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市(一级)博物馆

山峰

<p class="ql-block">西安市有七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它们是秦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碑林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伸手一摸、汉代文化、两脚一踩、青砖汉瓦!</p><p class="ql-block">长安处处有故事、故事藏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除了人潮拥挤永远爆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其实还有很多人少小众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历经5个月提升改造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古都西安:二、三展厅喜迎开放、11万余件(组)馆藏文物精品1300平方米的展厅全新亮相。</p><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千年古都》《帝都万象》和《府城华章》三个篇章诠释了古城西安的历史群像和帝都风采。</p><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让更多人爱上潮起来的:老古董:。</p> <p class="ql-block">《帝都万象》</p><p class="ql-block">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p> <p class="ql-block">此次提升既是一次展览内容的提升、也是展览形式设计和展览品质的一次提升、整个展览更加突出西安:都城:的多姿多彩、也形成西安博物院自身的展览风格。</p> <p class="ql-block">战国这金虎饰、汉代的博戏人物铜镇、彩绘步兵俑、清代的赵孟頫款设色《辋川图》手卷……提升改造后、这些珍贵的文物藏品首次亮相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p> <p class="ql-block">西安不仅有周秦汉代、也有宋元明清。</p><p class="ql-block">在宋元明清时期、这里依然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也走出了张载等许多文化大家。</p> <p class="ql-block">在全新亮相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文物中、两件来自汉文帝霸陵的西汉黑陶俑特别引人注幕~2002年、6件西汉黑陶俑即将在美国被拍卖、经中美多方努力、6件陶俑于2003年回到西安、入藏西安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正是这些西汉黑陶俑、让江村大幕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考古学家面前。</p> <p class="ql-block">2002年3月2日、美国纽约一场拍卖会上、经我国使馆的紧急斡旋、6件黑陶裸体俑被按下暂停键。</p><p class="ql-block">动用国家层面的力量、表明文物肯定不一般。</p><p class="ql-block">俑作为替代人殉的文明产物、起源于东周时期、陶俑则始于战国、发展至两汉之际、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塑衣式陶俑、其身体与衣服、装饰都是通过模塑一体成型、最为著名的当属秦始皇的兵马俑。</p><p class="ql-block">另外一组是着衣式陶俑则复杂很多、将制作出来的头部、身体、脚三部分进行粘接、烘干后再着色、接着用木头制作肩膀和手拼接、使得人俑完整、最后穿上丝质或麻质的衣服。</p><p class="ql-block">与兵马俑一样、黑陶俑的细节也是雕塑得细致入微、不仅男女的性征明显、面部也非常写实、属于高等级的陪葬品、一般出土于诸侯王以上的墓葬、汉景帝阳陵便出土了许多类似的着衣式陶俑。</p><p class="ql-block">据落网的盗墓分子交代、人物盗取自西安市灞桥区狄寨塬附近的古墓。</p> <p class="ql-block">西周(永孟)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国家博物院的一件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1969年出土于蓝田县曳湖镇、1972年在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分拣仓库被发现。</p><p class="ql-block">孟本来是盛水的容器、也可以用来盛食物、在永孟的器身上、有各种精美的饰纹。</p><p class="ql-block">在它前后的飞棱上方各有一个兽头作为装饰、从外观可以看出这种动物是象。</p><p class="ql-block">另外、在这件文物的内底面上还铸刻123字的铭文、铭文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益公送周天子之托、向师永封授土地、参加的人有邢伯、尹氏、师俗父、遺仲等大臣、以及司土、司公等官员证明其:授田合法性:。</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是用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具有实用价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和工艺。</p><p class="ql-block">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p><p class="ql-block">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的乐器展品甬钟</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腾空马)1966年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高38厘米、长52厘米、由骑手和飞奔的悍马两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骑手为胡人少年、端坐在马背上、头发中分、两耳旁各梳有一个发髻、面部丰腴、笑容满面、双拳起卧于腰间牢牢控制马的:缰绳:、胡人身穿蓝色长袍、腰间系有革常、革带上跨了一个袋襄、脚上蹬尖头靴子。</p><p class="ql-block">: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p> <p class="ql-block">唐都长安是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人们对各类商品的需求是非常大、在这里经商自然也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p><p class="ql-block">所以、丝绸之路尽管道路慢慢、且很多路段非常艰险、却阻挡不住域外胡商的步伐、不远万里来到长安经商。</p><p class="ql-block">不论是商品种类繁多、还是商人数量众多、都从侧面展现出了长安的商业是空前繁荣的。</p> <p class="ql-block">秦(玉高足抔)1976年西安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直口、深腹、腹壁较直、下部微斜收、高圈足呈喇叭形。</p><p class="ql-block">杯原来是青玉材质、因理在地下受沁、现在呈焦黄色。</p><p class="ql-block">专家评价此杯器形规整、雕琢精细、气派庄重、是秦代玉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隋董钦鍌金造像蕫钦造鎏金阿弥陀佛像、高41.0厘米、座长24.6厘米、宽24.0厘米、重13.27公斤。</p><p class="ql-block">1974年西安市雁塔区八里村出土、造型端庄、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该造像由高足床上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一香熏、四足方形床和两蹲狮组成。