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美篇转发张爱兰、张毅昌文章和史世秋书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爱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支援高产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张爱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几天,看了各位老师的回忆,听了发生在张家庄煤矿感人的故事。更激起了我对王永茂书记和他所带的长三队工人师傅们的崇高敬意,想起了我与长三队那难以忘怀的不解之缘。一桩桩往事浮现在眼前,仿佛回到了昨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我在矿上读初二,为完成矿务局下达的各项指标,矿上经常组织高产活动。上至离退休职工、家属,下至机关、学校、学生,各个全力以赴,积极参加。职工们没有轮休,我的妈妈和矿上的家属们头顶烈日,肩挑滚烫的米汤,在崎岖不平的陡坡上艰难而坚定地走向运搬道。年长的家属早早地就去坑口给工人们缝补工作服,而我们学生也是分批轮流下井,挑选不上的同学就在井口跳舞、唱歌积极搞好宣传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是在6月25日下午,班主任尚步文老师走进教室给大家宣布:“7月1日马上就要到了,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为党的生日献厚礼,所以又有一批同学要下井支援生产,我把名单给大家念念。”当时,只有15岁的我,在班里年龄最小,个头长得也不高,几次都没有轮上,心想肯定没有希望,于是便埋头写作业。老师念罢,同学们便开始说笑,直至同桌说:“嗨,念到你的名字了,怎么没反应?”后桌也推着我,“你平时早就想去了,这次轮上了,却不表态了?”“真的吗?是真的吗?”我如梦初醒般,立刻开心得跳了起来。回家以后,一晚上兴奋得睡不着,翻来覆去想着同学们回来时的描述和老爸给我们讲得下井故事,想想明天自己也要亲自下井当回工人,越想越清醒。一会儿下地穿穿领回来的工作服,一会儿看着上面一个摞一个的补丁,闻着那刺鼻的潮湿味。越想越觉新鲜,渐渐进入了梦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还没亮,我就急忙起来,穿好衣服,吃了饭,急匆匆地赶往充电室门口。当时已经有同学领到了头灯,我赶忙带上安全帽,系好皮带,穿上雨靴,全副武装完毕。到镜子前一照,嘿!新一代的女工诞生了,好威武,自己别提多高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上7:15走到运搬道,坐上师傅们的电车到了井下。张丙闻队长领我们到了长三队工作区。黑黑窄窄的坑道里,师傅们都半蹲、半坐着,空气里弥漫着煤味。虽然条件很艰苦,但他们各个面带笑容,手拿铁锹,见我们来了,便给我们做示范,简单介绍工作面的情况和安全注意事项。紧接着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投入战斗了。同学们人小铁锹把子长,锹头又大又重,干了没几下,小脸蛋已经流下了黑黑的汗水。工人师傅看着我们笑笑说,累了歇一歇再干。嘴里应着,看着手上的血泡,心情无以言表。瘦小的身子已经开始摇晃,但是想着要完成高产任务,大家又蹲下来继续往溜子里铲煤。再看看师傅们,他们汗流浃背,铁锹上下挥舞,他们这种奋力苦干的劲头深深地感染着我。我不由自主又加劲挥动起铁锹,坚持就是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概下午3点多,我们该下班了,师傅们表扬我们干得不错,不愧是煤矿工人的后代。大家你看我,我看他,黑黑的脸庞,白白的牙齿,不禁笑了起来。想想我们当时的模样,笑得那么开心灿烂。虽说就一天时间,却让我难以忘怀,就是他们日复一日,无怨无悔的辛苦付出和不懈努力,才取得我矿月月超额完成任务,连年任务达标。为我们下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煤矿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身为矿工子弟,为你们喝彩,为你们自豪,向你们学习、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班后手里领着一块热乎的烤糕,结束了一天的工人生活,至今回想起来,心里仍美滋滋的,回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07.07于太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忘的插队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张爱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日,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看到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事迹,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心灵也受到了冲击。