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 “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全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7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 48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有最早的伊斯兰清净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千年古刹开元寺和东西塔、“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等。泉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曾涌现出欧阳詹、蔡襄、曾公亮、李贽、俞大猷、郑成功、施琅、李光地等诸多杰出人物。泉州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其中南音是中原雅乐的活化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是全国特色剧种。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迁回,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其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 通淮关岳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现名。是祭祀文(孔子)武(关羽)圣的著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1914年,北洋当局命令在北京鼓楼西兴修关岳庙,将关公与岳飞合祀,祈望北洋军将领能与关公和岳王爷一样勇武善战。其时,全国的关帝庙都陆续更名,因而泉州关帝庙就改成了关岳庙,同时供奉关公与岳飞,而且延续至今。泉州的关岳庙关公有神像,而岳飞没有,只有一块诏书牌。今朝,泉州各县(市)区关帝庙还有很多,其他的都叫关帝庙,叫关岳庙的只有这一座。 百源湖 黄宗汉(?—1864)字寿臣,福建晋江人,清朝大臣。宗汉自号望云老人,日搜秘籍,潜心究学。同治二年(1863年),泉州同乡陈庆镛邀其回乡主讲清源书院,于是携家眷及数万卷书籍南归,途经上海得病,寄寓泉漳会馆。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黄宗汉病逝。所著除奏议外,还有《筹防纪略》及《筹海纪略》。 苏廷玉,字韫山,号鳌石,晚号退叟,清·泉州府同安县马巷厅翔风里澳头村(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澳头村)人。生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殁于咸丰二年(1852年)。父苏光彩,精医术;母庄氏,泉州城区人。 《火鼎公火鼎婆》是涂脚戏项目之一,是泉州民间庆典、迎神赛会“踩街”、“妆人”游行中,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至迟当不晚于清中后期已在泉州城乡普遍流行,至今有近三百年历史。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位于鲤城区西街井亭巷69号民宅内。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元年(1573)重修,乾隆十四年(1749)再次重修。
塔高约4.5米,楼阁式五层五檐,平面呈八角形,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石灰,每层各错开设置佛龛四个。下有花岗岩砌筑的塔座,依稀可见“南无阿弥陀”五字,另侧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兴”等字样。塔顶置有葫芦形塔刹。
与城心塔一墙之隔有玉泉井。史载:玉泉井,又称城心井,井盘有三孔。原来没名号,明万历年间建造城心塔后,即称其“城心井”。井亭巷亦因此井及一座无从考证、现已消失的亭而得名。 旧馆驿是泉州古代一驿站,在旧泉州肃清门外,今西街中段南侧、东塔脚斜对面,南端为东西走向的古榕巷横断。宋代,原泉州大路驿站——晋安驿,设县治西(今中山北路驿内巷)。
董杨大宗祠,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旧馆驿巷2号。始建于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坐东向西,占地约一亩。原存宗祠为清光绪年间建成,建国后沦为政府办公用地,上世纪90年代宗祠转手给鲤中派出所后被拆除夷平,现存宗祠为2004年重建。董、杨系出姬姓,异姓确同源。董杨大宗祠为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宗祠。
开元寺出来步行前往泉州府文庙,途经旧馆驿巷时偶遇……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是一种发源于福建省泉州地区的汉族舞蹈,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区。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会派于元初从欧洲传入北京,元皇庆二年(1313年)在泉州设立一个主教区,终元世,在泉州传播了50多年。明万历三年(1575年),西班牙天主教会教士到泉州。清雍正年间,因教会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而被禁绝。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再度传入泉州。 宋官署名。崇宁元年(1102)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并置敦宗院以居宗室疏属。以宗室之贤者为知宗,掌外居宗室事务。南宋初年,先移镇江(今江苏镇江市),几经迁徙后,止于泉州(今福建泉州市)。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泉州中山公园位于泉州市区北门威远楼北面的中山公园,原址为清代督署,占地102亩,是集休闲、健身、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朝天门为泉州古代七城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城楼为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气势宏伟,灰墙青瓦,质感厚重,构造巧妙,且城楼之下,绿树掩映,鲜花布道,建筑古色古香。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顶上有一座湖。清源山最有名的就是山下的老子塑像,雕刻的栩栩如生,有千年历史。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紧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总占地面积100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陆地面积17.72公顷。因风景优美、治理效果良好而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
从1996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公顷,广场道路面积1.72公顷,绿化面积16公顷,种植树种达200多种。 市区曾井巷内有口曾从龙状元井,这巷因井得名,而井又因人而名。曾从龙字君赐,泉州人,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四世从孙。据传,曾从龙就出生于巷内井边,后中状元,官至枢密院兼参知政事。人们就把此井称做“状元井”。
如今状元井尚存,井盖八角形,由花岗石砌成。井有双眼,孔径0.23米,但井眼已淤塞不能再用。 泉郡奉圣宫位于泉州西偶(现鲤城西街577号,邻近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元和——太和年间(806-835年),原为奉祀“五显公”的“五显 庙”。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皇帝布檄天下举行乡约,为奉圣舖约所,增祀戏神雷海青—田都元帅,崇奉“六谕”训教,易称“奉圣宫”,又奉祀 田都元帅为舖主神,俗称“相公宫”。“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是一个集创意空间、艺术广场、时尚街区、商务办公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位于泉州鲤城区新门街610号,毗邻名门时尚休闲街区,尽享便捷交通和繁华人潮。园区前身为享誉海内外的百年老字号“源和堂”蜜饯厂。 泉州芳草园位于泉州鲤城区新门街西段,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经三百多年历史,是靖海侯施琅将军在泉州创建春、夏、秋、冬四季花园其中的春园(也称“芳草园”)。“芳草”是以四季游赏诗文“春游芳草地”立意而构思造园,后来荒废了。据记载,芳草园以大量草坪为主,它的布局手法,不逊三洲芳草。 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目前,钟楼的钟由机械钟换上石英钟,钟楼还装上了节日灯,夜幕下的钟楼放射出新的光辉,更加灿烂夺目。 泉州基督教泉南堂会位于泉州市中山中路374号,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将福音传入泉州。三年后,泉南堂正式成立,当时正值施琅将军后人转手出让施琅将军后花园“新花山”书房的旧址,教会就把它买了下来,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 泉南堂自建成以来有三次重建,两年前拆除的旧教堂建造于1927年,1938年教堂遭日军轰炸后又经历重修;1949年主堂和钟楼部分翻建。文革期间,教堂被工厂占用,直到1980年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后,才重新归还教会。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上几遭破坏已成危房,又因信主得救的人数越来越多,原来的教堂已容纳不下日益增加的信徒群众,本堂堂委们经过两年多的同心探讨,决定重建教堂。建堂期间,本堂租用通政巷1号为临时聚会场所,直到2004年1月17日才重新搬回新堂。 经历宋元明三代,泉州设市舶司历史近400年,推动和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繁荣。如今的水仙宫,为市舶司部分遗址改建。
在市区水门巷竹街,有一块沧桑的石碑静静伫立,上书大字“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这处貌不惊人的遗址,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在千年前是远渡重洋来到泉州的“蕃人”进入这座城市的必到之处,也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鼎盛,人称“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
通津三堡宫 李贽故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后人将其居室改为宗祠。 溪灵宫虽不如大寺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但它偏安城南一隅,远离喧嚣,环境优美:笋浯溪的涓涓流水从寺庙南端穿流而过,溪边摇曳的青松和柳树,给寺庙增添一丝清凉。溪灵宫供奉着保生大帝、四王府及四夫人妈等道教神灵。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