</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结跏跌坐于高足床正中的束腰莲花座上、两胁侍菩萨头戴高宝冠、两金刚力士跣足、裸露上身。</p><p class="ql-block">高足床正中置一蔓枝莲花簇拥的香熏、香熏下有一裸体侏儒用力托起香薰、造型生动、一对蹲狮位于床前、十分劲健。</p><p class="ql-block">佛像、莲座、高足床及其他23个附件均为单独铸造、其间有插榫孔眼相连接、可拆卸。</p><p class="ql-block">上面镌刻着发源文、计118字、铭文开头、开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敬造弥陀像一区、有完整的年号、为佛教造像断代的标志器。</p> <p class="ql-block">西汉(玉杯)2010年西安长安区汉宣帝杜陵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当时出土了三件、形制相同、杯身上的包金既有美化作用、也加固了杯身。</p><p class="ql-block">玉杯的使用可能与当时祈求长生不老的思想有关、此类玉杯的功能是承接露水、又以服食玉屑以求成仙。</p> <p class="ql-block">一套唐(仕女俑)1988年出土于西安新城区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唐墓。</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唐墓随葬品中曾经流行的仪仗佣和骑兵俑少见、表现家庭生活的侍佣、尤其是女待佣较多、但唐后期、总体佣类大大减少、晚唐时更为罕见。</p><p class="ql-block">这组仕士佣是典型盛唐写照、健康丰满、表情自然活泼、生活气息很浓。</p> <p class="ql-block">唐(仕女俑)</p><p class="ql-block">10位仕女俑、其中一个、看过去、恬然大气、可爱舒服。</p> <p class="ql-block">唐(彩绘仕女小憩骑骆驼俑)</p><p class="ql-block">1987年、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唐代墓葬、出土了这件骑驼胡人小憩陶俑、体积巨大、造型独特。</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唐代的彩绘陶俑、长60厘米、高73厘米、目前在已发现众多的陶俑之中、这件骑驼胡人小憩俑最为生动、骆驼在慢慢的丝路上驻足嘶鸣、骆驼背上的胡人正在忱臂小憩、从发型和衣服来看、好像是一个女孩儿?</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8年、受汉武帝的指派、张骞从长安出发、凿空西域、开启丝绸、正式打通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渠道。</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便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p><p class="ql-block">欧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僧侣、战士、商贩等、曾经沿着丝绸之路、追逐着他们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其中、商人是丝路上最主要的队伍、这个胡人女孩或许就是他们的成员?</p><p class="ql-block">如今、在西安周围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骆驼俑、千姿百态、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他们以彩绘陶和唐三彩为主、或满载物品、或成群结队、再现了曾经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北周史君墓石㨃)2003年出土于北二环的井上村。</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史君石椁上能看到写什么呢?</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方墓志铭、就在这个门楣上、由汉语和粟特语双语刻写的墓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史国人、本居西域、后来迁居长安、最后被国家任命为凉州萨保、虽然是双语对照的墓志、但是两部分内容不完全一样、专家翻译了粟特语部分、这是史君和他夫人的合葬椁。</p><p class="ql-block">夫妻二人26岁结婚、一起生活了60年、史君在86岁高龄时去世、他的夫人次年去世、他们俩的三个儿子为父母制作了这个石㨃。</p> <p class="ql-block">西汉(鎏金凤鸟锺)通高78.4厘米、通体鎏金、2003年西安未央区文景路枣园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鎏金铜锺在国内发现的很少、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西汉鎏金铜锺。</p><p class="ql-block">铜锺的密封性极好、出土时、铜锺里居然还盛有26公斤西汉酒、两千年过去了还有香气、经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全国酒类检测中心鉴定、酒精含量为0.10%。</p> <p class="ql-block">西汉(金饼)1999年11月2日西安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出土。</p><p class="ql-block">前后两次共发现219枚金币、总重量54.5公斤、纯度为95%、金饼大多数打有戳记、戳印、一部分还有文字、符号等、如租.黄.且.全.市.上.中.下.张.王.赵.宋.四.五.六.八十.百六等。</p><p class="ql-block">这种金并不是汉代的流通货币、而是库存的:上币:、主要是作为馈赠和赏赐的礼品。</p><p class="ql-block">金饼出土的位置、就是在汉代长安城宣平门东五公里处、但该区域在历史上属于平民的墓葬区、专家估计、可能是王莽期间、义军攻入皇宫、惊刧金库、造成大批黄金散落、被藏匿地下。</p> <p class="ql-block">唐(赤金走龙)</p> <p class="ql-block">汉代(陶俑)西汉早期俑像性质和秦代兵马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俑小的多。</p><p class="ql-block">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的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p> <p class="ql-block">西安孔庙的照壁即现碑林博物馆南墙、有:万仞宫墙:之意。</p><p class="ql-block">照壁为:一:字型顶、壁身内测的中央区域为一菱形花砖、外侧墙面上则题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写楷书大字:孔庙:。</p><p class="ql-block">此二字书于民国九年(1920)出自清朝末年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博物馆、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馆三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碑林博物馆的正门就是孔庙的义路门。</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只有有学问、品相好的君子(读书人)才能走。</p><p class="ql-block">进门之后、迎面而来的是明朝万历二十年间的:太和元气坊:由皇族朱惟柪捐了400多两黄金才建成的、相当于现在几个亿的大工程。</p><p class="ql-block">这个牌坊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孔子的思想达到了人类最高境界、能够容纳世间一切、犹如天地生万物一般。</p><p class="ql-block">在牌坊的两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泮池。