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人的美好心灵。人间四月芳菲尽,缕缕书香溢满园。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里,2022年5月24日下午,宝清县第五小学中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师积极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p> <p class="ql-block"> 读《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任艳翠</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读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这本书,收获很多。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干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p><p class="ql-block"> 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p><p class="ql-block">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人们常常能看这种现象,那就是很多同学也很用功,他用的时间甚至是其他同学的二倍到三倍,但是他们最后的成绩却总不如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并不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若学习方法不对路,那就只会事倍功半。</p><p class="ql-block">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重视和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则是“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也是爱因斯坦对其一生治学和科学探索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正确的方法在成功诸因素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知识盲”,而是“方法盲”。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方法教育极具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我特地读了这套“学生这样学习最有效”图书,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这本书书包括提高智力的方法以及各种学习方法和各科学习方法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p><p class="ql-block"> 但是:“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要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施以不同的方法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金钥匙,从而终身享用。</p> <p class="ql-block">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p><p class="ql-block"> 李婵娟</p><p class="ql-block"> 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只有“生成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究循规蹈矩,导致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新课程追求的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因此,“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课堂往往因生成而精彩。那么,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如何驾驭这种生成呢?</p><p class="ql-block"> 一、深入钻研教材,期待生成</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对教材要用心领悟,深入挖掘,正确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并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有效生成首先源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领悟。杨九俊先生说,课堂的有效生成应该是预设的生长、形成,是课堂预设的思路、设想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生长出来。教师没有精心的预设,课堂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在哪儿,利用文本信息精心捕捉生成点,并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让学生的智慧火花绽放,预约精彩。</p><p class="ql-block"> 听杜老师教学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即用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年份为闰年,有余数的年份为平年,杜老师并没有急于交代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整百年份,而是出示了一组年份让学生进行判断其中有一个年份是1896年。杜老师问:1896年是闰年吗?那么之后的那一年也是闰年呢?学生齐答:1900年。杜老师说:好吧,我们就来看看1900年的那一年的二月份到底是多少天?学生提议看1900年的年历。当多媒体显示1900年的二月份只有28天时,学生十分的诧异,进而强烈的想知道:为什么?实际上学生情绪的跌宕起伏正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精心的预设。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到了极点,杜老师从而再介绍为什么“4百年一闰”就显的水到渠成了。对判断整百年是否是闰年的这一学习难点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生成中被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而这份生成的精彩都源自于教师捕捉准了生成点。可见,杜老师精心地捕捉好的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不断地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精彩在精心的预设中不期而来。</p><p class="ql-block"> 二、创设理想的课堂氛围,孕育生成</p><p class="ql-block"> 要使预设的生成点如花一样开得绚烂,还需要教师创设理想的氛围,理想的课堂生成应该是预设的丰富、拓展,这是由于教学现场中,理想的氛围已形成,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对话交流渐入佳境,就可能有学生灵机一动,把老师预设拓宽,使教学情境更为丰富,更添情致。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创设理想的学习氛围,刺激、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体验,敢于大胆地表达、大胆地表现、大胆地质疑,学生有时发现的问题有时会比教师事先预设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问题也往往能给课堂注入活力。</p><p class="ql-block"> 例如:任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学习了分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以后,忽然就有一个学生问:“老师,这两个分数,谁大呀?”这个问题问的非常的突然,但是细想起来,学生有整数的大小比较联想到分数的大小比较,想知道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是很正常的呀!虽然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这两个具体的分数上,还有必要进一步结合实例认识更多的分数,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于是,任老师让学生理解同一张纸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并对这两个分数进行比较,学生发现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问题轻松解决。这一过程既满足了学生探索的需要,又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对分数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有个更大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无疑,这样的生成也是高质量的、超越教师预设的。可见,教师努力创设理想的学习氛围,营造一种生动的学习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不断地发现,大胆地质疑,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快感和喜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彩也就在“沃土”中自然生长。</p><p class="ql-block"> 三、巧用错误 创设生成</p><p class="ql-block"> 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它是直接反映学习情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的服务于教学之中,及时调整教学预设。</p><p class="ql-block"> 例如,董昕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针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不自觉的争论起来,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此时,董昕老师及时更改了教学计划,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有的学生通过动手对折,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并不能完全重合;有的学生则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折痕剪开,发现它们能对折;董昕老师这时及时让学生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的辨析,帮助学生澄清了认识:平行四边形并不是轴对称图形。