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西湖沿岸风景

荷花盛开

<p class="ql-block">  大西湖环湖游览线路图(文中景点的介绍,大篇幅的介绍摘自于百度,只是稍稍加以增删编辑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19日10点从茅家埠茅乡水情坐环湖船,就我们两个乘客成了包船。原本打算中间下来几站也没舍得,一路到达一公园才有人上船,不是包船了,却又怕下去了不一定能乘上想要坐的船。因为疫情每船载客量只能是50%。干脆一站也没下,一路又到茅家埠。只可惜当天阴天,天色不够明朗,拍的照片都是灰灰的,暗暗的,加之用手机拍照水平不够,只能将就着了。</p> <p class="ql-block">  看咱俩的包船,一个导游一个船长。</p> <p class="ql-block">  茅家埠码头出发了,航行在茅乡水情湖面。</p> <p class="ql-block">  左舷方向茅家埠景色尽收眼底,看远处亭亭玉立的黛色参天亭。</p> <p class="ql-block">  一路诱人的田园风光,使人着迷。茅家埠东临杨公堤,南为丁家山、五老峰,西至茅家埠村,北为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现在改为空军的啦),包括茅家埠、翁家桥以及大小麦岭一带。2003年整治修缮。该景点突出湖埠、香道及水滨民居的景观特色,着重体现茶文化、佛教文化及民俗文化,以再现西湖地区原生民居聚落及传统香市的景观风貌。</p> <p class="ql-block">  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只可惜我的拍摄水平太次,不能清晰地呈现。</p> <p class="ql-block">茅乡的作业船和我们相向而行</p> <p class="ql-block">  茅家埠景区的鸟儿真的多,怪不得有一个亭子里面经常有大批打鸟的人。</p> <p class="ql-block">时不时的有各种游船划过</p> <p class="ql-block">向着杨公堤的隐秀桥航行</p> <p class="ql-block">穿过隐秀桥来到西里湖湖区</p> <p class="ql-block">  网红打卡地的景色立马呈现在眼前,神舟基地是杭州摄影人对西里湖杨公堤边一组被常年固定着的小舟的戏称。晨光微露或夕阳西下,这组造型“永恒”的小舟在波光粼粼的湖水映照下分外摄人心魄,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杭州摄影人追逐光影的绝佳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1年2月特地到神州基地网红打卡地拍的</p> <p class="ql-block">从西里湖在船只的左舷由北向南眺望苏堤</p> <p class="ql-block">  从西里湖在船只的右舷由北向南眺望西湖国宾馆,这以前可是解放军三步一岗五部一哨的禁区啊!</p> <p class="ql-block">  西湖国宾馆的美透人心肺,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原名刘庄,又名水竹居,由广东香山人刘学询所建。1898年始历时8年、耗资十余万银两 ,于1905年底完成了这一浩繁的工程,水竹居,除了水便是竹。水,可达外湖,到涌金门;竹,能覆荫,宁静致远,为做人需有的品行。据说,刘学询由于为孙中山革命筹款,发生债务问题,水竹居曾被查封拍卖,标价高达两千万两白银,始终无人敢以问津。1916年,浙江督军安排康有为到水竹居避暑。康有为在水竹居住了一个月。期间,他越住越觉得那一带是风水宝地,索性自己买下了水竹居北面丁家山下的大片土地,建造了一个自己的园子――“一天园”(康庄)。康有为还模仿《醉翁亭记》、《喜雨亭记》,写了篇《一天园记》。1927年,康有为去世。北伐军进驻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下令查封一天园,理由是:“保皇余孽,占据公产。”1954年,刘庄改建为国宾馆,将昔日的韩庄、杨庄、康庄、范庄揽于其内,面积达36万平方米。毛泽东主席常来此处居住。这里曾发生过两件震惊中外的大事: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起草;《中美联合公报》在此签署。至今,这儿还保留有毛泽东读书处。亭台楼阁、小桥水榭、曲廊修竹、古木奇石,环境极其幽静典雅,置身于其中能使人忘却世间的喧嚣。</p><p class="ql-block"> 刘庄几乎被水竹所盖,看不出世间日常的生死、喜怒和纷争。刘学询将广州刘园中的名贵花木悉数运抵杭州。又搜罗岭南各色精致家具无数,分置于“水竹居”内。因此,水竹居的亭园、房舍,乃至当时的起居、饮食,颇带岭南风情。园内的一草一木,一桌一凳,一石一瓦,都是经过他再三考虑才安置上去的。经他的筹划,水竹居中的每一间房屋,都各有不同的形态和特色。那一个个的盆景,栽着一株株式样奇古的小树,婀娜多姿,既艺术又美观。湖畔楼房里的一间大厅,更是叫人称绝的地方。厅内的陈设宛如古宫,器具全是花梨木、紫檀木的,有的嵌以乳白色的雪母石,有的用贝壳布出山水飞禽。大厅正中挂着一幅倪元璐画的松,左右有文徵明、唐寅、祝枝山、王石谷的山水画。水竹居里不但建筑物气派,里面的陈设以及古董都极为珍贵。水竹居背山濒水,环境幽静,建筑豪华,陈设古朴典雅。内有迎宾馆、梦香阁、望山楼、湖山春晓等楼台水谢,曲桥、亭廊、山水互为因借,布置得体,独具东方园林特色,博览西湖之美,又最得天趣,故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蕉石鸣琴”,在丁家山东北麓。那里有一石壁,高3米许,壁前立一条石,状若蕉叶屏风,称为“蕉屏”。屏后有石床、石几,相传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浙江总督李卫经常在这里弹琴,琴声绕石,音韵清越,响入云端,故有“蕉石鸣琴”的雅名。今石上四字,为康有为所题。刘庄内还有一块奇石,上面镌刻着吴昌硕八十岁时写的“擅叶”二字,旁刻:“汲候得一石,大如蕉叶,嵌空玲珑,爱摘吾家梦富翁词语题。”丁家山是南高峰的支脉,酉接大麦岭,三面临湖,与白堤上的孤山隔湖遥遥相对,故又称“小孤山”。清雍正九年(1731年),李卫在此山开辟山道二百余级,沿途遍种桃花。在山顶俯瞰西湖景色.水天一碧,故又名“一天山”。后来康有为爱其这里的风景奇秀,在山顶建了一座一天阁”,人称“康庄”。一天阁酉面有溪,溪边石上刻有康有为题写的“康山”、“潜岩”四字。山上还建有一亭子,供远眺湖景。亭子右侧有一座舫室,轩槛临空,从低处向上望,宛若行驶在绿波之上。舱室前面,状如芭蕉的石块林立,下有一天然小池,泉水从石罅进出,清趣冷然。半山腰处,有一座围廊寺阁,绿色琉璃瓦屋面,是当年毛泽东起草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地方。今日刘庄的建筑和布局,是1954年以来经过著名建筑师精心设计改建的。在潋滟水光、绿云红花掩映下的古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水榭、曲廊修竹、古树奇石,犹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21年8月4日独自闲逛刘庄时所拍,那天把刘庄的角角落落走了个遍。