</p><p class="ql-block">古代称学校为洋池、中秀才叫:人泮:泮池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泮池上面的桥叫泮桥、只有中了秀才的人才有资格走泮桥、并在泮池里洗笔。</p><p class="ql-block">与洋水桥相对的是棂星门、在景区检票口旁边、古人信鬼神、说孔子是文曲星下凡、棂星门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棂星门共有三个门、每到祭祀大典的时候、主祭高官走中门、普通官员走西门、其余人员则只能走东门。</p> <p class="ql-block">戟门、顾名思义是为列戟而设、以示威严。</p><p class="ql-block">两侧室则是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p><p class="ql-block">走进这个大门就可以开始寻觅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唐昭陵六骏@唐景云钟@大夏石马@石台孝经@开成石经@</p><p class="ql-block">多宝塔碑@集王圣教序碑@额勤礼碑@曹全碑@献陵石犀@</p><p class="ql-block">从汉代到魏晋、到唐宋元明清、你想得到的书法大家这里几乎都有。</p><p class="ql-block">这里4000多个碑文全是真迹、要讲解哪一方呢?愁人!</p> <p class="ql-block">唐(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名。</p><p class="ql-block">此钟原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钟楼所用、明初移至现西安钟楼用以报时。</p><p class="ql-block">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p><p class="ql-block">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p> <p class="ql-block">(景云钟)重6吨、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致、钟声清晣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正是以其自身独特的形制、精美的雕刻、古秀的书体、幽䆳的声音、高超的冶炼技术、跻身于世界名钟之列。</p><p class="ql-block">西安市文物管理局曾仿制了唐景云钟、1997年1月30日将其悬挂于西安钟楼西北角、并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大夏石马)这是一匹1500多年前的石雕骏马、由整块花岗岩雕成。</p><p class="ql-block">它驻足而立、昂首正视前方、静中带动、随时准备奔跑、买动感十足。</p><p class="ql-block">为匈奴将军赫连璝墓的守护石马。</p><p class="ql-block">它是赫连勃勃长子赫连璝的坐骑、见证了赫连勃勃入主中原、创立大夏王朝(赫连夏)的历史、它是匈奴人最珍贵的灵魂伙伴、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为其主人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1954年夏、从麦田地里移至到这里的:国保级:文物大厦石马就伫立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戟们西侧的亭子里、与:国宝级:文物唐景云钟对望。</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碑林、步入大门、远远就会看到一座亭子、上面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p><p class="ql-block">匾上书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碑林:楷书、据说出自林则徐之手。</p><p class="ql-block">在:碑林:两字下方、迎面而来的、就是体积最为庞大、制作精美、并且最早迁至到西安碑林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石台孝经》</p><p class="ql-block">还有各种:国宝:级别的古代名碑、如王羲之手书《大唐三藏圣教碑》、唐代张旭的草书《判千家字文》等等……</p><p class="ql-block">随便一个石碑都是国字号、还有大唐名家的绝代佳作和宋元名士的洒脱墨迹等等。</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第一碑、唐玄宗李隆基隶书《石台孝经》</p><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爱上亲儿子寿王的王妃杨玉环、以至日思夜想、茶饭不思。</p><p class="ql-block">高力士灵机一动、劝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读《孝经》以启发寿王以孝道为重、献出玉环。</p><p class="ql-block">李隆基欣然采纳、并对诸皇子解释说;孝之精义乃在于顺、顺者、以父母之愿为已愿、以父母之想为已想、希望寿王有所感悟。</p><p class="ql-block">同时、高力士进一步谍划、令杨玉环自荐为道士、免去寿王妃的身份。</p><p class="ql-block">天保四年、玄宗立孝经碑后、诏玉环还俗、册封贵妃。</p> <p class="ql-block">李隆基《孝经.序》</p><p class="ql-block">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p><p class="ql-block">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p><p class="ql-block">于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p><p class="ql-block">子日: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p><p class="ql-block">是知孝者、德之本欤?</p><p class="ql-block">《经》曰、:昔者明天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候、伯、子、男乎:?</p><p class="ql-block">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p><p class="ql-block">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乘。</p><p class="ql-block">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首皆糟粕之余。</p><p class="ql-block">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p><p class="ql-block">去圣逾远、源流益别。</p><p class="ql-block">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p><p class="ql-block">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学者、必自开门户牖。</p><p class="ql-block">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p><p class="ql-block">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p><p class="ql-block">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p><p class="ql-block">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p><p class="ql-block">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p><p class="ql-block">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p><p class="ql-block">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成石经》刊刻于大和七年(833年)至开成二年(837年)、原石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现址。