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井陉太行天路 领略“太行第一渠”风采

金王

周日闲暇,驱车走近太行天路,领略“太行第一渠”——绵右渠的风采…… 说起高山引水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对于河北省井陉县大山深处的“绵右渠”现在知道的人甚少。 绵右渠被誉为“太行第一渠”名副其实,因为它开凿于1958年3月,比红旗渠早两年多(红旗渠开凿时间:1960年2月);绵右渠总长为1868公里,比红旗渠还要长343公里。 井陉县位于石家庄西部,太行山东麓。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就是这样一个古县,历史上确是: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大旱之年是:山泉断流,颗粒无收。 解放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井陉人民以“一颗红心两只手,倒提绵河太行走”的英雄气概,住山洞,搭窝棚,吃着糠拌菜、穿着补丁衣,倒悬山崖打钢钎,肩扛砂石上高山,逢山凿洞,遇水架桥,劈开山头300多座,建设渡槽69座,开凿隧洞258个,建设倒虹吸10处,兴建了总长1858公里的“太行第一渠”--绵右渠 呈现出“峭崖陡壁凿长廊,峡谷飞虹渠水通,路水穿山浪花笑,银龙潜飞连山峰”的壮观场面。灌溉了井陉、鹿泉、平山等17.5万亩农田,解决了110个村庄的饮水问题,润泽了干渴的庄稼,染绿了苍黄的山林,滋养了26万人民,实现了“劈山引水上高山,誓把河山重安排”“干旱梯田变水地,万载穷沟变粮仓”的千年梦想,打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太行山建设大型灌区的第一枪。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绵右渠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回顾修建水渠的劳动人民,在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生产工具落后的状况下,凭着一股劲头,一种拼命精神,一种热情,硬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工程任务,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拼搏和创新精神值得后人尊敬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