</p> <p class="ql-block">  穿过望山桥,我们来到了西湖的最大水域区。据说望山桥是苏堤六桥中桥洞最大的,若是能从锁澜桥穿桥洞,那西湖国宾馆的外围还会航行一段,再多眺望国宾馆那美丽身影会让人更满足。</p> <p class="ql-block">  随着镜头向北远眺湖岸→苏堤→孤山→平湖秋月→保俶塔,湖中的两岛:阮公墩和湖心亭。</p> <p class="ql-block">  苏堤纵跨西湖南北两岸,长堤卧波,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沿堤遍植杨柳、碧桃、玉兰等观赏树木及大批花草。苏轼也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苏堤是真美,但一路走来还是会有些单调的感觉,好在又建了几座亭,既添了景观,又可供游人驻足小憩。苏堤沿堤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古朴美观,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俶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p> <p class="ql-block">  湖中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三岛均是人工岛,都是用疏浚西湖的泥土堆积而成,但他们的历史却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湖心亭历史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岛,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杭州知府孙孟始建亭,后不断有重新修建,现在的湖心亭为1953年重建。“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时候被列为“钱塘十八景”之一。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岛南又有石碑,值得一提的是胡来朝作《湖心亭柱铭》:“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这副铭文虽有些煞风景,但游人读了未必没有好。”亭前有乾隆皇帝手书“虫二”石碑,正好是繁体“风月”去掉周边笔画后所剩的字,寓意此处风月无边之意。湖心平眺被列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环岛皆水,环水皆山,置身湖心亭,确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现在游人不能上岛。</p><p class="ql-block"> 三岛中的小弟弟阮公墎距今200余年时间,它是清嘉庆五年(1800)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所堆积。</p> <p class="ql-block">湖中最大的岛——三潭印月小瀛洲</p><p class="ql-block"> 三潭印月,是浙江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起源于苏轼1090年疏浚西湖,但苏轼所立三座石塔,中、南二塔到明朝成化年间就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三潭印月风景秀丽、景色清幽,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有“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的“田”字。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  在望山桥和锁澜桥之间,东侧临西湖有一个攒尖六角亭,跨石濒湖,翼然水际。这个亭名是用篆书写成的“醉春亭”,因为字较难认,也有人把它误读作“醉书亭”或“醉篱亭”等。此亭与北段的“仁风亭”并立相望,仿佛苏堤两端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眺望锁澜桥</p> <p class="ql-block">苏堤连接着西湖的南岸和北岸</p> <p class="ql-block">游船慢慢地停靠在了花港码头</p> <p class="ql-block">花港码头</p> <p class="ql-block">花港码头东侧湖面的岛屿就是小瀛洲</p> <p class="ql-block">西湖南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  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又名黄妃塔、西关砖塔,地处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重建于2002年;是"西湖十景“之一,中国九大名塔之一,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总高71.679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p> <p class="ql-block">雷峰塔景区沿湖风光</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就看到了西子国宾馆,西子宾馆,别名汪庄,原系汪裕泰茶庄,宾馆位于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山麓,东面临湖,南与著名古刹净慈为邻,与“苏堤”、“三潭印月”、“柳浪闻莺”等著名风景隔湖相望,还可远眺南北高峰、保俶塔等,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西子国宾馆湖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西子宾馆里面休闲的人正在悠闲喝茶</p> <p class="ql-block">  西子宾馆和西湖宾馆一样,也有点神秘感,因为两个宾馆原来都是有军人站岗的。现在是不穿军装的军人站岗。</p> <p class="ql-block">  这一片水域,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进入过,长桥公园这边以前是没有码头的。</p> <p class="ql-block">长桥公园位于西湖的东南角,南山路长桥旁。长桥是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长桥公园现遍植桂树,公园沿湖延伸,布局精巧,意境深邃,有杭州“市花公园”之称。