</p><p class="ql-block">共有114块、每石两面刻、记228面、650252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等十二部儒家经典及《五经文学》《九经字样》二部儒经字样典籍、加上乾隆年间补刻的《孟子》共计13经。</p><p class="ql-block">《开成石经》是中华文化的源、是中国历史上七次刻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p><p class="ql-block">敢问哪个唐代科举人士不知道我?</p> <p class="ql-block">《同州三藏圣教序碑》额题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立于唐龙朔三年(663)螭首四方跌、座四周浮雕力士像三尊。</p><p class="ql-block">碑通高350厘米、宽113厘米、厚31厘米。</p><p class="ql-block">29行、满行58字、有界格、楷书、李世民、李治撰文、禇遂良书。</p><p class="ql-block">原在通州(今大荔县)龙兴寺、1972年移藏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所作的序、和太子李治为其父的序所做的序记两部分。</p><p class="ql-block">在序中李世民对玄奘西域取经及翻译出的佛经给予高度的评价;李治在序记中对其父的圣教序又进行了歌颂。</p><p class="ql-block">碑文为两代皇帝御制、又是初唐书坛名家褚遂良书写、无论就其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而论、均为碑林藏石中之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多宝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提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是楷书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寺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p> <p class="ql-block">《勤礼碑》是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之一、他的这部作品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此碑全称《祕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p><p class="ql-block">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p><p class="ql-block">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p><p class="ql-block">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p><p class="ql-block">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车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p><p class="ql-block">初出土拓: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p><p class="ql-block">其后:故:字下泐、首先:碑:字右竖笔未损。</p> <p class="ql-block">《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1956年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p><p class="ql-block">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法家推崇备至。</p><p class="ql-block">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p><p class="ql-block">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p><p class="ql-block">碑阳20行、满行45 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不等。</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合阳县洽川镇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p> <p class="ql-block">《关中八景图碑》这块碑石刻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作者朱集义。</p><p class="ql-block">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p><p class="ql-block">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这八处关中地区著名的文物风景胜地。</p> <p class="ql-block">《达摩面壁图碑》</p> <p class="ql-block">《孔子像碑》</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像》清康熙三年(1664年)。</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又称作大慈大悲菩萨、此象为署名吴道子所绘。</p><p class="ql-block">无道子善画梵像、线条多采用莼菜条法、此菩萨像正体现出这一特征。</p><p class="ql-block">其束高发髻、髻前端饰天冠、冠上有一小化佛及荷花形饰物、头巾垂肩;面容饱满、神态慈祥;额中有白*、在人中两边及下颔部刻有三缕胡须、说明此像样稿还保留在印度造像的特征;脖颈下刻有:三道:颈纹、颈纹下有宝珠项饰;帔帛呈:U:形披搭于双肩;衣裙因采用莼菜条法描绘、有随风飘动之感;衣裙下有璎珞垂地;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覆于右手之上;跣足站立于云朵之上、体态端庄、身体微微前倾、巧妙地表现出观世间菩萨对人间众生的慈祥之心。</p> <p class="ql-block">珍品云集、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把这篆、隶、揩、行、草一一看遍。</p> <p class="ql-block">唐《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六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雅.飒露紫。</p><p class="ql-block">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辗转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特勒骠》原为东面第一骏、系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p><p class="ql-block">据说此马毛色黄中带白、嘴角微黑、浮雕中特勒骠左侧两腿抬起、右侧两腿着地、一侧腿同起同落的对则步、是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的仪仗步伐、此马可谓训练有素。</p> <p class="ql-block">《青雅》为东面第二骏、是李世民征战洛阳虎牢关时的坐骑。