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国作家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以琳

<p class="ql-block">——读法国作家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以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p><p class="ql-block">——拿破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开创了意识流和心理上的深挖先驱。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于连,一个木匠的儿子,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红与黑》即是一部“多元化”阐述现实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少有的“气质”小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元”于它从“黑衣zhujiao、红色gemingjun、巴黎quangui、三方展开的阐述。“气质”在于它的丰富饱满,既高贵又平稳,让读者并不觉得乏味。整篇文章围绕男主于连展开,从他的刻苦专研、勤奋上进、理想抱负开始,一直到满足各种私欲后以悲剧收场,非常赞叹作者这样的绝妙布局,最终将自己的创作意图达成。在于连身上深刻反观了“人性”,实现理想的同时暗含了野心,真情流露之时又充满虚伪;知足中的贪婪,贪婪中的不知足,这也是于连身为熟背《圣经》之人却并不相信上帝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连父亲有三个儿子,他是最小的一个,性格孤僻,跟随父亲和哥哥们在木匠铺干活,经常遭父亲痛骂、哥哥们的毒打。但他酷爱读书,并且非常刻苦,记忆里超强。于连身上有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第一他有方向和目标,他崇拜拿破仑,当兵是他一生的愿望与向往,拿破仑就是他的人生信仰。第二是他有恒心和耐力,头脑清醒睿智,从他的两段感情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第三他的占有欲极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从不盲目行事,每走一步像下棋一样,都在他预设的局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待gaige。从于连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小拿破仑,虽然他因当时的各种原因没当上兵,凭借熟记拉丁文圣经的资本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尔夫人家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并悄悄和德·瑞那尔夫人恋爱。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仰“偷偷保存着拿破仑画像”。可以说,这份信仰给予的力量远远超越于连的现实信仰本身,他自称是信徒,一字不漏熟背整本圣经,可这一切在于连身上,基本都是形式主义。在他内心引发震动的是如何跻身上流社会,如何实践像拿破仑一样的战士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法国完全是封建tongzhi,但历史选择了拿破仑,开始改造法兰西,重新制定宪法,因为当时只讲自由,而不讲秩序了。在拿破仑一世时,留下了永垂不朽的《拿破仑民法典》,并且流传千古。拿破仑主宰法国政界15年,经济繁荣,深得人心。这只被称为“科西嘉的小狮子”的拿破仑真可谓影响着于连的一举一动,尽管后来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仅仅52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英雄的魅力和偶像的魅力在于连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似乎也正在替他完成着他未完成的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感情方面来说,于连的幸运让比他有quan位的公爵伯爵们心生嫉妒,以至于恨。就连市长知道他和他夫人的秘密之后,为了保全名声,只能忍气吞声,打发于连离开巴黎,去往贝尚松。就在于连被捕入狱后,德·瑞那尔夫人买通狱吏,使于连免受虐待。于连被处死三天后,德·瑞那尔夫人也随着逝去,不顾名声和性命挚爱于连一生。深为遗憾的是,于连当时并不真正爱她,只是作为一个跳板或一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直到于连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玛特尔”出现,玛特尔是木尔侯爵的独生女,起初,于连并不爱玛特尔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特尔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因此,她在花园里主动挽着于连的胳膊,还主动给他写信宣布爱情。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了。可就在玛特尔死心塌地委身于他时,他又疯狂思念德·瑞那尔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其实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于连的思想中仍然有拿破仑的主张“女人就是用来联姻的”,这是拿破仑一直以来对于女人位置的看法。当然,也不泛男人的劣根“好色”和“攀附权贵”,于连身上似乎拥有了这一切的全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这点看来,深为令女人警醒的该是如何让自己打开一双慧眼,认清假象背后的真相,透过事物表象去看本质,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认识“人性”,而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爱情,梦终有醒的一刻,浪漫情怀终究要被现实的无情取代。德·瑞那尔夫人看到过她和于连这种交往是罪过,愧疚之余不断做着忏悔,但也仅限于“悔”,自始自终都没有彻底去“改”,在她身上应验了保罗的一句话“心灵固然愿意,肉身却软弱了”,从这句话中,反观的是人性弱点,谁都不例外。同时也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律法和诫命都是用来约束行为的,只有“爱”才能征服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特尔对爱情的忠贞令人动容,身为名门,甘愿屈尊降贵,嫁给一个穷小子,但为了爱,她愿意,并且一直坚守到底。于连受刑后,玛特尔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哥林多前书13: 4——7节“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上永不止息……玛特尔身上看到了,坦坦荡荡遵从于了自己的内心。不过,她实实在在为这份爱付出了血泪代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观小说中的人物,不同门第与出生,却相同于同一件事上,最终的遭遇却又各不相同。于连心中崇拜的英雄拿破仑,战败后最终反省,回归自己的信仰后曾坦言道:“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为其父效力,我没有这种好运。”又道“我曾统领雄师百万,现在却空无一人;我曾横扫三大洲,如今却无立足之地。耶稣远胜于我,他没有一兵一卒,未占领过只寸之地,他的国却建立在万人心中。”他是在佩服耶稣啊,道出了耶稣得到了思想的力量,而自己却没有得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连身为有信仰之人,本该坚守该坚守的“德行”,但他终究深陷淤泥之中。为了满足私欲,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年纪轻轻,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悲惨结局,完整替这部小说画上了句号。该痛恨?惋惜?自省?还是自圆其说呢?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5·25</p> <p class="ql-block"> 个人简介</p> <p class="ql-block">以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诗选刊》《安徽文学》等多种刊物和诗歌选本。获2019年《第四届鄂尔多斯诗歌那达慕》全国现代诗歌大赛优秀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