有着同样经历的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那五年插队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在1975年4月7日,张家庄煤矿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再次把工矿子弟送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去,我就是其中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刚蒙蒙亮,矿上的高音喇叭一遍一遍地播放着毛主席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歌曲在空中回荡,整个矿区沸腾起来了,大街小巷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标语,办公院里彩旗迎风飘扬,锣鼓喧天,熙熙攘攘的欢送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好热闹。再往前看去,60余名插队青年胸戴大红花,头戴新草帽,肩背行李,斜挎绿色军包,正在亲人的陪伴下整装待发。盛大的欢送仪式后大家分别坐上了去交口庆余,楼珍疙瘩的大卡车,我和青年王灵叶、任焕英、卞增贵、郭春林、陈小平、杜小红等人在带队领导任有昌同志的带领下,来到了交口公社小王庄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插队,当时矿上还流传着一段佳话,“刘仙女了不起,家有三女都插队”。刘仙女是我的老母亲,1942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积极奉献,任劳任怨。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她带头把三个女儿前后送到农村插队。大姐张巧月,1964年10月第一批到灵石县双池公社光桑园大队插队。二姐张爱月,1970年5月第二批到灵石县交口公社楼珍大队,而我是1975年4月第三批到灵石县交口公社小王庄大队插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节刚过,正值农忙季节,我们刚去没几天,就和老乡们分到了一起,开始播种玉米。那可是又苦又脏特别累的活,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喘不过气来。要把玉米顺利地种到地里,需要由四个人组成。第一个人赶着毛驴耕地,紧接着第二个人往地垄里撒玉米种子,再接着,第三个人两肩挎仡佬,把粪盖到种子上,第四个人(我们)把提前怄好的肥料递到仡佬里,既要紧跟第三个人的节奏,还要满地跑的装肥。到后来,根本顾不上脏了,两手代替铁锹往筐里拨粪,稍慢一些撒不上肥料,等牲口转过来,把地垄埋住,就直接影响出苗率。正应了当地的一句顺口溜,耕地的人走一千米,播种的人走八百米,搬粪的人满地跑成哈差(本地俚语,意为瞎窜)。汗水、泪水,两手又脏又臭的血泡沁着血,一天下来,全身都散架了,两腿抖得站不起来… …心想,说是和时间赛跑,没想到是和牲口赛跑。白天劳累,晚上苍蝇蚊子跳蚤虱子咬得红肿一大片,满身疙瘩奇痒无比。那一个个不眠之夜,只能捂着被子,含着泪水,不知什么时候慢慢地进入梦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一段时间,劳动强度更大了,累的也顾不上想家了,倒头就睡着了。早上起来,身底下竟能把吸血的臭虫给压扁了,留下一片片血迹,真是奇臭无比。一边儿用手扇着,一边儿捂着鼻子,那尴尬的场面和尖叫声把一宿舍的姐妹们都惊醒了,急忙起床迎接第二天的挑战。想想那时候的我们也够坚强了,没有被任何困难吓倒,竟凭坚强的毅力挺过来了。正如人们所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历五月左右,谷子已经长得十几公分高了。杜书记、宝仓队长带领我们一行15人来到了村对面的河滩地,只见绿油油的谷苗长势喜人,密密麻麻一大片。杜书记给我们讲如何区分谷苗和贝贝草。两者之间乍一看没什么区别,但细细观察,谷子苗绿,颈部有较小的毛毛刺,而贝贝草比较光滑,颜色有点儿发灰,大家一定要看仔细,不要急于动手。于是我们分开,每行一人,每人一垄,蹲在地上,拿着小锄小心翼翼地干了起来。一开始大家干得都比较细心,也很顺利。可是干了一阵儿就蹲不住了,两腿发麻。地面上的热气烤得特别难受,锄一会儿就跪倒了,还怕压了幼苗。猛地站起来,两眼发黑,恶心想吐。但心里还做自我建设,坚持,坚持,不能趴下。快到晌午了,我们也结束了。书记,队长过来验收,他们一阵露出笑容,一阵紧皱眉头。有的青年干得不错,有的劳而无功,留下的苗比草少,可惜了一片土地。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难受极了。书记说,“你们也不要太自责,正因为你们不懂才来学习,不要紧,再补种其他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一年多过去了。通过在一起劳动锻炼,我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1976年十月份的一天,带队领导任有昌同志找我谈话,“第一批知青崔莲香就要招工走了,经大队党支部研究决定,由你接替他的妇联主任及队长职务,一定要干好,不要辜负大队领导的委托和信任。”我犹豫再三,因为小王庄插队的有40多个青年,想让他另选其人。老领导看出我有思想顾虑,就一直鼓励我,“你能行,我支持你,好好干吧”。刚开始遇到不少问题,有事也经常和知青队长张耀全商量,和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张星光交流。