</p><p class="ql-block">石刻中的青雅作奔驰状、雕刻上青雅鬃尾翻飞、四蹄横成了一线、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p> <p class="ql-block">《什伐赤》为东面第三骏、也是李世民征战虎牢关时乘骑的战马、浮雕上什伐赤的姿态与青雅相仿、且身上也中五箭。</p> <p class="ql-block">《飒露紫》原为西面第一骏、也是在虎牢关战役中、李世民乘骑的一匹战马、由于这匹马毛色偏紫、所以取名为飒露紫。</p><p class="ql-block">这块浮雕表现了一名战将为胸部中箭的战马拔除箭头的场景。</p><p class="ql-block">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腰佩刀及箭*、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该浮雕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我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如今又:远走他乡:)。</p> <p class="ql-block">《拳毛騧》为西面第二骏、是一匹毛为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九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该雕刻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白蹄乌》为西面第三骏、此马周身毛色乌黑、四蹄俱白、石刻的:白蹄乌:筋骨强健、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飘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曾经有很多伟大的建筑作品、不同于西方建筑的金石结构而是大部分以土木结构建筑、经过长时间的自然灾害与大规模的人类战争、幸存下来的并不多、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建筑大部分都成为遗址或遗迹、地面建筑物不显。</p><p class="ql-block">而古代以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的小品倒还是有一定数量的依存,好比如阙、表、石像生、塔、碑等等。</p> <p class="ql-block">《李渊10吨守墓石犀牛》长3.37米、高度达到2.4米、看到这个石雕的第一眼就是震撼。</p><p class="ql-block">这只国宝级的巨犀、在李渊的陵墓前守护了1300年、一共有两头这么大的石雕、一个在碑林博物馆、另一个就在咸阳封存。</p><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记载、这座头大犀牛可不是中国的产物、而是越南的、在唐书记载中、在李渊建立唐朝后、临邑国(今越南)就向大唐进贡了数头犀牛、强壮的身体、长相怪异、李渊很喜欢。</p><p class="ql-block">之后李世民虚位后、不久李渊去世、他就让工匠照着这几头犀牛雕刻两个石雕作为守陵兽。</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保护犀牛、政府就把一头给运回了碑林保存、另一头就留在当地、犀牛是用一整块完整的青石雕刻的、没有任何的衔接、这手艺简直没谁了。</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像</p> <p class="ql-block">唐(碑首)</p> <p class="ql-block">唐(石灯)唐(公元618~907年)高194厘米、原乾县西湖村石牛寺。</p> <p class="ql-block">(李小孩石捾)北周公主宇文娥英和李敏的女儿、北周皇后兼皇太后杨丽华的外孙女、隋朝文献皇后孤独伽罗的曾外孙女、在世的九年享尽了极其富贵。</p><p class="ql-block">1957年在西安市梁家庄附近发现一座古墓、 在陵墓中随葬了大量的金银玉器和瓷器、并且还有不少来自西域的奇珍异宝。</p><p class="ql-block">当考古专家们打开李小孩的墓室时、完全被墓中众多的随葬品所震撼、发掘出了数百计珍贵文物、每一件都堪称古代艺术珍品、在这些随葬品中、普通的金银器都显得毫不起眼、其中最珍贵的当属一条镶嵌珍珠和鸡血石、雕大角鹿的青金石的金项链、这是考古专家们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精美的一条古代项链。</p><p class="ql-block">李小孩墓中的随葬品已经令考古专家们感到大为惊讶了、可是最令考古专家们感到震撼的却是墓中的捾椁。</p><p class="ql-block">李小孩墓中的棺椁皆为青石制成的、与其说是一具石棺、不如说是一件精美的石雕。</p><p class="ql-block">这具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的石棺、完全就是一件精美的古代艺术杰作。</p><p class="ql-block">工匠们利用高超的雕刻技艺、将这具石棺雕刻成了李小孩生前所居住的院落模样、甚至连屋顶浮雕的瓦片都显得十分逼真、上面还阴刻了莲花纹。</p><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们见到这么一座古代艺术珍品自然是惊喜万分、忍不住当场就开始对这座棺椁进行研究。</p><p class="ql-block">不过、随后在石棺上发现的四个字、却让考古专家们感到一丝惊慌、甚至一些年轻的考古专家们在看到这四个字时还感到有点害怕。</p><p class="ql-block">那么、在石捾上究竟刻着什么字呢?</p><p class="ql-block">原来、杨丽华在外孙女李小孩去世之后、为了避免李小孩的棺椁受到侵扰、特意命令工匠们在李小孩石棺上刻下了:开者即死:四个字。</p><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们虽然常年与古墓文物打交道、可是猛然间看到这四个字、心理素质不太好的话、也难免会感到有点害怕、这也是人之常情。</p><p class="ql-block">李小孩石棺出土后被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其余文物则大部分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后来的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许多人在历史上并无建树、却由于其墓葬的殊异、在逝世千年后名声大噪、李寿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凭借一和国内罕见的兽首龟形墓志、一具堪称唐代石雕艺术典范的石椁、一批内容丰富、极其精美的唐代壁画、名不见经传的李寿跨越千年成为现代人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观光的焦点。</p><p class="ql-block">他究竟是谁?为什么会享有如此的待遇?</p><p class="ql-block">墓主为唐高祖李渊的堂弟</p> <p class="ql-block">位于陕西三原县的李寿墓、是唐高祖李渊献陵的众多陪葬墓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1973年因当地农民灌溉田地、墓道塌陷而被发现、是目前已经发掘的唐代墓室中年代最早的一座。</p><p class="ql-block">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老石刻艺术馆内展出的李寿墓门、石椁、兽首龟形墓志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李寿(577~630年)字神通、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墓志中称其为唐淮安靖王。</p><p class="ql-block">从史料记载来看、隋大业末年、李寿会同李渊举兵反隋、并参加了对宇文化、窦建德刘黑闼的战争、却屡战屡败、还曾被窦建德俘虏、最后随从李世民平定了刘黑闼、虽没有显赫战功、却成为建立唐王朝的有功之臣、因此得到李渊和李志明的赏赐、爵位不断升迁。</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元年(630年)12月卒于长安延福里第、享年54岁、死后葬于三原县、陪葬献陵。