可是这时有一个学生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董昕老师拿过他的平行四边形说明,有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你们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这样,董昕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通过点拨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不仅使学生逐步深入的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也使学生在这种智慧的交锋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所以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p><p class="ql-block"> 课堂生成的具体状况千变万化,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教师要灵活进行筛选点化,或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拓宽教学内容,或对问题引申追问,做生成信息的剪裁者,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使课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不断创生出精彩。 </p><p class="ql-block"> 三、精彩对话,机智生成</p><p class="ql-block"> 在动态生成中,并不全是一步就到达精彩之境界的,有低效生成,有无效生成,需要教师千般引领。课堂的有效生成应该是预设的批判、改变,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生成性因素具有不可控性,特别是学生这一最大的变量,是根本无法预设的,来自学生一头的“未知”、“意外”是否定、批判预设,这就需要老师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分析、判断、重组和处理好来自于课堂的种种生成要素,随机应变,灵活调控,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学生智慧“接生”,使生成变得有效,在师生对话中创生出精彩。</p><p class="ql-block"> 例如:执教“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时,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在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其他的分数,就在这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就问:“老师,我们怎么才能折出五分之一呢?”很显眼,要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折纸的方法准确的表示五分之一是不现实的,我也没想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我这时就问:“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学生就说:“老师,我的桌子上面正好有五个正方形,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一个小正方形就应该是这个长方形的五分之一。”好巧妙的“变分为合”,我眼前一亮。看来老师想到的学生不一定能想到,而学生想到的老师也不一定能想到,当学生发出预设之外的声音时,我要耐心倾听,细心甄别,或许,精彩就会诞生在那一瞬间。课堂本来就是师生对话的场所,教学效果就要在对话中不断的生成与构建,教师需要巧妙的捕捉“亮点”资源,使课堂在生成中绽放美丽。</p> <p class="ql-block"> 关于“量感”的分享
</p><p class="ql-block"> 马微</p><p class="ql-block"> 首先想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一抓准”和“一口清”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他将“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职业信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相连,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成为各行各业的学习榜样。顾客要半斤糖果,张秉贵一手便能抓出五两,这属于量感。顾客分斤分两买各种糖果,顾客要买多少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这属于数感。张秉贵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神奇的算账速度。实际上对事物属性感知的量感跟我们更是息息相关。
</p><p class="ql-block"> “量感”是2022年版《课程标准》比之前新增加的核心概念。“量感”侧重于对现实世界各种“属性”的一种感悟,就是对物体轻重、多少、大小、厚薄等属性的一种感受力。
</p><p class="ql-block">谈“数感”时,可以把数量中的后缀量词(即计量单位)去掉。比如:一匹马、两头牛、三件衣服分别表达为1、2、3。在形式上去掉数后面的量词,用符号表示数。这里的数主要是表达个数,把数后面的量词去掉,这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使得数具有了一般性。谈“量感”时,计量单位不可以去掉。
</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策略,我个人认为:
</p><p class="ql-block"> 一是积淀“生活量感”,是指学生在生活中积淀起来的对于量的敏锐直觉。比如学生去上学的路上能够感知路程的长度;从上课到下课能够感知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观察家中的酱油瓶、牛奶盒、可口可乐瓶、眼药水、纯净水桶等容器的容积、标识等等。拥有一种“量与计量”的数学眼光,就能形成对一些物体量的多少、大小、轻重、快慢、粗细、方圆、厚薄等的基本判断。
</p><p class="ql-block"> 二是发展“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建立起来的对量的认识。如学生通过20人站满1平方米数学实验推想“1公顷”的大小,学生通过“滴水实验”感受1毫升的大小;用跳绳围、课桌拼、书包摆等活动寻找1平方米。让学生经历深度体验、建立经验是度量单位概念理解的必由之路。
</p><p class="ql-block"> 三是教学中需要借助操作经验,通过认、找、想、说、比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知觉器官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多维度认知体验中有效建立度量单位表象。
</p><p class="ql-block"> 2022年版课标把量感作为核心概念之一独立提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样才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并更好地落实。</p> <p class="ql-block"> 《迁移学习导论》读书心得</p><p class="ql-block"> 杜永波</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读了《迁移学习导论》这本书,深有感触。迁移学习的核心思想中国早已有之,如《周易》云:“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如今,迁移学习已成为人工智能的一项核心技术,在人们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书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启发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凡是有学习的地方都存在着迁移,从数学教学的目的来讲,就应该努力追求一种数学学习对另一种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有效地运用迁移的规律,是强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丰富数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知识迁移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迁移表现为一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结合是数学教学的突出特点,因而数学课堂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所以,研究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件--知识迁移,就显得尤为必要。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运用好迁移规律,充分注意正迁移及其产生的条件,就能促使学生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认知结构,建设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用。</p><p class="ql-block"> 二、促进知识迁移的几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1、树立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情境的迁移</p><p class="ql-block">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如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境信心、紧张程度都会对知识的迁移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学生平时成绩往往要比考试成绩好,随堂测验要比定时测验成绩好,这说明不同的学习情境对迁移的影响比较明显。学生应用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可以促使迁移的产生,也可以造成迁移障碍,也就是说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可以阻碍问题的解决。</p><p class="ql-block"> 2、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促进知识迁移</p><p class="ql-block"> 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要素和一般原理,而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所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越扎实、越熟练,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越能促使更多的正迁移产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才会产生良好的迁移效果,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形成学科知识的网络交汇点,提高解题技巧。