</p><p class="ql-block">一说梁祝十八相送到此饯别,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十八里路,祝英台以物喻情打了十八个比喻,是谓“路长桥不长”;另一说南宋布衣王宣教与陶师儿自由恋爱,为陶后母所阻,在长桥荷花池头双双殉情。故“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被称为“西湖三绝”。</p> <p class="ql-block">长桥码头</p> <p class="ql-block">  离开长桥码头,呈现的湖岸风光是杭州西湖柳莺里酒店,她位于杭州西湖核心景区——清波门。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底蕴的人文治所,早在南宋,曾是皇家御花园,出土了失传已久的著名石桥古碑(学士桥)。而在1931年建造的夏家花园,是浙江首任省长夏超的家祠。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杭州国宾馆,接待过国内外等诸多领 导 人。这里,将江南水乡温柔的湖、溪、轩、亭、小桥、漏窗与现代生活的时尚结合,让人在这莺歌蝉声中觅得一处心灵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柳浪闻莺绿盈盈的大草坪透过树影跃入眼帘。柳浪闻莺公园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曾想那里曾经变成了乱坟窠,宋末元初,聚景园改名为“散景园”,其南侧一带,被辟为随蒙元铁骑南下迁居杭州的回民墓地,巨商阿老丁,在杭州兴建清真寺,死后葬此,这里又俗称回坟;其中段之地,荒芜淤塞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灵芝寺,显应观等显赫堂皇的寺庙,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到明代中叶,当年蔚然大观的柳浪闻莺胜景,只剩下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清初,更是一派凄凉景象,紫珊老人(钱塘诗人徐逢吉)《少年游》词的上半阙专写地盛况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窜破冢,辇路已全荒。燕子飞来,桃花不语,阅过几沧桑。”</p><p class="ql-block"> 清中期逐步恢复柳浪闻莺旧景。到一九四九年,柳浪闻莺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表忠观(钱王祠)旧屋一区以及祠前方塘两口。附近居民干脆称那里为坟山窠。</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逐渐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转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栽种特色柳树。百柳成行,千柳成烟,细柳丝绦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形成了真正具有神韵的“柳浪闻莺”。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园南隅有小山樵舍,是清代文人陈兆仑旧居。</p> <p class="ql-block">  柳浪闻莺公园内临近湖边有一个重檐庑殿顶的亭子,叫翠光亭。亭子金碧辉煌、造型典雅庄重,视野开阔轩敞。</p><p class="ql-block">重桅庑殿项,是中国传统屋顶九级中级别最高的,故宫太和殿、午门等皇家重要建筑才采用此规格的。翠光亭的殿顶在西湖周边的亭阁中,也是唯一的。它的外观和形制上都显得过于华贵,与西湖周边的亭子和柳浪闻莺的整体氛围都不太融洽。据《湖船录》《武林旧事》等文献记载,翠光亭原是南宋高宗、孝宗、理宗等皇帝游览西湖时,在此上下龙船的船埠。清代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的母后等人游湖,也都分别在此码头上下船。有一首词描绘了当年这里的景象:“丹青岩岫,烟花楼阁,那有宋家宫阙?销金锅子戗金船,装不尽湖雨山月。”</p> <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博物馆坐落于西子湖畔,整个建筑大部分延伸于地下,融入了周围的湖光山色中。约四分之三建筑隐于地下,屋顶以庭院草坪与柳浪闻莺景区相接,与钱王祠毗邻,占地面积224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湖泊类专题博物馆。2005年10月1日,杭州西湖博物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杭州西湖博物馆藏品来源主要通过征集、调拨和民间捐赠等方式,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钱王祠码头到了</p> <p class="ql-block">  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是后人为纪念吴越国钱王功绩而建造的。900多年来,历经沧桑,几经毁建,所存八字墙是原建筑仅存遗迹。我们小时候钱王祠是动物园。2003年重建古祠恢复了吴越国钱氏三世五王塑像、功德崇坊,主要殿堂建筑等相应景观。</p> <p class="ql-block">杭州十大古城门之涌金门。</p><p class="ql-block"> 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吴越王钱元瓘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凿涌金池,筑此门,门濒湖,东侧有水门。传说为西湖中金牛涌现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称丰豫门。明初,仍复旧名。涌金门历来是从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览的通道,为市区繁华地段,城门楼上有楹联曰:“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 闹市烟火万家。”西湖游船多在此处聚散,故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来杭,从城内河道出涌金水门游西湖。水门原有闸,称“涌金闸”。《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涌金门张顺归神”中的涌金门,即指水门。 “山腰轻束一绡云,湖面初颦半蹙痕;未说湖山佳处在,清晨小出涌金门。”正是南宋时涌金门外美景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民谣涌金门外划船儿从柳浪闻莺一路过去,到了涌金池,西湖在此向东突出了一块,形成一个天然的港湾,正对着以前的涌金城门。拆除城墙之前,涌金门外游船码头的旧址,老杭州人称“第一码头”,从城里出来坐游船,这是惟一的码头。