</p> <p class="ql-block">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p><p class="ql-block">代表性的物品有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p><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时器时代聚落遗址。</p> <p class="ql-block">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渭河的支流河水畔、有一座古老的氏族部落~半坡。</p><p class="ql-block">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这里东依白鹿终南山、可常年进山打猎、北边是开阔的平原地带、适合于发展农业、河之水流经这里、为半坡人提供了大量的水产资源、也是一个绝佳的捕鱼场所。</p><p class="ql-block">这个半坡部落已经有人口400~600人、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p><p class="ql-block">居住区半坡人的:村庄:被一条大围沟分成三部分、沟东是制陶区、北面是集体墓地、大围沟围住的、则是居住区、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p><p class="ql-block">多种农具、渔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p> <p class="ql-block">半坡人是出色的匠人、会制作各种有用的陶器。</p><p class="ql-block">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p><p class="ql-block">在半坡社会中、陶器的使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制作技术上也已经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p><p class="ql-block">半坡早期的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p><p class="ql-block">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线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p><p class="ql-block">还有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奇特形象、比较常见的有人嘴两旁各衔一鱼、人嘴外廊与鱼头构成共鱼行、另外还有在鱼纹头部圆框中填入适合形的人面图像。</p><p class="ql-block">这种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形象、人和鱼互相寄寓、又互相转借、意味着人和鱼是交融的共同体、被人格化了的鱼类图像和各式鱼类图纹可能是半坡部族的图腾、具有氏族保护神的性质。</p> <p class="ql-block">在半坡时代的后期、半坡人逐渐以慢轮修整器口器形、使器形更加规整。</p><p class="ql-block">半坡人的陶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具、他们已经制作出了做饭用的陶甑、这种陶甑与蒸锅在原理上并无区别。</p><p class="ql-block">从出土的陶器上、我们还看到、他们有了抽象的刻画符号。</p><p class="ql-block">淘器太单调了、于是他们在上面印一些类似麻袋或粗布的纹路、他们具备了原始的数列和多边的概念、他们制作了最古老的乐器陶埙、闲暇时来上一曲。</p><p class="ql-block">彩陶上画着游动的鱼、奔驰的鹿、这是渔猎的写照、陶瓷外壁有图案逼真的抽象画、笔划流利疏郎、显然具有装饰的作用、这就是工艺了、他们还在陶器上刻画自己崇拜的图案、例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或族徽。</p> <p class="ql-block">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p><p class="ql-block">该器物1955年被发现(七件)出土点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内。</p><p class="ql-block">这也是半坡遗址首次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这种陶瓷图案。</p> <p class="ql-block">遗址大厅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炕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p><p class="ql-block">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不起的创举。</p><p class="ql-block">从遗址中还可以看到一条长300多米、深约有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这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遗址中还能见到公共的墓地、有着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了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个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p><p class="ql-block">遗址中还有储藏物品的地窑和公共仓库等。</p> <p class="ql-block">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瓷类。</p><p class="ql-block">从半坡遗址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p><p class="ql-block">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弹指千年、沧海桑田、徜徉大唐西市虽当年的繁华已逝、但美好的记忆永驻、在这里、你可将跨越时空、回到盛世长安、重睹西市风采。</p> <p class="ql-block">正门进去走到头、就是一处西市遗址的考古发掘地基、市场里的水渠、石桥、车辙、房屋墙基等都在透明地板下面,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整个博物馆就建在发掘的遗址上、大厅的一角展示着早已消失的西市遗迹、石桥两侧的车辙还在、远处的乱石应该是一处店铺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人口超过百万(罗马当时人口10万)市区面积达84平方公里、被多条横竖有序、宽阔笔直的大街严谨地区划为109坊、城中设有东西二市、这便是今天买:东西:的来历。</p><p class="ql-block">东市为国际内市场、西市为国际市场、也即丝绸起点。</p><p class="ql-block">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对西市考古实测大致为正方形、南北和东西长宽约1051米、面积为1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大唐西市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岁月中、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港。</p><p class="ql-block">从史料和西市考古挖出的物证得知、西市几乎包容的当时世界上流通的所有商品。</p><p class="ql-block">各种满载货物的驼队车辆川流不息、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商人摩肩接踵、店铺林立、商幡招展、货物堆积如山。</p><p class="ql-block">各种店铺与货物杂而不乱、整个市场规划严谨有序、市内设井字形街道、分为九区、每区四面临街、容纳相近的行业。</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进驻西安的有近220行之多、4000多家分为。