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人性关怀

大陆

<p class="ql-block">摄影虽然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是有时候能够引起我们的感知,甚至成为我们思考的强有力的催化剂。美国摄影师尤金·史密斯如此认为,并且坚信这种理想,不竭余力的进行摄影创作,透过摄影来建议、批判和启迪人类命运发展。</p><p class="ql-block">尤金·史密斯:透过照片中的激情(不管这种激情表面上看来多么平静),唤醒性灵升华,以此创造出力量、慰藉和目的,一如教师、医生和演艺人员一样,同时对于人类在这个新时代——一个恐怖又兴奋的时代——中的地位与保全之道提出批判。(Photo © W. Eugene Smith)</p><p class="ql-block">如我们熟知的关于日本汞中毒的《智子入浴》,画面充满悲悯的宗教情绪,附着着作者极强的主观情感,以情动人,引起共鸣,引起社会对水俣病的关注。尤金·史密斯的照片对社会的生动写照与对人性的深度刻画,是其创作一以贯之的理念。这也是众多人文摄影师共识,不论地域、不论年代、不论年纪,不论先后,只关乎境界与人文理想。</p><p class="ql-block">李泛,中国摄影师,专注古丝路沿线地域人文影像拍摄。在拍摄中注意对特殊群体的关注。比如这组《精神病患者的一天》,这是他在大专题创作中拍摄的小主题,小专题同样有温度,倾注情感,注重影像的情感动人和情感的深度。尤金·史密斯在照片拍摄中也是如此,在意照片的情感氛围,不满意情感深度不足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尤金·史密斯说,"我每次按下快门,都是(对人类罪行)的诅咒和责难,同时我期望这幅照片能够长久流传,能够在未来的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让他们警醒、回忆和思考。"是啊,摄影作品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有了情感共鸣,摄影才能够有走下去的基础。每一位摄影师都希望自己的摄影能够留得住、传得开、叫得响,影响后来人。这也是尤金·史密斯和李泛的不懈追求。</p><p class="ql-block">能够留得住传得开叫得响影响后来人的作品必定是反映时代主题和人性的,有生活深度的真诚之作。以真诚之心,持久的俯下身、沉下心、深入生活,这是尤金·史密斯和李泛的摄影创作不离不弃的原则与法宝。</p><p class="ql-block">尤金·史密斯利用三年时间拍匹兹堡项目(wikipedia资料)、三年多时间深入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村拍摄汞中毒(wikipedia资料),李泛三年时间拍摄《恒古苍穹》、十六年时间拍摄《苍衫彝鹰》,他们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打磨影像,作为一名参与者融入被摄对象的命运,深入体验被摄对象的生活,将当代时代生活图景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翻看此二人艺术简历,注重专题创作是他们不谋而合的选择。如尤金·史密斯创作了《乡村医生》、《助产士》、《西班牙村落》;李泛创作了《中国乡村信仰》《苍衫彝鹰》《恒古苍穹》等。在他们看来,摄影专题能更好的表达一个主题呈现一个题材更丰富、充实、深刻。李泛说,专题全面、综合有延续性、有故事情节,有摄影师对这一民族、国家的表达。一个专题摄影师,首先要具备人文学者的视角;一个好的摄影师,必须站在一个人文学角度来看待影像。他们以行动将摄影的专题创作推向更广的空间。</p><p class="ql-block">曾有摄影界评论家揶揄尤金·史密是"理想的浪漫主义者",说他的照片中的场面是精心导演、安排出来的,或者也是经典性电影的剧照。尤金·史密斯坦诚自己是“理想主义者”,他的追求就是要把生活片段拍出庄严,有剧照感。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时代社会氛围不因时间的前进而进步,艺术家的追求在不同的时空域遭遇同样的声音。不知道这是时代的停滞还是艺术家们的悲凉。</p><p class="ql-block">将生活碎片拍出庄严,拍成经典,这是尤金·史密斯和李泛的追求。李泛曾说,每当拿起相机,我都用一颗虔诚的心庄严而朴素地去搜寻具有人文影像价值的“经典”画面,数十年我一直在塑料中追求质感,在快餐中寻找永恒,在浮夸中挖掘内涵,努力捕捉“经典”,希望能为我所钟爱的摄影事业留下一点有价值的影像。</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也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家们的理想,只不过更多的人愿意在只有死人才能成为英雄浓云下弯下腰而已。毕竟,像尤金·史密斯和李泛这样,坚守人文理想,坚持个性化表达,在艺术中实现纪实,需要的是“所恨古人不见我”的傲骨精神,而普通的我们有的恰是只“恨我不见古人”。</p><p class="ql-block">为人性作见证,秉持悲悯的基督之爱,在摄影中彰显人性,这就是尤金·史密斯、李泛等这样摄影师所坚守和坚持的人文理想,指引着他们在摄影创作路上高歌引吭。</p><p class="ql-block">(照片里的人性关怀:原创 長樂央吉 泛象空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