领导们耐心帮助,自己虚心请教,尽心尽力工作,慢慢地,工作越来越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没见到张爱枝大婶出勤劳动。我得知他老母亲生病了,需要到灵石县城看病,家里还有三个孩子上学,需要有人照顾、做饭,晚上还要陪伴、辅导作业,于是担起了重任,直至他们从医院回来。还有村里的年轻小两口,刚刚结婚不久,闹了矛盾不出勤。我听说后上门相劝和解,最后一笑两欢,也没耽误生产。朱爱兰家生活困难孩子多,想买本书,哭闹着不去上学,我在不富裕的情况下借给他钱,孩子们买下书,高高兴兴的上学去了。经过点滴的小事,微薄之力,让我和妇女们更拉近了距离,配合地特别融洽,加深了感情和凝聚力。不到半年时间,妇女们出勤人数由刚开始的7、8人增加到了30多个。妇女们白天干活晚上加班加点,和男劳力们同样在满地石头的河滩上,点着电灯,愣是把一片片荒滩变成了平展展的水浇地。村里的小孩儿说“为了学大寨,晚上难见妈妈面”。就是这样的行动,妇女撑起了半边天,敢叫日月换新天。在村干部的正确带领下,插队青年带队领导的支持和妇女们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小王庄大队年年提前完成县级和公社下达的各项指标和生产任务,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和先进妇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辛勤汗水洒遍了小王庄这片热土,我们的青春脚步踏遍了小王庄的每一块儿土地。艰苦的农村生活使我们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忆插队的岁月,让人感慨万千。怎能忘,我们生病时,青莲大姐给熬药煮汤,守护在身旁。怎能忘,我们鞋子破烂时,爱枝和林英大婶送来的手工纳千层底布鞋和鞋垫。怎能忘,过年过节想家时,香翠香桃、俊英莲英等许许多多的亲人们把家中的美食送到我们的住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王庄,是我们张家庄煤矿插队青年的故乡,40多年过去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大爷大娘、兄弟姐妹永驻我们心中,终身难忘。今写此短文以记忆那难忘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10.13 写于太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门球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张爱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张家庄煤矿工贸公司职工,退休后随我爱人来到灵石县煤运宿舍居住,恰逢煤运公司在曹家原山上修建了两块草坪,一块沙场地的门球场,成立了门球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灵石县门球队创始人郭景英老前辈,听说我是煤运的家属,于是让门友王有吉几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动员我参加门球队,从小不爱好体育运动,更不懂什么是门球的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和张爱林、段秀芬、陈巧香、景秀娥等人走进了门球场,也就是2003年非典时期开始了我的门球之路,从此与门球结下了不解之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不爱好打门球到每天不离开门球场,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早出晚归,天黑了还得在灯光球场玩一阵。甚至睡觉还时时刻刻在琢磨着那几颗蛋蛋应该如何部署和安排,看到我这么痴迷,用我姑娘的话说“因为几颗蛋蛋,把你们搞的神魂颠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在门协主席杨克强、副主席魏惠平的带领下,老教练赵爱民、老队长续连爱以及老师傅们的陪同下,我们初见成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2004年北京“珍奥杯”全国大赛上得到了第八名,2009年晋中市老年人运动会上第一名,2010~2013年代表山西参加华北五省门球赛,取得了第一、第三、第四名,连续几年为山西省争得了荣誉,打出了品牌,灵石通宇门球队受到了各省门友们的赞扬,在山西省范围内也有了一席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十几个春秋的磨练,我也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参加了各种门球赛事,从队员到教练,再到队长,直到门球协会成员。从县市、到省、再到全国各地,南至珠海、北至内蒙、东到天津、西到西安,顺便领略了桂林的山水,草原的豪迈,海港的宁静,古城的文化,一路走来感慨颇深,这期间有败走麦城的遗憾,也有许多胜利的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0年6月份我加入了张家庄煤矿门球队,和老教练倪茂堂、延娜则等老师们参加了矿务局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拿到了第三名的奖杯,给矿上争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得到了矿工会领导的表扬,前年在太原赛场上还意外见到了张矿原领导王文苑和郭学功等老师傅们,遇到他们格外亲切,得知他们也是久经沙场,打门球多年,看到他俩都80多岁的人啦,身体还是那么健壮,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不老,岁月如歌,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回想起打门球的坎坎坷坷,也让人激动不已,那精彩的片段和紧张的局面,却又让人回味无穷。