那时候的划西划船(游船)的船民各以居住地为帮,有茅家埠帮、丁家山帮、岳坟帮等,各有地盘。涌金门属于郭家湖头帮,所以,各处过来的游船,到了涌金门码头,见到郭家湖头的游船与游客谈不拢价钱,都不敢轻易上前压价接客。</p> <p class="ql-block">  照片的中心偏右可见吴山天风上的城隍阁。城隍阁连地下共七层的仿古楼阁式建筑,高41.6米,炫煌富丽,融合元、明殿宇建筑风格,大处着眼,细处勾勒,兼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p> <p class="ql-block">  西湖天地位于西湖南岸的涌金池畔,是具有杭州历史文化的休闲旅游景区,它以杭州独特的园林、历史建筑为基础;以自然与时尚的融合、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为表现形式,改造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集餐饮、零售、文化、娱乐的综合性时尚地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华饭店的游艇,入住大华饭店就能免费坐游绕西湖一周,约一个小时的游览,西湖主要景点便能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  古典庭院式的杭州大华饭店依偎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居杭州市中心,面积为18000平方米。杭州大华饭店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下榻大华,中央和地方的许多重要会议也曾在此召开。</p><p class="ql-block"> 大华饭店外围的栈道以前是没有,曾陪同学在自助餐厅进餐(记得是26元/人)坐在湖边环境优美及其惬意。我想这栈道修建是为游人能环西湖一周而不至于在此断档。当然也为西湖增色不少,尤其是在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分,那慢步的游人倒影在波光潋滟的夕阳下的剪影,非常迷人。</p> <p class="ql-block">清晰可见大华饭店外侧湖面的栈道上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看到的已经是一公园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一公园码头</p> <p class="ql-block">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集贤亭</p><p class="ql-block"> 集贤亭位于杭州西湖一公园“晚节流香”石碑对面,在历史颇有名气,该景点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亭湾骑射”。古时此处原有黑亭(集贤亭),经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射亭,名聚贤亭。2012年9月12日13时左右,一次强对流天气突袭杭州城区,西湖公园“亭湾骑射”景点集贤亭在狂风暴雨中倒塌,整个跌入湖中,所幸无人员伤亡。倒塌的集贤亭为2012年前后,西湖南线整治时重建。2013年4月28日完成重建开放。</p> <p class="ql-block">西湖的东侧从一公园到六公园沿湖风光</p><p class="ql-block"> "六公园"是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湖滨路与西湖东岸之间的湖滨公园内。长达一公里的长廊型湖滨公园是由六块大小不等的园地连缀而成,从南到北依次称为1~6公园,每个公园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以"六公园"区域范围最大、景色资源最丰富,园中秀色满园,美不胜收。并建有"钱塘门遗址、风波亭、唐李泌引水纪念标志、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志愿军雕像、马可波罗雕塑等历史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平海路口的湖景,西湖音乐喷泉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背景红色五层楼建筑是杭州华侨饭店,她地处环境优雅、风景独特的西子湖畔,凭窗而望即是西湖美景且交通便利,背靠市中心。1959年开业,这里也是我的结缘之地。</p> <p class="ql-block">  五公园码头到了,船上没有人下船,游船就不去停靠了。这里就是夜游杭州西湖乘坐豪华大龙船位置,看那金光闪烁的大龙船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湖畔居茶室</p> <p class="ql-block">  位于西湖的东北角是圣塘景区,在西湖边有一个小亭子,亭子一面墙上有圣塘闸记,李泌6次疏通西湖的方法,告诫后人维护的方法等等。但是此地经常被游客忽略,很多人当它只是个小卖铺。确实亭子现在改造为一个小卖铺。过亭子往南就是西湖湖滨,往西就是北山街断桥白堤了。</p> <p class="ql-block">少年宫码头</p><p class="ql-block"> 码头向北就是杭州的少年宫,老一辈的杭州人说去少年宫,都是说去昭庆寺,承载着我们儿时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昭庆寺建于吴越国后晋天福元年,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重修,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建戒坛,太平兴国七年(982)赐额昭庆律寺,是杭州最早的坛场,以建坛传戒名闻佛教界。清朝人吴树虚在《大昭庆律寺志》中写,宋朝杭州寺庙四百八十一间,其中“滨湖百刹,钟鼓相闻,而宏敞伟丽,道风特盛者,昭庆、净慈,对峙南北,称两大焉”。</p><p class="ql-block"> 当时,昭庆寺的规模“寺址东界武陵郡城,南界钱塘湖岸,西界石函桥放生碑石,北界庆忌山塔”。也就是从青少年宫到现在的流水桥弄口一带,大昭庆寺占据了南保俶路约二分之一的路段。昭庆寺当时的基本格局是这样的:沿西湖码头,岸边是一条石板路直通石牌坊和山门,过山门便是万善桥,桥后即是天王殿。万善桥西还有一座涵胜桥,西湖水从石涵闸(现保俶路口,今已不存)流入先向北再折向东流经涵胜桥、万善桥后注入青莲池(即放生池),再向东汇入圣塘闸流出湖水成古新河。</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幸的是留给杭州人的,只剩下地图上的一个名字。1929年,为了顺利圆满地举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成为了杭州的头等大事,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南浔人张静江决心要打造一个“浙江旷代之盛典,湖山空前之嘉会”。