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疫情期间闲暇无事,在附近转悠看到介绍清河的宣传橱窗,于是产生了兴趣。 我和老伴按图索骥,先去看了清河古城遗址,起初我以为就是清河古城,后来仔细阅读竟是离京最近的西汉古城遗址。于是下午就去了朱房村,几经问询才找到了这个清河汉城遗址。 回来查得相关资料,“清河西汉古城遗址又称朱房村古城遗址。位于清河镇西2里多的朱房村西,是汉代军事城镇遗址。面积约l平方公里。这里有一高台地,西面和南面各保存着一段土围墙,最高处约5米,南壁残存长150米,西壁残存长115米,用板筑成,板著孔仍存“。<div>还出土了铁农具有:锄、铲、 斧、楼犁等;铁兵器有:剑、戟、刀等,以及一个铜剑头;钱币有:"半两"、"三铢"、"五铢"、"货布"、"货泉",以及铸钱用的钱范。两枚铜印,一枚是子母印,子印已失,母印刻有"刘允印信"4字;一枚是普通龟钮印,上刻"王尚私印"4 字。</div> 说到朱房,几年前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于是有了现在的模样,就算聊以安慰吧。其实出来一看就在G7北五环上地出口附近。就这样结束了今天的旅行,行程约一万多步。时隔数日,接到流调电话,告知朱房有疫情发生,于是在家实行三天监测和做核酸检查。此是后话。 在资料中它是这样记载清河的。清河距德胜门仅九公里,是当年京北的第一古镇。其中重要的有以下几点:清河镇金朝称清河馆,元朝称清河社,明朝称清河店、清河铺、清河社、清河村。《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清河南北”。是以清河为界分为南镇和北镇。清朝称清河镇。此镇是北京城北通往南口、居庸关的必经重镇,出入北京城的第一道门户。 一是,宋、辽交战时,杨家将曾与辽兵大战城北高梁河,交战时辽兵的大本营就在今天的清河。<br>二是,元朝末年明将徐达和燕王朱棣带兵打到了元大都城下,元顺帝妥帖睦尔于1341年仓皇出逃,带领十八骑人马就是从清河桥上,如丧家犬般逃回了蒙古老家。<br>三是,明末皇太极带兵打到了北京城下,明兵部尚书卢象升率领明军与其展开了激战,主战场就在清河至沙河一线。<br>四是,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居庸关后,大军直指明崇祯皇帝的大本营北京城,在进军北京的途中,曾在清河扎营,这也是清河小营的由来。 第二天早上我和老伴遛弯来到这里,找到这里。兴隆寺位于安宁庄上林溪小区内,现只剩下前后两座大殿,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香烟缭绕,只是静静地坐落在绿地中,似乎与现状是格格不入。默默绕了一圈,算是凭吊纪念吧。 关于清河的由来,在以前看到过,大致是说元朝的科学家郭守敬,为了纪念家乡清河县,所以叫清河了。具体在哪里记不住了,这时也勾起我对清河的记忆。<div>想起那时还在清华附中上中学,大约是初二年纪,有一次学校<div>组织学工劳动,在清河南镇的一家小工厂,大概是街道办的企业吧,就在水闸附近,休息时可以看到桥,那时355路公交车从中关村到清河。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清河,那时真是环境较差,给我的印象就是农村的感觉。只记得一条路和四街,仅此而已。</div></div> 简述一下清河的历史,它原属昌平县。1949年底成立清河镇人民政府。1952年8月划归北京市第十三区,即后来的海淀区。镇上有一条路,四条街和四条胡同。一条路即毛纺路,原是一条五米左右宽的人行路。<div>1986年清河改造拓宽成十七米宽的柏油路,东与昌平路相接,西至清河毛纺厂。四条街是:东后街、清河大街、西后街和南大街。1949的依次改为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一街呈“Z”形,东与昌平路相接,中与两街相交;二街在镇中心,南北走向,是清河镇的主要街道;三街原是一条水沟,1982年将明沟改为暗沟,改建成三米宽的柏油路,南北走向,南与双清路相连,北与二街相通。四条胡同即:蒋家胡同,石虎胡同、盐店胡同和豆腐胡同。</div> 说起清河和郭守敬有关,1262年,元朝重臣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说他熟悉水利,聪明过人。元世祖就在当时新建的京城上都(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召见了郭守敬。郭守敬初见元世祖,就提出了兴修水利建议。当时的清河两岸频发水患,民不聊生,百姓受尽了水患之苦。修复从中都到通州漕运河道,即清河到通惠河的河道。清河的名字就是那时叫起来的。<br> 又往南走见到一座石拱桥,名广济桥,又称清河桥。是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南北走向,桥长四十八点零四米,宽十二点四六米,是明代都城通往西北边关和明帝陵必经之桥。1983年将清河裁弯取直,把桥拆迁至清河南的小月河上,改为东西走向,1984年修复。此桥是北京地区仅存的五座古桥之一,属市级文保保护单位。 见到此桥有种熟悉感,由于年代久远有种久违了的感觉。因此知之甚少,也忘记了以前的模样,联想起沙河镇上的朝宗桥相差甚远。 说起北京的五座古桥,我都参观过,而且不止一次。在这里我首先不同意广济桥是北京五座古桥之一的说法。因为它的体量较小,没有建筑特色。建筑时间较短。 在我心中首先是卢沟桥,始建于金朝,最具盛名,而且历史辉煌,谁都可以说上几句,因此不再赘述。 