</p><p class="ql-block">分为邸.店.肆.铺.行等、如酒肆.茶肆.肉肆.书肆.珠宝店.瓷器店.蜡烛店.银器店.绢行.帛行.衣行.药行.铁行、再是竹木市.螺马市.家禽市.劳力市.奴婢市.西亚商人聚集的街坊叫波斯邸.回鹘邸.大食邸等、还有占卜者、卖药人.杂技艺人.多不胜数、所谓:四方珍奇:、皆所积集。</p> <p class="ql-block">大唐西市的规模之大和货物之盛、已无法再现、只能凭典籍去想象。</p><p class="ql-block">《新唐书》记载;公元843年、东市大火、烧毁:曹门以西四十二行四千余家:西市规模远胜东市、仅是来自波斯、西亚、日本、越南的商人便达3万多人、西市商品几乎传播到世界主要国家。</p><p class="ql-block">罗马人把欧洲金币带到西市采购丝调和瓷器、西亚商人翘着胡子、赶着骆驼运来香料和银器、铜器、再带走茶叶和锦缎、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和越南则尽力采购各种典籍和医药、回去创造他们的文字、修建仿唐宫殿、盛唐时期的大唐西市真正四方辐射、万国来潮。</p><p class="ql-block">唐乾隆至今矗立着60尊外国使臣的雕像代表着60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彩绘胡人骑驼俑)西市商贸的中坚力量;骆驼商队。</p> <p class="ql-block">通告85厘米、驼长76厘米、胡俑头戴尖头毡帽、浓眉、深目高鼻、八字胡须、身穿红色翻领胡服、黑色长靴、足蹬尖头靴、双手作持缰控驼状、双腿紧夹坐于驮囊之上、上饰兽头、两侧挂物。</p><p class="ql-block">双峰驼抬头远望、张嘴露齿、鬃lie飘动、阔步前行。</p><p class="ql-block">此俑形体高大、工艺细致、是唐代彩绘胡人骑驼俑系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三彩调鸟男立俑)头戴幞头、微向左偏、面目清秀、身着翻领胡服、腰系带。</p><p class="ql-block">双手各持一小鸟作调耍状、足穿尖头长靴。</p><p class="ql-block">通体施釉、色彩鲜艳、形象悠闲潇洒、调戏小鸟时喜形于色的神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反映了当时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汉代陶俑</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的学名为:唐代三彩釉陶器:乃流行于盛唐时期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颜色有黄.绿.白.褐.蓝.黑等、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俗称为:唐三彩:。</p><p class="ql-block">首先、将经过舂捣和淘洗过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的形状、再进行修整、等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摄氏1000度烧制。</p><p class="ql-block">冷却以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摄氏800度即可。</p> <p class="ql-block">西安是唐长安城所在地、皇亲国戚、达宫显贵和文人学士云集、死后大多埋葬于此。</p><p class="ql-block">因此、西安成为出土唐三彩最多的地区、不仅数量多、而且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三彩女骑马俑</p> <p class="ql-block">黄釉舞伎俑</p> <p class="ql-block">蔓草凤鸟錾纹花银抔</p> <p class="ql-block">关于唐代的异域饮食文化、也是如今西安美食之所以多样的一个潜在因素。</p> <p class="ql-block">三楼展厅有一个货币展、是由丝绸之路这个主线延伸、通过西域各国的古代货币展。</p><p class="ql-block">四搂是大唐西市老板吕先生的个人藏品展、毕竟个人藏品、须单独收费的、疫情期限也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微笑涌、幸福的东方:蒙娜丽莎:与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比较、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这或许与汉景帝时期: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关联。</p><p class="ql-block">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倾倒世人、而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发掘的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大量微笑陶俑、堪称东方:蒙娜丽莎:。</p><p class="ql-block">也许正是:文景之治:时期太平盛世的:幸福:、却被深深刻画到所有人的面孔上。</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一个个高约60厘米、赤身断臂的:裸俑:。</p><p class="ql-block">这些:裸俑:虽然只有真人1/3大小、但造型准确、做工细腻、身体各部分无不精雕细琢、符合人体结构比例、甚直连毛发窍孔等细微之处也毫不含糊。</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些:裸俑:准确应称为:朝衣式裸体陶俑:这些人物陶俑早年埋葬时装有木质的肩膀、穿着代表各种不同身份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但经过二千多年地下环境的腐蚀、衣服和木臂腐朽殆尽、发掘出土时就成了缺臂的:裸体俑:。</p><p class="ql-block">今天、他们失去了当年华丽的衣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却正是人体美的艺术本色、所以有人将其称作:东方大卫:和:东方维纳斯:。</p><p class="ql-block">与秦始皇神情冷峻的兵马俑相比、汉阳陵出土的陶俑都是:微笑帝:、堪称:幸福指数:最高的陶俑。</p><p class="ql-block">他们以蒙娜丽莎般神秘的永恒笑脸、向后人展示出:文景之治:带来浓郁而温和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千姿百态的人物陶俑展现了西汉王朝的:帝国表情:、尤其让人惊叹的是、:裸俑:还揭开了宦官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从来都无人见过古代真实的宦官模样、汉阳陵却给世人一个最直白的答案。</p><p class="ql-block">据考古专家介绍、汉阳陵从藏坑出土的宦官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宦官的实物裸体陶俑、他们身形比一般的男俑要矮小、而且面容阴柔、神情羞涩、生殖器的塑造也与常人显然有别、也清晰显明汉代被阉割到何种程度。</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发现了大批伎乐俑、这些陶俑有男有女、造型生动、神情浪漫飞扬。</p><p class="ql-block">在汉代、乐舞者的身份和仆人一样、都是主人的奴仆、对于皇帝而言、除了后宫生活之外、日常的娱乐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宴饮。</p><p class="ql-block">宴饮在民间不但是人际沟通的纽带、也是礼仪的表征、在皇室、这个作用更加明显、不但宾主的座次位置有规定、甚至食物酒水的放置位置都是有讲究的。</p><p class="ql-block">宴饮中娱乐助兴节目常见的是歌舞、但也有杂技、说唱表演</p><p class="ql-block">在宴会上表演歌舞的除了职业演员之外、宾主也需要即兴歌舞。</p> <p class="ql-block">一般是主人先献舞、客人再跳舞还礼。</p><p class="ql-block">在文献记载中、甚至在宴会上不舞甚至舞而不旋都是极度失礼伤人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大学者蔡邕就因为在宴会上没有还舞而被主人认为受到了侮辱、由此被报复诬告、最终流放到吴地去。