为了烘托气氛,盛会期间每逢周三周日两晚,都要在西泠桥边燃放焰火。当时焰火所需火药甚多,不能一次完备,只好放在距离西泠桥附近的昭庆寺内现场制作。7月28日下午5点,太阳西斜,南风和煦,突然有冲天火光从昭庆寺内耀出,火借风势,舔食昭庆寺万寿戒坛等七个大殿,连绵两个小时,千年古刹具成焦土,曾俯视湖山百年的庄严佛像也都化为灰烬。僧人流离、工匠毙命,冲天火光将门前西湖映成赤水,漫天的金色蝴蝶飞灰里,大昭庆律寺由此断代,梵声佛唱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1931年1月21日《申报》又登了一则新闻:昭庆寺重建戒坛。焚毁后,昭庆寺领到赔偿费两万元,一边又向各处募缘,约4万元。新闻里讲,寺院已经在招工重建,包价需要五万多。重修后的建筑样式,不下于灵隐的天王殿。然而,这则新闻只能化作烟云。此时,山河动荡,时局混乱,重建遥遥无期。</p><p class="ql-block"> 900多岁的昭庆寺,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的文化能量,依然在这块土地上释放——少年宫成为N代人的精神乐园,焕发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断桥和保淑塔</p><p class="ql-block"> 西湖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最大。当代诗词大家厉声教曾留下《断桥春草》一诗。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的故事即发生于此。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存断桥是1941年改建,20世纪50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五十年代又经修饰 。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p><p class="ql-block"> 保俶(chù)塔,位于杭州西湖北缘宝石山巅,又名保俶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吴越忠懿王钱俶年间(948年-960年)。保俶塔,为吴越王时,吴延爽所建,凡九级,元延祐年间(1314-1320)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塔屡毁屡建。天晴时浮屠撑云,金碧排空,七宝玲珑,足可观赏。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为西湖之标志。有文曾经如此写到:宝石山高六十三丈,周一十三里。钱武肃王封寿星宝石山,罗隐为之记。其绝顶为宝峰,有保塔,一名宝所塔,盖保俶塔也。有讹传此塔系寡嫂祈叔平安而建,因此称为“保叔塔”,也有误称之为“宝所塔”。该塔古时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六次重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在塔下发现吴延爽造塔记残碑,当时塔有七层木檐。现塔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照古塔原样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西湖东眺,是老杭州的主城区,尼克松访华时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那破烂早已是见不到了,沿西湖的建筑物高度是有规划限高的,沿西湖一周贯通了步行道。</p> <p class="ql-block">  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三,元代又称之为“西湖夜月”而列入钱塘十景。</p><p class="ql-block"> “平湖秋月”景观是指: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皎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而以泛舟湖上流览秋夜月景为胜。康熙三十八年,巡视西湖,题书‘平湖秋月’匾额,从此,景点固定。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平湖秋月之所以闻名,是有科学原因的。杭州地处亚热带北园,从地球和太阳的运行规律来看,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从地球和月亮的关系看,钩弦圆确都有规律,秋季时,月亮离地球北半球较近,从杭州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月亮夹角不会超过60度,月光是太阳的反光,柔和清凉,产生一种虚泛,虚无的感觉。杭州秋季的天气以晴好为主,晚上的气温20摄氏度,相对湿度的80%,风速每秒三米到四米,大气中的飘尘杂质较少,月光的穿透率特别高,云淡风清,天高气爽,气候特别宜人,因此看到的月亮显得特别大,特别圆,特别亮,特别清澈和皎洁,所以就有“四时月好最宜秋”,“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说。</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码头</p> <p class="ql-block">  杭州中山公园位于杭州市西湖孤山,中山公园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狮子,是明代的遗物,左边的是雄狮,右边的是雌狮。1927年(民国1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公园建在清朝御花园原址上,建有中山纪念林和中山纪念亭。园内布局十分巧妙,将天然(孤山景色)和人工(亭台幽径)结合一体。杭州中山公园由清代行宫的一部分改建而成的。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时建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清代曾在此建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时(1727年)改为圣因寺,与灵隐、昭庆、净慈三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杭州中山公园高处建有万菊亭、四照亭、团结亭,还有一处以湖石叠成的假山,远远望去,犹如浮动的朵朵青云,名为绿云径。石上嵌一诗碑,刻诗描绘孤山景色,并赞其为国内园林之绝胜。诗后有一方篆章政在养民,据说是乾隆所写。山后还有鸡毛信塑像、中山纪念亭、营造于 1929年的中山纪念林。公园大门内正对的石壁上刻有两个笔力雄健的彤红大字,相传是宋人手迹。石壁两旁各立石亭一座,这是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建的,亭台石坊上刻有善与人同的题额。