最值得怀念的是在江西省婺源县参加“第三届全国鸳鸯龙胄杯夫妻赛”。我们俩口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为山西省争了光,那比赛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在2019年4月23日,我和爱人随同我们一起参加比赛的小店区门协副主席薛有勇夫妇,还有迎泽区的李秀芝队长夫妇,以及山西省的其他队员们乘坐太原到江西婺源的动车去参加“第三届全国鸳鸯龙胄杯夫妻赛”,在车厢里我们这些老朋友、新朋友,就像久别的亲人一样相互嘘寒问暖,真是热闹极了。紧接着该吃午饭了,大家把各自的烧鸡、牛肉、火腿、面包、自制的煎饺还有下酒菜通通集中起来,来个大会餐,共享着美味佳肴,这已是门球队多年以来出门打球的一种习惯啦!这真是门球结朋友,快乐又情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夫妻赛声势浩大,有来自全国各地的96对夫妻参赛,比赛相当激烈,我们夫妻二人认真探讨战术、步调一致、紧密配合,本着要放得开,细心打,把握时机,少失误,打好每一杆球,幸运的天平也在向我们倾斜。每场都打的很轻松,锤锤定音,而且越战越勇,连胜六场,小组第一名,16强、8强,最后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的决赛,8进4时,遇到了主办方婺源门协主席戴水春夫妇,打到中场时,我们仍然得势,心想应该稳进第三名了,我思想上有点儿放松,这时外面的雨越下越大,看比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围的水泄不通,满场的喝彩声、嘈杂声,都要看看从山西冲出来的两匹黑马结果如何,当我正要出杆时,被场外的一声尖叫声干扰,击球的目标落空了,哇...可惜啦...人们议论纷纷,自己的失误给对方留下了反击的机会,当裁判员的哨声响起时,比赛打成了平分,延长了加时赛,加时赛点球,戴主席过了一门、过二门,而我只过了一门,就这样我们一分之差输给了东道主,得了个第四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门球比赛其实也挺怪的,有时这次拿到了好成绩,下次可能不一定小组出线,这与个人的基本功和心态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晋级,挺顺利,也挺满意。但是也深深体会到了夫妻赛既能增强夫妻凝聚力、又能体现夫妻默契度,和团体赛相比,真是另有学问和奥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照顾小外孙,我们住在了太原市小店区,但是闲暇之余还是不误打门球,现在也成了小店区门球队的队员了。我爱人张兴荣比我技术好,懂战术,经常给其他队当教练,还有幸成为了省直队员。在2020年9月份我俩又参加了山西省第34届老年人门球赛。我们小店区三个队包圆了冠、亚、季军的奖杯,得到了省体育局的嘉奖,还发下了锦旗,目前我们正在备战市运动会的门球比赛,加紧训练,去迎接新的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获得了一个个奖杯、一面面锦旗、一个个奖牌和证书时,就想起了我们的领路人和创始人,以及门球的老前辈,还有和我们朝夕相处、一路走来的兄弟姐妹们,是他们的功德无量和无私奉献,培养和成就了我们,也特别感谢通宇煤运张建新董事长的鼎力相助,以及煤运所有领导们的大力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门球之路充实了我退休之后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强健了体魄,结交了朋友,我们愉快的度过每一天,我们相信过好充实的今天,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1日于太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毅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雅>变<俗>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张毅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文革中六九年底,由原汾西矿中高三班毕业后直接到张矿参加工作,进矿后被分配到生产一线,在当时的“红旗标杆队”掘进二队当工人,时任队长毕德贤,书记张小五。我所在的班分队长是河南人谢绍忠。随着时间的迁移,工友间逐渐融合熟悉,加之我和老谢关系较好一些,工作之余无事和工友们讲一些山西文革经历,当时省军区命令员是谢振华,我便戏称分队长谢绍忠为谢老二,大家都知原因也无贬意,久而久之叫的顺口的原因,老谢的大名倒没人叫了,绰号反倒扬名矿区。随着年代长久,当时的工友有退休的有调离的,我也离队调到科室工作,因工作之需到生产口调度室办事,总爱去老队部转一转。老谢当时己提升为掘二队大队长了,但从组队到生产口系统,大家见了老谢还是都称呼谢老二,但此时称呼的谢老二却与之前的谢老二含义大反。