,从实入虚,意味深长 。另外,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琴都是诗人最忠诚的伴侣。岳飞的诗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同样,德国诗人尼采的诗句“我的灵魂,像弦乐器,/被无形的手指拨弄,/暗暗演唱游艇之歌,/感到多彩的至福而战栗。/可有人在听它”(《威尼斯》)表达了类似的情感。诗人在孤独的时候,总是将琴作为最后的知己。琴本无情,诗人却只能以它为伴。这种孤独是适合于整个人类的,具有普遍价值。试想,谁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呢?孤独是人类的宿命。如果理解了琴对诗人的意义,也就找到了理解海子诗句的突破口。与不能言语的琴相伴已经够孤独的了,海子还要将它分为两部分,“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诗人寻找知己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也唯有如此强烈,才更加反衬出海子的孤独的深度。这句诗使我想起来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是,李白的诗句的孤独和忧伤是淡淡的,而海子的诗句中的孤独和忧伤却是浓得化不开的,如同被墨汁灌满的黑夜。</p><p class="ql-block">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为什么这样说呢?向死而生,这是最深刻、最无奈的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在一个精神枯萎的世界上,也许死亡才是最好的拯救吧。我觉得这句诗是对海子命运的最好诠释。海子正是用自己的死亡凝聚出了一片最美丽的“野花”。死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声提醒和质询。在死亡面前,我们的生命有何意义?而“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历史永远是公正的。想到人类的整体命运,诗人充满忧虑,扪心发出提醒,却鲜有回应。于是,诗人作为一个孤独的先知,却只能成为一个世人眼中的异端分子。诗人只好“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只身打马过草原”是何等落寞孤寂,何等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因此,《九月》一诗是海子站在一个觉者的高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拷问和得不到回应时发出的喟叹和哀鸣。海子的孤独是一个清醒的孤独,却不是一个诗人自己的孤独,是属于全体人类的孤独,是一种宗教悲悯般的大情怀。阅读这首诗,先得沉浸在一个孤独者的心境中,有一种共情的能力,才会有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对这首诗进行哲学上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诗不是哲学,读诗还得依靠个人的内在禀赋,一种灵气,一种悟性。</p><p class="ql-block"> 读这首诗,一首绝唱,如果没有感动的流泪,没有这样的共情能力,那算你没有懂得这首诗,那人,只能说是异化的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