沿阶而上,便可见东侧有一处由亭阁假山、水池曲桥构成的精美庭园。庭园中央是以苏东坡诗句命名的西湖天下景亭,亭上一副以不同字体书写的楹联十分引人注目: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巧用叠字,顺涌倒读均成联。有人将叠字折开,略加移动,读作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别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 小学期间,好多次春游到中山公园,记得最深一次是坐在大门槛上吃中餐点心,香焦饼合桃酥之类的。</p> <p class="ql-block">  杭州楼外楼菜馆是一家名闻中外、坐落在美丽的孤山脚下,有170多年历史的名餐馆。始建年代有清道光、同治、光绪三说,一般多认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一说比较可靠。此楼业主是一位清朝的落第文人,名叫洪瑞堂。他与妻子陶氏秀英自双亲亡故后由绍兴东湖迁至钱塘,定居在孤山脚下的西泠桥畔,以划船捕鱼谋生——因夫妻双双是从鱼米之乡的绍兴而来,在烹制鲜鱼活虾方面有一技之长。 楼外楼先是捕鱼虾选佳者烹制出售,后来想到西泠桥一带无饮食店,便在略有积蓄之后开了一片规模较小的菜馆,当初仅是一处平房,地处六一泉旁,位于俞楼与西泠印社之间。</p><p class="ql-block"> 菜馆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店主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得到启发而取为"楼外楼"。另一种说法是因菜馆建在近代著名学者俞曲园(俞樾)先生俞楼前侧,洪瑞堂就到俞楼请先生命名,曲园先生说:"既然你的菜馆在我俞楼外侧,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叫做'楼外楼'吧!"这两种说法都为菜馆增添了文化情趣。</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俞曲园、吴昌硕、孙中山、宋庆龄、鲁迅、竺可桢、马寅初、马一浮等名人都曾多次光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陈毅、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名人丰子恺、潘天寿、吴湖帆、盖叫天、江寒汀、赵朴初、唐云等也多次临楼品尝名菜佳肴、题诗作画。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九次莅临楼外楼,廉洁朴素,公私分明,已传为美谈佳话;楼外楼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家元首和众多国外贵宾,在国际上享有声誉。</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70年代大嫂第一次到杭州来,全家在楼外楼吃过一顿大餐。上海同学2000自驾游来杭州尽地主之谊也请过一顿。记得那次菜品味道不怎的,但每上一道菜还是标有厨师的大名,而最近的一次连这也简单化省略了。</p> <p class="ql-block">  西湖的孤山脚一带有众多有名的自然和人文景点: 平湖秋月、放鹤亭、玛瑙坡、西泠桥、苏小小墓、六一泉、四照阁、西泠印社、楼外楼、俞楼、秋瑾墓、中山公园、文澜阁、浙江博物馆等。</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p><p class="ql-block"> 放鹤亭位于杭州孤山之北,初建于元代,为郡任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而建。现亭为1915年重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林和靖是北宋隐逸诗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亭中有《舞鹤赋》刻石一块,石碑通高2.4米,宽2.94米。文章为南北朝鲍照所著,字迹系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全赋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放鹤亭旁还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养“鹤皋”的鹤冢。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西泠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位于西霞岭麓到孤山之间,又名西林桥。古时,原为一处风景如画渡口,古人诗画中的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指的都是这里。站在西泠桥上,既可近眺里湖,又可远瞩外湖;既在孤山之西,又可通往北山,白堤近在咫尺,苏堤又隐约在望,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古迹韵事,令人怀想。因为这里过去(在宋代以前)不叫“西泠”而叫“西林”或“西村”,古时有“西村唤渡处”大约是桥还没有造好。宋代郭祥正有《西村》诗道:“远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可见这里当时只有村民数家,而湖中也未遍种荷花,而是满眼如雪的芦花。后来桥筑成了,明代陈贽就有诗说:东风客每携壶过,落日人还唤渡无?最有春来狂可玩,桃花千树柳千株。不过《西林桥》这时候的桥,还有些古色古香,简朴可爱,但到明末李流芳时,桥已改筑,而且人们习惯称它为“西泠桥”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还到西泠桥附近拿着鲜花,成为道路两旁小学生欢迎队伍中的一员,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迎接西哈努克亲王的车队。</p> <p class="ql-block">从西冷桥向西苏小小、武松墓再到风雨亭是一段精华旅程。</p><p class="ql-block">“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古老传说苏小小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处。苏小小是个南齐才妓,钱塘(今杭州)人,家在西村附近,苏小小聪敏美丽,有才华,知自爱。有一次,她乘车出水落石出游,在白堤遇到一个叫阮郁(南齐宰相阮道之子)的青年,骑着马从断桥缓缓而来。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就吟了一首诗,“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诗中的西陵,就是现在的西泠桥,苏小小死后就葬在西泠畔西泠桥侧。由于苏小小与阮郁在西泠桥上的那首定情诗,所以这儿也称作“苏小结同心处”。