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祥:令狐牡丹最惊艳———原创:郑志东

791116A

<p class="ql-block">  《薛福祥:令狐牡丹最惊艳》</p> <p class="ql-block">   此文2022年5月26日登载于 </p><p class="ql-block"> 《山西广播电视报》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郑志东</p> <p class="ql-block">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啊牡丹,啊牡丹,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听着《牡丹之歌》,看着牡丹之画,似乎走近“国花”牡丹的世界。当年著名歌唱家蒋大为一首《牡丹之歌》,成了音界绝响,如今,令狐庄乡土画家薛福祥画的牡丹争芳吐艳,又呈春天。</p> <p class="ql-block">  “牡丹之画”仿佛延伸了“牡丹之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这个使牡丹争奇斗艳的画家就是山西国际交流画院忻州分院院师薛福祥。他1958年出生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令狐庄。他自幼习画,青年时期就是家乡的炕围画及宣传画专业画师。在互联网上,他与山东画家崔慧灵相识互联,得到她书画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其后经崔慧灵搭桥与她的师傅黄松涛相识,黄松涛是山东孔子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山东菏泽牡丹,是画牡丹的名家。薛福祥在这师徒两人的悉心指导下,在忻州著名画家樊国平女士和尚彩宙先生指点下,掌握了画牡丹的技法,薛福祥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意立体牡丹画的绘画风格,其画层次分明、立体效果强。就说他的风水牡丹画吧,以八花九蕾为最,花形盛开,看似佛手招财。画中构图凝神聚气、藏风筑水,这样的风水牡丹之图,挂在客厅,昭示主人家富贵满堂。图画线条简洁,廖廖数笔,一幅美景跃然墙上,这十分符合人们对壁画的审美习惯。好的风水、好的画作亦惠泽八方,令狐庄薛福祥画的牡丹花则雍容华贵、华丽润泽、艳而不俗,得到众多收藏者的亲睐,有“三晋牡丹王”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笔者在薛福祥的家乡令狐庄,看到一幅他1981年给乡亲们画的炕围画作品。40年过去了,然而这些炕围画仍色泽鲜艳,堪比当年,可见作者所用颜料之考究,技术之精湛。炕围上的以牡丹为主的花卉画雍容华丽,大众爱看;炕围上的风景画,线条简洁,廖廖数笔,美景上墙,整个炕围的装饰线条简单明快,生活气息浓厚,所画之物巧妙组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仿佛是一处室内花园。炕围画也称墙围画,作为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盛开在号称“地上文明古国”的山西,作为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千百年来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的民俗文化生活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炕围画创作向好,农村人家家户户热衷墙围画成了新的时尚。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多种文化的冲击和装饰材料的丰富,炕围画淡出了人们的居室装饰,现在保留下来的已经成为了文物级别的存在。曾经的墙围画高手薛福祥,面对今天人们已不在广泛应用炕围画的现象表示遗憾,毕竟炕围画是一种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人们应该很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下去,他对炕围画这种传统壁画成为忻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 令狐村是忻府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薛福祥得到令狐民俗文化的深度滋养,人们戏称他“令狐牡丹”。他六、七岁的时候,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和绘画天赋。小时候,常常照着实物画出原画,尤其是牡丹画的有模有样。这个爱好伴随着他从童年走向青年,一直走到今天,成为忻州画牡丹的名家。</p> <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中期,薛老师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团支部书记,所有村里的黑板报、墙报、宣传栏等都是由他组织领揽完成的,他的墙报主题突出、画面生动。当时公社电影放映队放映的幻灯片,都是由他制作的。由于民众的现实需要,加之当时正是炕围画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时期,所以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地的画炕围画的画师了。</p> <p class="ql-block">  薛福祥的弟弟太原六十二中数学高级教师薛喜祥,近年致力于家乡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作品《五岳庙春秋》《忻府区古村落——令狐庄》等,给当地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他十分赞赏支持哥哥的绘画事业,常以美文为他宣传。</p> <p class="ql-block"> 忻州古城的东北方向二十二公里处,有一个特别的村庄,令狐庄。事实上,这个村名就很特别,它以“令狐”这个不多见的复姓命名的。史载,最初这里居住的就是令狐姓的人,所以村名就叫令狐庄。现在村中没有令狐姓的人居住了,以薛姓居多。</p><p class="ql-block"> 薛福祥说,令狐庄的5900亩耕地均为上水良田。