</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在汉代的墓葬中、歌舞俑、杂技俑、说唱俑不仅仅表现了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礼仪的表现、宴饮乐舞、琴瑟齐鸣。</p><p class="ql-block">那么、瑟这种乐器又是何如演奏的呢?</p><p class="ql-block">汉阳陵出土的伎乐俑为我们了解汉代瑟的演奏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发现、出土的鼓瑟俑席地跪坐、瑟横放在膝前、双臂向前平伸、两手掌心向下、置于瑟的上方、大指屈向掌心、食指两勾、两指形成环状、其余三指则微屈、两手食指同时作抹弦的动作。</p><p class="ql-block">后代人研究古瑟的弹奏方法是说;指法有托抹.跳.勾.剔.打.摘.佛.历等、既用拇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或单弹一弦、或连弹数弦。</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出土的:站立伎乐男俑:高60厘米、鼻梁挺直、眉目清秀、面容恭顺。</p><p class="ql-block">身穿宽袖长襦、内外共穿三层丝帛袍衣、双手前神、作弹奏壮。</p><p class="ql-block">:跪坐伎女俑:高45厘米!眉目传神、面部敷白、朱丹点唇。</p><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称伎乐俑一般成群出土、人物表情灵动而又生机、俨然是一个颇具阵容的乐队、他们有的神态机敏、神采飞扬、陶醉在节奏之中、有着收腹撅臀、聚精会神、不敢有一丝怠漫。</p> <p class="ql-block">他们双臂向前平伸、左手勾曲、右手或挑拨或抚琴作弹奏之势、宽大的袖袍随着击乐的动作飘扬、美妙的乐曲从指尖流淌……一时间、你仿佛听见丝竹管弦间声杂糅、如泣如诉。</p><p class="ql-block">在汉阳陵里、考古人员发现了汉景帝庞大的:安保部队:、古人深信:事死如事生:对帝王来说、陵墓与宫殿不过是转换了一个生活空间、一支骁勇善战的地下军团自然必不可少、数以万计的武士俑从汉阳陵南区从葬坑神彩奕奕列队而出、出土时他们环甲、执戟、持剑、拥盾、人马威武、军容整肃。</p> <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研究认为、应当是皇帝侍卫部队或宿卫军性质、武士俑包括车、骑、步、弩、仪仗等各兵种、有军官、文史、男、女士兵俑。</p><p class="ql-block">从出土情况看、武士俑披挂着统一制式的黑色铠甲。</p><p class="ql-block">在末经盗扰的汉阳陵南区20号从葬坑中、有的武士俑一手持剑一手拥盾作攻击状、双腿一前一后、后腿稍弯。</p><p class="ql-block">有的武士俑好像在负重奔跑、身体形成弧度、紧绷的双腿似乎积聚的力量、静中寓动。</p><p class="ql-block">尤为独特的是武士俑那木质的肩膀可以自由转动、任意做出下垂、前伸、曲臂等动作。</p> <p class="ql-block">独出心裁的的设计、为整齐严肃的军队平添几分活泼和生活的气息。</p><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衣物已腐朽、昔日跨刀执戟、张弓挟失、整装待发的武士勇皆成裸体、如今反而收到了变巧成拙、返璞归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称、汉阳陵汉俑军阵应当是和平时期守卫皇宫的朝廷卫队、没有经过血腥残酷的杀戮、也没有肯负战争的心理压力、年轻的武士穿着丝帛的衣裳、个个环甲拥盾执戟、人人肯着皮质的水囊。</p><p class="ql-block">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卫皇城皇宫的安全、或在皇帝巡视出游的队伍中担任警卫、表情轻松惬意。</p> <p class="ql-block">虽然体型只有60厘米、但汉阳陵武士俑让人感受到的依然是厚重朴实、舒展豪放、一派和平时期雍容大度的古朴气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显示了汉代人特殊的追求和审美观念。</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秦始皇和他的幕僚们对于他的那只庞大的地下军队吃什么、似乎没有准备、而汉代人就考虑得比较多了、他们几乎将阳间所有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用具都搬到阴间去了。</p><p class="ql-block">军队带有辎重、粮食、各种度量衡、煮饭用的釜、甑、灶、盆盆罐罐、各种生活用具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的兵马俑军阵闻名世界、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二千年前的中国古战场上、还有一只强大的装甲部队纵横驰骋、无坚不摧、这支:装甲部队:其实就是汉代的骑兵军团。</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汉阳陵从葬坑的列队骑兵俑群、数量众多、生动地再现了汉代骑兵的浩荡军队。</p><p class="ql-block">汉之前、中国部队以步兵为主、但随着与匈奴作战的需要、汉景帝时期边郡设立马苑、大量养马、并奖励私人养马。</p><p class="ql-block">到汉武帝时、民间街巷、田野马匹成群、政府养马达45万匹、尊定了建设大骑兵集团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并建立起一支能够和匈奴抗衡的骑兵部队、其间数次对匈奴用兵、每次都动用10万人以上的骑兵参战。</p><p class="ql-block">骑兵成为作战部队中最有杀伤力的兵种、担负着冲锋陷阵的重要职责。</p><p class="ql-block">男骑兵俑是南区从葬坑内众多骑兵俑最有代表性的一个。</p><p class="ql-block">他骑一匹枣红色的木马、马为木质彩绘、出土时木马已腐朽、只能看到留在泥土上的彩色痕迹和散落在木马四周的马衔、铜环等器具。</p><p class="ql-block">西汉不但有男骑兵、而且还有骑兵女侍卫。</p> <p class="ql-block">在汉阳陵从葬坑骑兵俑中、发掘了为数众多的骑马女侍卫俑、她们多为年轻女子或者中年妇女。</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骑马女士侍俑面部、造型十分奇特、眉脊如山、眼细如线、颧骨高突、两腮下陷、头发中分、脑后挽髺、十分彪悍。</p><p class="ql-block">对于这种特殊脸型、有些游客说是汉代老太太、年纪大、牙齿脱落、所以颧骨突出、这只是戏说、因为在西汉还没有出现马蹬子、如果骑兵要上马、必须借助臂力跳上马背、这种动作对老太太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况且注重孝道的汉景帝也不会让老太太去冲锋陷阵吧。</p> <p class="ql-block">有些人认为她们是比较善骑的少数民族、特别像蒙古人、也有人认为这种面部造型是一种大胆的艺术夸张、工匠艺人用这种艺术手法来显示骑马女侍卫勇猛彪悍、有些人说这些骑马女侍卫是汉代女骑兵、这种说法也不正确、因为汉代没有女兵、当然也就没有女骑兵了。</p> <p class="ql-block">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女性随着经济生活的好转、而社会处境也得以改善、能歌善舞、习武竞技者比比皆是、那么、女子骑马现象就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著名考古学家王学理认为;汉阳陵从葬坑中这群女骑马俑绝对不是战场上的女骑兵、而有可能是西汉禁卫军中女侍卫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风吹过的都是文化</p><p class="ql-block">脚踩着的都是历史</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西安</p><p class="ql-block">鲜衣怒马</p><p class="ql-block">古今交融</p><p class="ql-block">千年古都</p><p class="ql-block">长来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