后人在她的墓上建造了一座慕才亭,人们每过此桥都要到她墓前凭吊一番。墓早已毁,仅存朱红栏杆的六角亭,现在的墓是新建的水泥半圆凸台。</p> <p class="ql-block">杭饭码头</p><p class="ql-block"> 就是杭州饭店码头,在杭州人眼里,这里是西泠饭店。1985年,西泠饭店和隔壁的杭州饭店合二为一成为中国大陆首家香格里拉饭店,其东楼原为西泠饭店,建造于1962年,为7层西式建筑。西泠饭店建成后和相邻的杭州饭店一起承接了大量国事接待任务,周恩来总理来杭州基本就入住于此,并配备了单独的办公用房。可以俯瞰西湖全景的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东楼也不可避免进入西湖边游客的视线,多年来一直饱受诟病。杭州市政府在西湖申遗中承诺,杭州香格里拉饭店对外租期结束的时候,对该建筑(饭店东楼)进行拆除或者降层处理。</p> <p class="ql-block">风雨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杭州西湖旁的风雨亭原系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鉴湖女侠秋瑾祠堂所在。1959年祠堂被拆除,后于其地建亭以志之。</p><p class="ql-block">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 ,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p> <p class="ql-block">  游船正穿过苏堤上最北端的第六座桥——跨虹桥,苏堤上共有六座桥,跨虹桥是在明朝移至此地的,也是六桥中唯一移动过桥址的一座。六桥中跨虹桥最长,单孔跨度也大。原先是石阶桥面,1920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所以桥面坡度较大。现桥栏上装饰有云朵、水波图案。穿过桥洞就进入岳湖水域。</p> <p class="ql-block">  这片湖区就是印象西湖演出的水面,那些个架子就应该是主看台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现在已来到了曲院风荷公园内,曲院位于金沙涧(西湖最大天然水源)流入西湖处,南宋这里辟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荷花。曲院风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有曲院、风荷、滨湖密林等景区,东接岳湖,南邻郭庄,北接竹素园、植物园、岳飞墓庙,既是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游名园,也是西湖北线热点游览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曲院最为精采处在风荷景区,宁静的湖面上,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清波照红湛碧。从水面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人、花、水、天,相融,相亲,相恋,悦目,赏心,销魂。 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南宋画家马远等品题西湖十景时,把这里也列为“十景之一”。后来院颓塘堙,其景遂废。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题写西湖十景景名时,就把这个久废的旧景移至苏堤的跨虹桥畔,亲书“曲院风荷”四字,立碑建亭。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麦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p><p class="ql-block"> 旧时的曲院风荷,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而现今的曲院风荷总占地面积12.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8000万平米,成为西湖环湖地区最大的公园,也是西湖北线热点游览区。</p><p class="ql-block">曲院风荷 与 错别字</p><p class="ql-block"> 西湖天下名胜,自古骚人墨客蜂聚、诗词题刻如云,十大胜景更是世人瞩目首选,为其题名者非至尊之主即至显之人。当今的如江泽民题写了“花港观鱼”、启功题写了“平湖秋月”。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康熙则题写了“曲院风荷”,立碑在曲院亭中。可惜的是这位“千古一帝”写了个别字“曲”,害得300多年的游客苦苦寻求这个“院”到底“曲”在哪里。当然,他刚刚写出时,杭州人心知肚明是皇帝老倌写了个大别字,不敢指出而已,因为从宋朝(或晚至明朝)起,当地人已把此地叫为“曲院”。明朝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说:“曲院,宋时取金沙涧之水造曲以酿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称‘曲院风荷’是也”。而这个“曲”当时没有对应的简化字,是不可以写成“曲”的,写“曲”就是别字。一定要写,就得找出个什么“曲院”来。到了康熙的孙子坐天下时,这个“曲院”仍然没着落。别字赫然摆在那里,乾隆觉得连自己的颜面都一并不好看,于是在碑的背面刻诗说:“莫惊误笔传新榜,恶旨崇情大禹同。”“榜”就是题字。“恶旨”则是“绝旨酒”。《战国策》说大禹“绝旨酒”并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乾隆诗的意思是,康熙哪里是笔误,是因为厌恶旨酒,就连造酒的“曲”都不愿意写了。这样一来,爷爷不但没有写别字,还借改“曲”为“曲”倡导“恶旨”,长保国运,用心何其良苦。乾隆真是端的了得,隐恶扬善挖空心思。天子至尊,口含天宪,张嘴就是法律,叫臣子三更死,臣子就活不到五更天。说“曲”不是别字就绝不是别字,天下何人敢说半个“不”。正因为这样强势,康熙还毫无顾忌地写错字,“把避暑山庄”的“避”字右上角“辛”下两横写成三横,搞得“辛”不“辛”、“羊”不“羊”的;把“花港观鱼”的“鱼”下面4点写成3点。</p> <p class="ql-block">  船只正驶向玉带晴虹桥,是连接苏堤和曲院风荷的金沙堤上的桥。此桥的桥孔很窄,画舫游船是不能过此桥洞的。</p> <p class="ql-block">  玉带晴虹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三。苏堤上有六座拱桥,从北往南数的第二座桥叫东浦桥,其桥的西南侧,在茂密的香樟树掩映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堤坝,它就是金沙堤,堤中筑有三个用于疏导湖水的桥洞,贯通着岳湖和西里湖的湖水,形状像带环,这座桥因此就叫玉带桥。