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拉图的传奇故事

心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被誉为“喀喇昆仑山第一镇”的赛图拉镇,地处和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南部,东与和田县毗邻,南与印控克什米尔相连,西与喀什地区叶城县相接,北与康克尔乡接壤。2010年才成立的镇政府,就设在新藏线219国道364公里处(从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零公里到赛图拉镇)的“三十里营房”,距离皮山县城434公里。镇政府只管辖一个行政村——色日克克尓村,有600多口人,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边陲小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镇依山而建,海拔38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9摄氏度,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紫外线强度却超出平原的两倍。2015年,外甥在这儿(加上阿里、红其拉甫两个项目,先后待了一年半时间)负责某工程项目,工作了七个多月。这次我们从西藏阿里进入新疆,经过赛图拉镇时,我感觉这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个山梁、沟道、湖泊,包括大的十字路口,他都了如指掌(其实,从西藏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到新疆喀什老城,大约一千四百多公里的区域,外甥都非常熟悉)。他不时让司机放慢速度,指给我看,讲给我听。一些重点区域,我们停下车来,拍照留念。当提到因气候恶劣而牺牲的四位年轻同事,更是泪水盈眶,不能自已,亦令我深深动容。因此,对219国道上的这个被大雪山包围的不起眼小镇,印象特别特别的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来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赛图拉和昆仑山一样,除地理位置特殊、高海拔、气候多变外,还是一个令人着迷且有着传奇色彩的地方。现在“热蒸现卖”,给大家说道说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传,盛唐时期,玄奘出使西域,一随行苦行僧在此不幸命亡,此后,这儿就被称为“赛图拉”,维语意为“殉道者”,从“赛图拉”名字的由来和意寓,悲剧中透着一股莫名的悲壮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提起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北15公里外的赛图拉哨所,则更加令人敬佩敬仰。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爱国将领左宗棠将军收复南疆后,清政府开始在此设卡,派兵把守。1928年设立赛图拉边防局及边卡队,人数增至200人。此后,由于军阀割据,时局动荡不安,深居边疆雪山荒漠之地的赛图拉,长时间无暇顾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派军队前往哨卡时,清兵们已坚守了十七年之久,不少人长眠于此,活着的也白发苍苍。据传,一位老兵拄着双拐出来迎接,一听说清朝早已灭亡,立即倒地命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6年,国民政府在此成立边务处,一千多名哨兵驻守。当时,赛图拉哨兵换防周期为一年,巡视一遍辖区内的800多公里边界,需要半年时间,基本上巡防半年,哨所待半年,然后翻过多个高海拔的大坂,回到700多里外的叶城休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疆建设兵团史料记载:“1950年3月,第二军第四师第十一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巴基斯坦之要地巴扎大拉,第五师第十五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之要地赛图拉。”和当年清兵一样,由于消息闭塞,解放军抵达哨所时,尚有八名国军在此坚守了四年,他们也不知道新中国早已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保家卫国,无尚光荣。为国守边的将士们,无论身处那个朝代,都是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