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个人的人生轨迹】三个阶段 :</p><p class="ql-block">①20岁以前:青少年时期,学习文化知识; ②20—60岁:献身水利,为水而歌;③60岁以后:为水文化软实力而歌!</p> <p class="ql-block">为水文化软实力而歌《序》</p><p class="ql-block"> 水映照万物,滋养文明。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族人民兴水利、除水害的奋斗史。在数千年的治水实践中,先人们建造了无数水利工程和设施,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遍布华夏大地的各类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治水历史的见证、不可再生的资源、水利行业的瑰宝,需要我们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治水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城乡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我们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任务,以水文化遗产保护为己任、水文化调查研究为基础、水文化展示宣传为载体,讲好中国水故事,展现水文化自信,为推动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本人从事水利工作40年,2021年7月退休,在闲暇之余,学习并梳理了在了解水的历史,认识水的哲理,体会水的重要,重视水的保护,增强水的法治等方面的随记心得,也养成了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也为我国深厚的水文化软实力尽点绵薄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