此谢老二非彼谢老二,之前受文革影响叫的谢老二应算<雅>名吧,可后来受煤矿井下工人文化底蕴差的影响,再者工人们一下井,说一些脏话粗话较为顺口,把男性生殖器官俗称为“老二”,便把当时戏称的谢老二,无形中演变成贬义的叫法,称呼变的也<俗>了,而且此名当时还叫的还很响,连一些中层干部也都这样称呼。因为“谢老二”此名因我而起,加之并没有后期演变之意,所以我是去一次就给纠正一次,苦口婆心,但也没人信。因知原意,老谢本人也顺应,没怪罪于我,可我总觉的对谢绍忠大队长有歉意。借此平台,一是讲亲身经历的故事,二是再次为谢绍忠同志当时的俗称提出更正,三是向谢绍忠深表歉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我讲的所谓<雅>变<俗>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值得感念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张毅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常言道:人老忆往事,古稀故事多。闲来无事,左手叼根烟,右手端杯茶,往事历历在目。一生虽平凡,却也有为之奋斗的足迹,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忆到激情处,提笔抒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出生在建国前一年,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一直在矿区生活、学习、工作,从未离开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汾西矿中高三班毕业,属“老三届”。毕业后,当时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每月拿工资,生活优越衣食无忧;一条是响应国家号召插队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一名“知青”,插队下乡,面朝黄土背朝天和土疙瘩打交道,修理地球,靠天吃饭。当时是计划经济,找工作需要劳动部门批准,必须要有招工指标,人多指标少难度非常大。劳资科负责人是任有昌,全面负责招聘工作,也是我家邻居与我父亲关系特好,我父询问老任我的招工一事,任有昌当场表态没问题,并风趣的说:“能让厥死牛也不能让跑了车”,当年12月份便如愿以偿的填写了招工表定了合同。等待上班之际,未曾想节外生枝有小人作祟,突然传出一些莫须有的流言蜚语,目的是要别人占用我的招工指示,矿领导便决定取消我的招工资格,后经查实都是莫须有的“罪名”,但招工指标已然被别人占用,这下可把老任同志急坏了,为了我的事,立即跑上级,联下级,后听说是从平遥争取回七个指标,我才得以重新招工,随着这七个指标的扩容,招工的还有六个人,其中就有矿中学友罗焕玺,李小照,胡有先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学生到当工人步入社会,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如没有任有昌同志尽心尽力的努力,我也就埋没在茫茫人海中,恐怕这一生的历史就要重写了。现在虽退休离任了,为发挥余热仍在一民营公司应聘工作,但和老任同住一小区,碰面总得交谈几句。年复一年,从交谈到见面寒暄,现老任已坐上轮椅,言语不多,见面也只能是摆摆手而已,看着老任的面孔,每每感激之情悠然而生。任有昌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感念的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人生的第二大转折点,是使我从工人步入仕途的当年的工友张成义。成义是同年同月和我一批从平遥招工到张矿参加工作的,虽没在一个单位工作,但不知何时已成了知己,也许感觉同属学生派,有共同语言,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煤矿是高危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是两头不见太阳,“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的恶劣工作环境,但由于当时家境贫寒,生活压力大,在参加工作第一天我就极力要求到井下第一线工作。参加工作几年后,同一批招工的工友中有的调离张矿,有的离开生产一线,调到地面科室工作,而我因家穷,又结婚生子,经济负担太重,只能坚持一直在井下工作,但在心中却隐隐作痛,一是因为井下工作的确艰苦,二是因为在矿子弟中我是唯一个高中生,长期在井下工作,面子上抹不开…….1978年突然下定决心离开井下,重新更换工作岗位!偶然的一天在下班的路上碰见了张成义,当时成义已不在井下工作,抽调到机关工作了,和他说出了我想脱离井下工作的想法,他满口答应,后经多方斡旋,没几天便抽调到机关内,参加当时因为搞运动而专门成立的所谓专案组工作,专案组抽调的人员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工种的人都有,可谓是声势浩大,但随着运动慢慢的转入低潮,借调人员都陆续回到了原单位。凭借我的学历及的专案组工作表现,在成义与办公室工作的高庆武两人的努力下,把我暂时留在了保卫科继续工作。