这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从村北的万佛塔鸟瞰村庄,就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卷。作为忻府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村,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有多处文物古迹分布在村中,可见往日的辉煌。巍峨的古庙——五岳庙(泰山庙),古代名刹——净莲寺,寺内56米高的佛塔……多处古迹让令狐庄璀璨夺目。薛福祥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文化名村,常为自己是令狐人而高兴,那种文化自信感总是由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薛福祥的爷爷,居士薛吉善与念佛堂缘深厚。薛吉善,字永正(1893——1972),令狐庄人。村里碑上至今可见“书丹者薛吉善”的字样。薛吉善作为当时当地的文化人,看到回乡的成真法师没有居所,无念佛之地时,慷慨解囊把自家一处用来打粮食的院子捐献出来作为念佛堂(净莲寺的前身),促成佛教文化在令狐庄传播扎根。薛吉善自己开有私塾,教书育人。薛氏家人亲朋,都得益于薛吉善开的私塾,有一定的文化,薛福祥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薛福祥画画,最初自己看书琢磨,也跟别人画,后来为了画出的牡丹更逼真,在令狐自家种上牡丹,从嫩叶到老叶,从花苞到绽放,每一寸的变化都细心观察。他画牡丹,先画花心,再画花瓣,后点花芯,添补叶子。他画牡丹的时候,提前在宣纸上撒上白矾,或调和好胶水,点撒在画牡丹的位置,干了就画,牡丹画全部干了以后,竟呈现出露水在花朵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日子多细碎,万般皆可诗。作为普通百姓,薛福祥深知自己是草根一族。他信奉做人如草,低调就好。作为小草,草木是爱夏天的,向阳而生一派繁荣,薛福祥喜爱春天令狐牡丹绚烂的景色,画牡丹成了他人生的别样情趣。</p><p class="ql-block"> 汪曾祺说:“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薛福祥钟情牡丹绘画,就属此列。</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牡丹以华贵著称,唐代誉为国花,其花容端妍,色泽绚丽浓艳,世人尊为花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  薛福祥说,牡丹虽美却极难画好,若只重妆彩秾艳,导致俗丽不堪,刻板僵滞。薛福祥就从名家笔下的牡丹图中汲取经验,丰富提高自己的画技。他欣赏著名工笔画家、书法家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造型,其重写生,尚形神,坚骨法,浓色泽,浓丽有骨的风格,凸现了繁茂向荣的生机,重振了两宋花鸟画的“写生”传统,让薛福祥大开视野。20世纪一代花鸟画大师陈半丁的作品笔墨苍润朴拙,清新明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国画坛,深受薛福祥喜爱。江寒汀、唐云、张大壮、陆抑非等名家的牡丹图出神入化,对薛福祥启迪颇深。张大千的富贵牡丹经典且绝美,令人窒息,值得一看。齐白石的艺术世界里始终葆有企求富贵平安的善良愿望,他的晚年画牡丹最多。薛福祥对齐白石的代表作《风中牡丹》印象深刻,他说风从左边吹来,由左向右的笔势似乎带着瑟瑟风声,催动出花叶海浪般的韵律,雍容大度,墨色无碍,自在无法,体现着一种完全达于自由的生命境界,给薛福祥较深感悟。</p><p class="ql-block"> 被世人公推为清末以来善画牡丹第一人的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薛福祥把吴昌硕的作品深入研究,得其真谛,加深造诣,他笔下的令狐牡丹笔墨比较写意,水墨淋漓苍润,色彩艳而不俗,既有传统笔墨底蕴,又合乎现代人审美要求,色、光、态、韵,各臻其妙,清纯感人,雅俗共赏,自成一格。</p> <p class="ql-block">  社会审美水平,应以艺术的内在标准来评价艺术,艺术作品的深度一定是艺术精神、作品境界的深度,也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深度。薛福祥志力于传统民俗文化,以重德谦和的人格渲染着令狐牡丹的长艳不俗。他在长期技术锤炼的基础上,加上人文修养的提升,再赋于笔墨,达到了一种颇好的意象境界。他画的牡丹、马等作品,不但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而且更有人伦教化、引领风尚、净化心灵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  红彤彤的令狐牡丹让人赏心悦目,给春天添彩的人群里总有令狐庄的薛福祥……</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郑志东,1971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中国新闻学院,中共党员,山西省神池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主任记者,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员,中视新闻观察员,朔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从事新闻工作至今33年,其先进事迹曾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题目《校园撰稿人边走边唱》和《山西青年报》题目《郑志东,无读不丈夫》作过整版报道,发表作品千余件,三百余万字,获奖作品百余件。</p> <p class="ql-block">  【美篇作者简介】薛喜祥,1962年生,忻州市忻府区令狐庄人。太原62中数学高级教师。近年致力于家乡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代表作有:《山西令狐庄的北京知青记忆》(发表于《忻州文化》杂志);《我与阴窝沟村》、《那年,我任教山乡中学》(发表于《偏头关》杂志)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制作</p> <p class="ql-block"> 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