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间四月天】之四 碛口掠影

黑白弈者

碛口古镇早有耳闻,心亦向往之,也曾有若干次机会前往,最终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成行。上周六(5月21日),有朋友组织去古镇一日游,我便欣然应允参加。由于走得匆忙,行前未做足功课,加之在古镇停留时间仅仅四个小时,只能在古镇及李家山村逗留游览拍摄,即使是这两处景点,充其量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看。<br> 下面分两部分,将我拍摄的碛口古镇、李家山古村风貌与亲朋好友们分享,祈盼朋友们在鉴览之余,多提宝贵意见,互相交流学习、共同促进提高。<br> <h1><b><font color="#ff8a00"> 古镇风貌</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font></b></h1> <font color="#ff8a00" style="font-weight: bold;"> 九曲黄河第一镇,</font><font color="#333333">由曾任</font>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3年荣获全国高校首届百位“名师”称号,中国美协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套100元人民币毛主席头像的绘制者——刘文西先生题写。 <font color="#ff8a00">中国历史文化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font><br> 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内西湾村、李家山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镇和周边村落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为二00六“世界百大纪念性建筑”。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 ,落 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远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br> 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镇”之称。抗战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br>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河夜宿于碛口寨子山村,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碛口镇及其周边相关古村落作为黄河中游清代至民国年间重要的水早码头,是黄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文化典型、拥有杰出的世界性文化与历史价值,具有提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 。<br> 中午就餐点——印象碛口 <br> 黄河岸边峭壁上的水蚀镂空浮雕样石展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自然遗产。(一) 水蚀镂空浮雕样石(二) 草扎骆驼 草扎船 井台 黄土情 街景(一) 街景(二) 沿街店铺 <b>全国重点文保单外——京广杂货店广生源</b> <b>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义记美孚、洋火店旧址</b><div><b>火柴专卖店</b> <br> 碛口人至今仍然称火柴为“洋火”。“洋火”何时传入碛口,据考证在清朝末年。民国年间,这里曾是火柴专卖店,既批发,又零售,但价格较贵,一般贫民买不起,仍然采用传统的的“劈石取火”,俗称用“煤钵子”。这种办法是将未完全燃烧的老来红杆、高梁杆放在一个钵子里,取火时用生铁片劈打“马牙石”,溅在钵内的火花即可慢慢地点燃柴灰。民国二十四年,该店失火,店铺倒闭。<br><b>义记美孚煤油公司 </b><br> 民国十七年 (1928),孔祥熙的《祥孚公司》在碛口开设《义记美孚煤油公司”,据传,公司一来碛口,就贈送每家大商号一盏“洋灯”,从此碛口人也点起了“洋灯”,即玻璃罩子灯,大家觉得比麻油灯亮得多,且又花钱不多,都使用起来。公司运来的煤油,是装在很薄的方形铁皮桶内,桶上压有“美孚”、“亚细亚”凸形汉字,据说是美国货。抗日战争爆发后,公司搬迁,碛口人又回到了昔日点麻油灯的时代。 <br></div> <b>全国重点文保单位</b>——<b>当铺</b> <b>大德通钱庄</b> <br> 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是大清户部银行,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此之前,最早则是晋商创办的私人票号,其分号伸向全国不少大中城市。“大德通钱庄”就是祁县乔家“大德通”票号的分号。乔家早在道光年间就在碛口经商,光绪年间又开没票号,汇通天下,异地存取。闫錫山统治山西期间,成立《晋胜银行”,不久“晋胜很行”支行在画市巷“万盛店”开张,此票号倒闭。 <div><br></div> <b> 永丰店</b> ——“丽源通”是汉口人在民国年间开设的海味店,主要出售虾米、虾酱、海参、鱿鱼、海带等海产品。当时碛口南来北住的商贾甚多,官府与商号用以招待贵宾,显得富贵而高雅。当时永宁州、柳林镇还有人专程来碛口购买。开始,当地人不习惯吃海味,有钱人家过年时节买点儿尝鲜,后来吃得人越来起多,“丽源通”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兴隆。据说,海参还有解表作用,孩子们患天花、麻疹时,都要买二、三两当药物煎服。 永丰店院门 <b> 湫水布庄</b> <b>旧址</b><br> 民国九年(1920),碛口李家山村李香亭先生率先种植棉花成功,后大量推广。民国三十年以后,衣村家家种植棉花,户户土纺土织,因而皮棉与棉线、土布的收购店应运而生,其中晋绥三分区开设的“恒信昌”、“湫水布庄”是资本最为雄厚的收购站。“湫水布庄”将每年收购的几十万斤皮棉和农村妇女们手工纺的棉线和小机织成的“标准布”用骆驼运往各地,供应边区无棉区和部队所需。 <br> <b>商 会</b> <br> 清朝末年,受西方资本生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城市县镇纷纷建立商会组织,碛口商会也应运而生。商会旨在搜集市场情报,调处工商业内部纠纷,代表商人利益向政府陈述意见。同时,商会还出面办一些公益事业,诸如修桥补路、重修庙宇等。