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工作,得到矿领导的认可,逐渐从借调干部、科员、主办科员、副科长、科长,到办公室主任,倒也顺风顺水,但却依然忘不了当年让我有机会转入仕途的是挚友成义同志的提携,如当年没有成义同志的帮助,就不可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正应了那句名言,“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张成义是我人生里程碑上须用重笔书写的最值得感念的第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人生的节点上,能得到友人的帮助,我永远记在心中,真心谢谢他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踢毽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张毅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盛煤业文化广场活跃着一支羽毯毽子群,每天清早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彰显他们踢毽的身姿,吸引着晨练者的眼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盛煤业文化广场是拆除张家庄煤矿俱乐部的旧址上开发的,这是张家庄煤矿演变为中盛煤业的缩影。张家庄煤矿比富家滩矿迟报废了20多年,处在不同的时代有了不同的结局。走进中盛煤业,除俱乐部变成文化广场外,排房都变成楼房,商店变成超市,二层小楼的医院变化四层楼,矿区整洁,环境优雅,有的在外地退休也回这里养老。矿区离灵石城5公里,交通方便,矿区子女白天到灵石上班,晚上回来居住,这里成了居住、养老休闲的宝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清晨,东方山凹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霞光普照大地,中盛文化广场参加晨练的人己布满广场的角角落落,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片莺歌燕舞欢声笑语。太极爱好者静声静气,缓缓挪动着身躯,锃光瓦亮的太极剑,在晨光的照射下犹如上下飞舞的一条条白色银龙。跳健身舞的老大妈小媳妇随着优美的音符翩翩起舞,阿娜多姿的动作扣人心弦。独行者绕着广场人群漫步而行显得优雅致静。最引人注目的是我们羽毯毽子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踢毽子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活动,羽毯随着人们的脚部的动作,左起右落,上上下下空中飞舞尤为可观,众毽友欢声笑语中夹着几句幽默的打情骂俏声,渲染着一片和谐氛围。凑然间一迟到的少妇,在小区宽敞的马路上迎着朝阳,移动着款款玉步,摇晃着阿娜多姿的个身影,缓缓向众友走来,一时间仿佛是时间定格在这一瞬间,全场静静的,个个目光向着少妇走来的方向翘首仰望,映入眼帘的是少妇修长的身材,细又长的两腿左右交替迈着丁字步,向着大家走来,乌黑的长发并肩披着,瓜子型的脸上五官端又正,溜溜转动的双目,带着迟来的羞涩直射着众友。她上身着一件粉红色的得体的小棉袄衬托着那张瓜子型的脸盘。微翘的略妆口红的嘴唇上下一碰,发出银铃般的绕人心弦的音符,陶醉着人们的心怀。下身穿一件兰色略带发白的牛仔裤,将两条细又长的大腿曲线暴露无遗。真可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七情六欲人之常情)随着她的到来,毯毽场上悠然升起一个小高潮,往来的问候声笑声,幽默而潜在的俏逗声,羽毯空中飞舞声,毽托与鞋帮的碰撞声,融合成一支五花八门的交响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光的流失曲终人散。晨练虽然表面是一项健身活动,但也是老矿变新的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毅昌诗词(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沁园春·忆母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汾西矿中,介市北街,顺城关西,高台阶大门楼,四进四院,厅台楼阁,古色古香。汾西子弟,宝地攻读,当年曾最高学府,望长远,问汾西大地,谁主沉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百学子寒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奋发,高谈阔论,舞文弄墨,激扬文字,当年布衣穷秀才,露锋芒,汾西主力军,竭尽全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史世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史世秋:中国煤炭书法家协会会员,汾局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下面是他的几幅书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美篇是《张家庄煤矿故事》之十三,与大家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5月2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