二是,朝宗桥始建时间是明朝,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些年,在扩建G6辅路时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检测,然而结论很好,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于是进行一般性加固,继续当着“桥“在使用。于是我的心中充满敬意,于是留下文保牌照片作为纪念。当然它的文保级别较低,只是市级文保单位。但使用价值是最高的,仍然承载着每天不计其数驶过的车辆。我把它排在第二位。 琉璃河大桥,在房山区琉璃河京石公路上。是房山区境内最大的石拱桥,其规模仅次于卢沟桥。<div>始建于明代,历时二十年建成。石桥南北向,横跨琉璃河上,长约165.5米,宽10.3米,高8余米,共11孔,中孔最大。拱券正中雕有精美的兽头。</div> 桥体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桥上建有实心栏板和望柱,其上均雕有海棠线等纹饰。站在桥上向南北两方向观看,修有路堤。宽将近15-6米,高约4米,总长约2000米左右的样子,是一个完整的配套工程。堤面铺以巨型条石。为传说中的五里长街。从修桥到路堤建成,前后20余年。琉璃河石桥,是北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石桥之一。可想当年之盛况。现已建成大桥公园,休闲锻炼的人们不少,就是卫生较差,亟待整理提高。 通运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是大运河上的重要桥梁。因建于辽代又叫萧太后桥,初时为木桥。万历三十一年(1603)至三十三年改建成石桥,赐名"通运",所以又叫通运桥。<br> 这是前年冬天去通州张家湾去看城堡和大桥,所照。 还有通州八里庄桥,是去年去的,照片不知放在何处,十分抱歉,那也是全国文保单位。如果按文物等级算起,朝宗桥最后,琉璃河桥第二,其它就较容易排序了。 再说广济桥,可以称得上北京古桥之一。站在桥上注目观看,大桥石块,磨砖对缝,损坏的较少,堪称修旧如旧的典范。 清河发源于玉泉山山脉,流经海淀、朝阳、昌平、顺义四区全长28.7公里。83年改造时,去弯取直,即在安河桥到温榆河口取直,约有23多公里。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二街的清真寺,建于清乾隆年间清河南岸(今四街),因地势低洼,每年夏季河水上涨,四周积水,影响教徒做礼拜,光绪二十七年(1901)该寺迁至今址。大殿为十字式重檐六角望月楼型,造型独特。“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进行修葺,现已开放。 原来还没有见过,后来拆迁至此。 清河镇出名还在于清河制呢厂,它可是官商合办的中国第一座毛纺厂,创办于光绪30年(1904年)。它经历清王朝、中华民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等各个时期。 直至1948年解放。它原名溥利呢革公司,隶属清政府陆军部,以生产毛呢毛毯军需产品为主的工厂,其主要产品完全由军队控制,工厂主要领导管理人员佩带将校尉级肩章,很是威风。随着深入改革,旧的生产秩序被打乱,当初红极一时的毛纺厂早已不在,只剩下这座办公楼,作为曾经辉煌的过去保留在原址的角落里。 这里我比较熟悉,因为我婶子是这里毛条车间的车间主任,时常听她讲起,这里是办公室和会议室,现在重新装修是为了建一个有关清河地区的展览馆。作为文化传承的所在。 清河镇还有一段出名的历史是清末办了一所著名的军官学校,原名是保定军校清河预科。它早于著名的黄埔军校,曾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军事人才,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团长关敬陶就毕业于清河军校,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清河军校早已不存在了,旧址上建起了第二炮兵司令部。 清河火车站建于1905年,是北京到张家口的一站。因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所以将清河站作为北京到张家口高铁线的起点,故将清河火车站留在高铁站旁,作为永久保留建筑。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这是遛弯时留下的照片。 火车站离我们居住的很近,有时遛弯至此。就在怡美家园西侧。 这是我们小区中的竹子,品种很好,又很粗壮,那时是初春,下面是仲夏时节。院中还有许多花卉、果实树木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绿树成荫,较比外面凉快许多。 写到此似乎还有些未完的感觉,于是又想起小营的李自成的铜质塑像,那是上个世纪最好的城市雕像。李自成雕像头带毡帽,手挽缰绳,面向京城,仿佛京城唾手可得,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惜修建高速路被移植到昌平环岛,现在偶尔去昌平才能远远望到一眼,似乎也没有了往日的英姿。<div><br></div> 又找到一张照片,原来这是一张佛学院的照片,以前不曾听说。只知道附近有名的学校就是清河二十中学了,那是上个世纪清河地区最好的中学。在附近还有一个宝顶,我知之甚少,就不一而足了。 粗制短片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