玉带桥上建有重檐斜依的四角方亭,天气晴朗无风的时候,整个桥身倒映在湛蓝湖水中,仿佛是横贯空中的彩虹,所以起名叫玉带晴虹。</p> <p class="ql-block">  随着镜头的视角由苏堤北端向南,划过西湖南岸山脉又从杨公堤由南扫到北。</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的杨公堤上有六座桥,人称“里六桥”,与苏堤外六桥相衬相映。由南向北分别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六桥。</p> <p class="ql-block">岸边是曲院风荷</p> <p class="ql-block">  西湖湛碧楼鲍翅馆,位于杭州杨公堤1号曲院风荷公园内,主要经营燕鲍翅等高档餐饮,所有硬环境及各种设施均由一流设计师为本店度身定做、精心打造、堪称一流。西湖湛碧楼鲍翅馆位于满池荷花包围的里西湖内,亭台水榭,相隔一瞻,夏季在此凭栏,可一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观。在湛碧楼里有一处非常有名的用餐地点,那就是——石坊,落于内西湖湖面上,四周荷花包围,远处幽幽西湖山景很漂亮。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西湖湛碧楼鲍翅馆不乏有很多文人墨客前来就餐,是商务宴请的不二之选。</p> <p class="ql-block">  这是自驾船停泊点,可以租赁船只自驾游玩。</p> <p class="ql-block">  曲院风荷(郭庄)环湖游船停靠点,这里我们曾坐船去茅家埠体验过。候船的人们👀眼睁睁的看着我们,说是码头工作人员吃饭去了,再说我们的船20人也满员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到了郭庄,位于杭州西湖杨公堤(以前叫西山路)卧龙桥北堍,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绸商宋端甫所建。俗称宋庄,也名“端友别墅”。临流卷阁,依嶂开楼。有联曰:“红杏领春风,愿不速客来醉千日;绿杨足烟水,在小新堤上第三桥。”民国时,宋庄曾抵押给清河坊孔凤春粉店,后卖给汾阳郭氏,改称“汾阳别墅”,俗称郭庄。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是杭州现存唯一完整的私家花园。园濒湖构台榭,有船坞,以水池为中心,曲水与西湖相通,旁垒湖石假山,玲珑剔透。保留建筑有汾阳别墅、赏心悦目亭、两宜轩、景苏阁等。</p><p class="ql-block"> 庄园总体可分为三部分:内池、外池及内池东侧和南端的居住区,设西、北两入口。东濒西湖,临湖筑榭,曲径通幽,假山叠石,极富雅趣。园内临流建阁,有船坞、假山。分“静必居”和“一镜天开”两部分,是典型的前宅后园格局。“静必居”为宅院部分,是主人居家、会客之场所,室内陈设精致典雅,古色古香。“一镜天开”为园林部分,是以水为主题的精致花园。这里曲廊环绕、小桥流水、假山叠石、花木簇拥。沿池有“香雪分春”“乘风邀月”“两宜轩”“赏心悦目”“景苏阁”“如沐春风”等景点。郭庄雅洁有致,构思精巧,可与苏州网师园媲美,又借西湖外景,略胜网师园一筹,是杭州目前保存较好的私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  游船又回到了隐秀桥边,神州基地的网红船又呈现在👀前。</p> <p class="ql-block">穿过隐秀桥,咱们旳船又回到了茅家埠,一派乡村田野悠闲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回到了我们的出发地茅家埠</p><p class="ql-block"> 茅家埠位于西湖以西,东望杨公堤,西接龙井路。茅家埠景区游览图据《武林旧事》记载,旧时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茅姓人家,以采茶养蚕为生;又由于这里是前往灵隐寺上香的香客们弃舟登岸的码头,这一带因此商埠云集,酒肆茶楼林立,热闹至极。而现在的茅家埠反倒成为游人如织的西湖边难得的清幽之地,沿着木板搭起的宛转小径漫步于疏竹丛苇间,或是在茅草亭中静坐听风,“淡妆”的西子便活现在眼前。据村民流传,“茅家埠”之名,源于明清时村口埠头布满茅草,野趣横生而得名,这里也是著名“上香古道”的起点。旧时,香客到天竺拜佛,先在湖滨雇条小船,一直摇到茅家埠,泊船登岸,人们向西仰望,只见远处天竺山双峰削立,形同“天门”,知道佛国圣地就在眼前,香客便焚香祈祷。多数香客在茅家埠吃了素斋,沿着“上香古道”直奔天竺、灵隐。沿途寺庵、斋堂、商铺鳞次栉比,游客络绎不绝。茅家埠“野趣”,但不失真实朴素,游人漫步“乡间小路”,“荒芦”丛生,滩涂卵石杂陈,由硬木排支撑的栈道直通芦荡深处。芦苇之中,野鸭戏水,候鸟低飞。茅家埠景区内有茅乡古道、通利古桥、玉涧桥、五峰草堂、醉白楼、赵之谦纪念亭、都锦生故居、龙泓涧、盖叫天墓、苏东坡大麦岭摩崖题记等。</p> <p class="ql-block">码头旁雕塑</p> <p class="ql-block">玉涧桥</p><p class="ql-block"> 在玉涧桥上俯瞰“黛色参天”亭,一座八角亭建立在水面。而在桥前,透过桥洞看亭子,前面有春日里新开的樱花造型感也别有一番诗意。在亭子里看玉涧桥,圆形的拱门还有远方驶来的船,又是另一番美景。</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白玉蟾”在诗中是这样描写的《玉涧桥》长虹饮玉涧,飞下苍松湾。高僧一指呼,蜿蜒依青山。涧底绿水寒,倒影卧波间。行人此驻锡,直透赵州关。</p> <p class="ql-block">  黛色参天亭,位于茅家埠,是亭台一体的长廊,建于水上,木色的栏杆与柱子,构成这幅古色古香的景色。这里与西湖一路之隔,隔开了喧嚣人潮,这里人少景美,还经常能遇到退休的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茅家埠的泊船港湾</p> <p class="ql-block">清洁湖面收集杂草的园林工人</p> <p class="ql-block">  通过写美篇查阅了很多的资料,来来回回地搞清楚地理位置,虽然花了好几天的时间,但是收获还是满满的。虽然经常到西湖边玩,出生生活在杭州都60多年了,儿时跟着父亲在西湖边游山玩水,父亲还经常给我们讲西湖的典故和西湖佳话,那时候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没有几样是记住的。印象最深的有:孤山后山的梅妻鹤子、空谷传声、灵隐的一线天、皇帝写“云林禅寺”避免尴尬、龙井泉水搅动后出现一条分水线等。可能是这些过了脑子又自己参与体验了,至今还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西湖的景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气候、一日内不同时分,会有完全不一样呈现,所谓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雾西湖,雾西湖不如雪西湖,雪西湖不如夜西湖,打算再一次环游大西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