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端午节 绵绵思源情(集锦)

大梁的竹风阁

<p class="ql-block">今年夏至接端午</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个节日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的习俗,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p><p class="ql-block">​葫芦象征吉祥、幸福、健康、和谐、兴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屈子行吟图~大梁绘画</p><p class="ql-block">存西安实验职专</p> <p class="ql-block">癸卯夏至在翠华山关中葫芦工坊迎端午</p> <p class="ql-block">端午活动“西安发布”采访报道</p>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6日迎端午活动,包粽子、送香包、看舞蹈川剧变脸 ,画团扇书法、关中葫芦展演 和穿汉服、投壶、射五毒互动游戏……端午节还没到,碑林区张家村鸿雁社区粽叶飘香,热闹非凡,居民们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喜迎节日的到来。举办情浓端午"粽"趣横生之"一朝梦穿回大唐、不辞愿做长安人"唐代端午习俗体验活动,节目丰富多彩,体验传统文化,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非遗文化关中葫芦刻画技艺代表传承人梁平安参加端午活动,讲端午和葫芦的故事。(此美篇去年讲了,请往后看)</p> <p class="ql-block">练葫芦岳云健身锤,讲葫芦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端午画团扇,五福临门。</p> <p class="ql-block">西安市实验小学在碑林区文化馆体验关中葫芦刻画技艺,画葫芦迎端午。</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风俗习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习俗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来源都与屈原有关,在屈原投江后,人们便纷纷划船追赶想要将屈原尸体打捞起来,但是并没有打捞上来,于是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后来慢慢发展,就成为了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大习俗。</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p><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p><p class="ql-block">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大梁参加西安实验职专“贡院端午雅会”</p> <p class="ql-block">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p><p class="ql-block">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p><p class="ql-block">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p> <p class="ql-block">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大梁书法</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昆明池</p><p class="ql-block">粽情端阳非遗传承</p><p class="ql-block">非遗展 葫芦上橘颂</p> <p class="ql-block">贡院端午雅会,画屈原行吟图 ,西安实验职专留存。</p> <p class="ql-block">此画 ,荣华清荷园留存。</p><p class="ql-block">大梁绘画</p> <p class="ql-block"> 陕西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挂五彩缕、香荷包,悬挂艾草,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面等,但是没有赛龙舟之类。旧时陕西兴安州过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p><p class="ql-block"> 安康汉江上今年将举办第十二届赛龙舟节, 已成为陕西端午节有特色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安康今年举办第十二届龙舟节</p><p class="ql-block">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p> <p class="ql-block">吃棕子</p><p class="ql-block">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突然有所增多。古时候,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疫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每逢端午节时便将艾叶、菖蒲捆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驱邪、祈祷安康。</p><p class="ql-block">至于袪鬼驱邪只不过是流传已久的神话而已,但是人民在多年的摸索中总结出艾草,具有温经散寒、安胎、杀虫等医药价值,已被国人大力弘扬。</p><p class="ql-block">首先,艾草泡水喝对散寒、胃痛、小腹冷痛或对宫寒疼痛等症状有温经散寒作用;</p><p class="ql-block">其次,艾草的温经作用可以达到安胎的效果,对早期妇女胎着床不稳或胎动不安可以用陈艾水;</p><p class="ql-block">再次,艾草有熏杀蚊虫的作用,外用时还有祛湿、防脚气等效果。</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挂葫芦的寓意和象征</p><p class="ql-block">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的作用。葫芦本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由于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习惯,可将桃木八卦葫芦挂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驱瘟、带来好运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先民们认为五月为“恶月”或“毒月”。五月的南方天气已十分炎热,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发突然而无妨。人们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芦绑在身上,险中求生,这时葫芦被称为“腰舟”。</p><p class="ql-block">  由于葫芦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时刻救人性命,人们便对葫芦产生了崇拜。后来演变成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挂葫芦的习俗。在北方即是家里没有葫芦,便用剪纸剪一个葫芦贴在大门上。</p> <p class="ql-block">陕师大同学参观葫芦工坊,上山採艾叶。</p> <p class="ql-block">葫芦趣闻~端午节挂葫芦</p><p class="ql-block">据神话传说,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一山村中卖油,油价标明后任人根据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钱则少付。有一少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钱。这位少年归家后将大家买油及自身买油情况向母亲如实介绍,母亲对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对卖油郎赔礼。吕洞宾深感其诚实,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到人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凡是听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眉处挂起了葫芦。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有挂葫芦的人家,而挂葫芦人家则是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p> <p class="ql-block">葫芦因为是和福禄谐音,自古以来,葫芦都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招财纳福”的宝贝,在家中悬挂葫芦,能够给家中带来好运,全家平平安安,葫芦的形状也很符合中国人守财的要求,口小肚大,寓意财富只进不出,放在窗户旁是最佳的生财位置。</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挂葫芦</p><p class="ql-block">大梁关中葫芦</p> <p class="ql-block">民间习俗</p><p class="ql-block">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p> <p class="ql-block">葫芦形状的香包 ,福禄吉祥。</p> <p class="ql-block">焚香</p> <p class="ql-block">【非遗端午五彩绳】端午系彩绳的习俗源自汉代,祈福纳吉,驱除灾害,四时安康,送给你在乎的每一个人[爱心]</p> <p class="ql-block">抱福</p> <p class="ql-block">葫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百寿葫芦图</p> <p class="ql-block">福禄寿</p> <p class="ql-block">葫芦中国吉祥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家家户户挂葫芦,由于葫芦的特殊功能,渡河可做舟,现在黄河救援队还用葫芦,葫芦能在危急时刻救人性命,人们便对葫芦产生了崇拜。后来演变成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挂葫芦的习俗。在北方即是家里没有葫芦,便用剪纸剪一个葫芦贴在大门上。</p> <p class="ql-block">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p> <p class="ql-block">西安市非遗文化关中葫芦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梁平安为端午节刻橘颂葫芦。</p> <p class="ql-block">端午雅会传承传统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