商会院内还设有“镖局〞,并雇用有武功的更夫二人晚上巡逻,按时打二、三、四更,使市镇井然有序。 醋坊 古玩店 手工艺品 <b>福顺德骆驼店 旧址</b><br> 福顺德骆驼店,现为福顺德客栈。是碛口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家骆驼店。原来院子一半铺了石板,而另一半没有,是为骆驼休息而为,因骆驼在绵软的黄上卧下以后可以免受石板的冰凉生硬。福顺德还保存着骆驼骤马的“餐厅”,长长一排石槽就是它们的餐具。骆驼店总体建筑风格宽阔,主要是因为当时运输生意十分繁忙,需要很多佳宿的房间。<br> <b>十义镖局 </b><br> 十义镖局是由碛口西头村人王奉勇与马明贵等十位結拜兄弟开设的,这十位兄弟个个武艺高强。据说在一次押镖途中,马明贵一人独战十名悍匪,毫无惧色,直至匪徙全逃。此后,只要插上十义镖局的旗,方園几百里是无人敢打货物主意的。因有特別贵重的东西在此存放,所以建有用木头做的防盗窗。 <br> 民宅 黄河石砌成的小巷路 窄窄的小巷,在靠两边墙壁半空中,砌了一堵半石半花栏的墙,起装饰作用,与意大利威尼斯窄巷半空天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大利威尼斯窄巷半空天桥。 构思奇特,因地制宜砌了半个拱洞,赞! <b>黑龙庙</b> <br> 黑龙庙坐落在古镇的最高处,始建手明代,后又多次增补修缮。庙内正祀龙王,左右分祀风伯、河伯,传说是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也是船家供奉的保护神。黑龙庙内戏台型制尤为奇特,一是乐楼奇异的三空舞台,视野广阔,宏伟壮观;二是罕见的左右看台,今称包厢,古代戏场,实属罕见;三是音响奇特,古无扩音设备,却声音远扬,十里之遥,清晰悦耳,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br> 山门 正殿 颇具特色的戏台 戏台左包厢 正殿后面的关帝庙 在黑龙庙高处俯视古镇全景视频 黄河远眺 <b>红龙塔 (一)</b><br><br><b><font color="#ff8a00"> “红龙塔”</font></b>,是与碛口古镇隔黄河相望的陕西省吴堡县境内的丁家畔村黄河二碛旅游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龙塔仿照应县木塔而建,从外观看呈平面八角形,凭栏远眺,黄河二碛惊涛骇浪,尽收眼底。在黄河流域曾流传着一句民谣:<font color="#ff8a00">“</font><b><font color="#ff8a00">黄河大同碛,河槽滚激流,白昼声声雷,夜晚听“碛吼”!</font></b>道出了黄河大同碛犹如万马奔腾、波涛滚滚的咆哮声。黄河流经此处,河道紧缩,形成巨大落差,激流倾泻于暗礁石壁,卷起惊涛骇浪,势如龙腾,声似虎啸!他的景观仅次于壶口瀑布,被誉为<b><font color="#ff8a00">“天下黄河第二碛”</font></b>。<br> (二) 位于古镇湫水河上的麒麟桥 桥头对面的麒麟亭 麒麟桥栏杆上的小麒麟,有126个之多,无一雷同(一) <h1><b></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font color="#333333">(二) </fon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h1><div> </div><div><div><br></div></div> <h1><b><font color="#ff8a00"> 李家山探幽</font></b></h1> 碛口镇李家山村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是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br> 1989年10月,吴冠中参观完李家山后,曾这样写道:“<font color="#ff8a00">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font><br> 李家山村的民居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br> 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层层叠置错落之美,山体与建筑结合之美,人与环境自然之美,在这里尽可以得到完美的体现。<br><br><br>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家山 李家山古村落(一) 李家山古村落(二) <b>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新窑院</b><div>吴冠中老先生在李家山采风时曾在此院居住。</div> 新窑院大门 东财主居住的山坡 东财主宅院 西财主居住的山坡 西财主宅院 错落有致的窑洞 叠层窑洞 兰桂轩旧宅 近年新盖的四孔窑洞 尽显沧桑的大门、石碾 大缸做围墙 石板小径 乡土情 石碾 烟囱 正在新建的七孔窑。 <h1><font color="#ff8a00"><b> 后 记</b></font></h1> 碛口,当年中国最大的水路贸易集散地之一,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述说着曾经有过的繁荣与辉煌。漫步在碛口的古街道,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痕迹,墙角的油渍、光亮的地砖、镶嵌在门楼上的招牌,高矗的院落,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院挨院,巷连巷,院院相同、巷巷相同,真是走遍全世界也再难找到。<br> 到了碛口,才知除上述两处景点外,尚有“黄河画廊”“西湾村”“红龙塔”几处可观。其中,除“西湾村”较近外,“黄河画廊”离碛口约30多公里,“红龙塔”与碛口隔黄河相望,要想游玩这几处景点,还需一整天的时间,有心住下来再玩一天,不料天不遂人愿,我所携带的相机突然黑屏,不能继续拍摄,小镇也没有相机修理处,而手机未带充电器,即使是再住一天,也不能拍摄,留下遗憾。<br> 在碛口镇上,与一年纪相仿的当地人聊天得知,年底前,又有一条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届时从太原到碛口将缩短近一个小时。回来上网一查,这条路是祁县到离石的高速,从祁县出发,在交城与文水之间与青银高速接续,然后架桥开洞,不绕汾阳,直达离石,路程缩短约50公里。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期待祁离高速早日建成,圆我再游碛口之梦!<br> 碛口,我还会再来的!<br><br> 千年碛口黄河边,<br> 李家窑洞藏山间。<br> 古镇古窑古村落,<br> 思古怀古尽游玩。<div><br></div><div> 2022.05.25<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