</p><p class="ql-block"> 3、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教学多样化,促进方法的迁移</p><p class="ql-block"> 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影响迁移的三个重要方面,教材的内容必须体现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结构要合理,要有科学性、思想性、连续性,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也利于知识的迁移。好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贾德说过: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师,常常由于呈现教材方法不同而有迥然相异的结果。同样的教材用这种呈现法可以产生积极的迁移,用另一种呈现法,则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迁移的出现,教法是主要的,教材是次要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参与、发现,提倡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设计、编造例题、习题时,力求每道题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做到结构巧、解法活、内容新,使每道题具有深刻的内涵,广阔的外延和较大的迁移空间,所以教学得法,就会使学生会动脑筋,勒于思考,善于分析,形成好的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更多地产生。只有通过基本方法的训练,才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联想,打破常规灵活多变,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越深刻,掌握越牢固,运用越熟练。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p><p class="ql-block"> 4、防止负迁移,提高正迁移</p><p class="ql-block"> 在迁移过程中如果迁移不当就会起到副作用,产生负面影响不管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要产生阻碍。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很多同学由于受整数的大小比较的影响,认为位数越多的小数越大。这就是知识迁移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所以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小数大小比较和整数大小比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例加以说明。如果我们能防止这种负迁移的影响,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还是比较简单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几种途径和方法是促进迁移的一些主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只要教师在教学时正确运用迁移规律,创设迁移情境,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明显提高。</p><p class="ql-block"> 三、创设迁移氛围,提高迁移能力</p><p class="ql-block"> 一个学生,通过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辅导,能够了解和掌握许多学习方法的问题。但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等于学习迁移的形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但不能将其应用到具体学习过程中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简便运算学习中,学生熟知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等一些运算定律,但在具体解题时,有一些学生就是不会根据问题的特点,合理地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来进行简便运算。</p><p class="ql-block">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也应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主渠道。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以讨论式、对话式、师生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促使主体参与,协作提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灵活处理,给予鼓励,提出激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多给后进生学习和思考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教师只有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学生观,树立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观,形成知、情、意、能和谐发展的学生发展观,才能够创设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地学习,学习迁移能力也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迁移教学,就能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促进知识的迁移可引导学生上课时主动求知,课后主动练习,使学生逐步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总之,迁移理论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而且能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读书分享</p><p class="ql-block"> 宝清县第五小学 董 昕</p><p class="ql-block">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这次的学习、研究、实践、交流,使我认识到了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一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新理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p><p class="ql-block">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p><p class="ql-block"> 二是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安排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 三是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既有适当的难度,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要运用到实践中去。</p><p class="ql-block"> 四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低年级学生对声音,动作更有吸引力,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如运用猜谜语、做游戏、编儿歌,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交的情境身内在,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白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还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设计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p> <p class="ql-block"> 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田晶</p><p class="ql-block"> 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使刚刚走上讲台的我略感压力!只有成为了一名教师,才真正了解老师的责任和辛苦。教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要终身学习,是源源不断的“小溪流”;教师不再是仅仅评价其知识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点,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受到压力的同时,我也非常惊喜,这正是我喜欢的工作,有挑战有创新。以下为读了《课标》后的浅显的几点体会,希望在课堂教学我体会更加深入。</p><p class="ql-block">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教学需要注重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教师要多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p><p class="ql-block"> 教师需要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注重学生自悟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前的数学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探究发现,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但学生的自学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学习,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p> <p class="ql-block"> 阅读是美妙的,分享是快乐的。时光总是因为有阅读相伴而变得美妙、充满浪漫。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与反思,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自我提升。让我们与书籍为伴,浸润更强的生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