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一、西城壕</b></p><p class="ql-block"> 城壕是老沧州城的西护城河,一条小水沟般宽窄,距运河不到200米,沧州人便将护城河叫做“城壕”,大概是为了区分清楚“河与壕”吧。</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天空俯视看去,书铺街与城壕的房子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朝东面开门是西城壕,朝西面开门是书铺街罢了。虽然是书铺街所辖,但是依稀记得每家门口的门牌蓝底白字所写“城壕XX号”。</p><p class="ql-block"> 城壕西岸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相互照顾,邻里相亲,周而复始地本分的生活在此地。</p><p class="ql-block"> 西城壕东岸由北至南是:后井街、西箭道、红旗影院、西广场。</p><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势低洼,雨后,四周的水都流向城壕,由此排入北大坑,流向北面一片巨大的大水塘。</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水月寺街,华北商厦往南至彩虹桥附近便是老城壕旧址。</p> <p class="ql-block"> 西城壕不知何时改造成了一条小马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改造成宽阔一些的沥青路,记得当年的“压路机”还是蒸汽机驱动,像小火车一样鸣着汽笛,轰轰隆隆地来回碾压着路面,我们跟在后面,闻着浓浓的沥青味道,喊着跳着,新鲜着。路面下,埋下粗大的水泥管道,从西广场一直铺到北大坑。那时的水泥管道粗粗的我们这些小学生可以直着身在里面藏猫猫。城壕地势很低,四周的水都往此流,但是大雨过后很快就会排干净,从未有过积水,大概就是这些管道的功劳吧。</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家族的老叔便拿出筛子、水桶等在粗大的排水管道口中“截鱼”,好的时候,能收获半水桶小鱼。</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大伯告诉我,当年解放沧州的时侯,解放军机枪就架在我们家族大院房顶女儿墙上,解放军战士让家族的人们趴在屋里炕沿下,而他们却冒雨在房顶上守护着家人们的安全,在与守城敌人冒雨激战了一夜后解放了沧州城,才有了我们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在城壕南端水产商店后面,住着我非常要好的两个同学,经常去他们家一起写作业,去西广场玩耍。早晨一起去学校,回想起来,那段时光总是那么美好,难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二、城壕里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1、陈铁头</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至八十年代,红旗影院西边,城壕自然形成不算太大的小广场,连接西广场,由于这块地方不收费,走江湖的把式们都在此撂地摊卖艺,最著名的是:“陈铁头”,一位六十来岁的陈姓老把式,三捋长髯,满面红光,额头更是凸起铮亮。常常将宽4~5公分左右,厚近5毫米,一米多长的铁板,狠狠地敲打在头上,直到铁板弯曲,而头部一点事没有,每当铁板敲到前额时,我们都吓得闭上眼睛。更列害的是陈铁头拿铁板抽软肋的时候,也是疼的呲牙咧嘴。每到如此,老人家便端着铜锣转着圈向人们伸手要钱。大家也是五分、一毛的往铜锣里放,偶尔也会有扔五毛一块,陈铁头便会鞠上一躬表谢意。</p><p class="ql-block">也许他是气功师,每次老人家先行功运气,然后再表演,有一次可能是没有准备好的原因吧,铁板敲到头上时瞬间迸出血花,鲜血直流,观看的人们惊呼,而陈铁头老把式则镇定异常,边从包里抓出一把香灰按到头上,边对大家鞠躬行礼,令人唏嘘不已。 </p> <p class="ql-block">2、卸肩膀</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又有一位四十来岁的江湖汉子,带着夫人跟孩子,在此撂摊卖艺并售跌打损伤膏药。他卖艺十分辛苦,吞铁球、吞铁剑,吐出来的球或剑往往是带着血丝令人揪心。但是这些只是前奏,只见他将一棉布垫子铺在场地中央,弯腰踩着手背(忘了是哪只胳膊),身体转着圈使劲一拧,只听咔嚓一声,肩部便被强行拧脱臼,然后使劲将脱臼的胳膊来回扭晃,看着就非常残忍,这时围观的观众便往场地里扔钱,而这位艺人则弯腰耷拉着胳膊绕场地转圈,小小的孩子端着铜锣由妇人领着讨赏钱,走到不给钱的人们面前,就停下脚步,直到掏出钱来才往下转。看着差不多了的时候,那艺人重复着前面的动作,再将肩部复位,拿出一贴膏药,贴在肩上,然后向大家推销,遇到情况好的,一场下来能卖个十几副,不好时,观众便一哄而散,艺人也很无奈地收场。那份记忆永难忘却!</p> <p class="ql-block"> 走江湖打把式卖艺非常不易,无论严寒酷暑,风云雨雪,天为房,地做床,他们行走在大运河沿岸,以此谋生,正因如此,也造就了沧州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更是大运河文化其中之一的代表体现吧!</p><p class="ql-block"> 老城壕就像一条竹简,记录下的故事很多,这里记的只是那段时空中的一点点,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迭,有些故事消失了,新的故事更在开始,城壕也随之变成了水月寺大街,人流车流畅游在以前的城壕里,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三、西广场</b></p><p class="ql-block"> 西广场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大广场,东、南、西面大部分都是起脊“抱厦”的房屋,入口处北面是高大的红旗影院。东南角开口弯曲着通向顺城街,西南角斜坡达鸡市街板桥。</p> <p class="ql-block"><b>1、西广场——沧州的菜篮子</b></p><p class="ql-block"> 广场东与南面,是公家卖菜的地方,(沧州蔬菜公司)我们叫“菜组”。夏季里,每天早晨大马车送来各种蔬菜,以几分钱一斤的价格售出,人们总是排着队一筐筐的买,都是售货员随手一收,过秤。从来没有人下手去挑拣,因为那时的菜都很好吃。</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深秋时节,广场里堆满了垛垛大白菜,大半个沧州市的人们都在此凭“副食本”购买大白菜,这时,广场里热闹非凡,各种小车出动,将一车车白菜运往家中,在北房墙根底下摆好,做为一冬天的主要蔬菜。每家几乎都存近千斤。</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这些孩子,除去帮着往家里拉菜,更多的是围着菜垛乱窜,更甚者爬到菜垛上躺到白菜堆里,霍霍了大片白菜,被看守人员狠狠地批评教育,然后落荒而逃。</p> <p class="ql-block"><b>2、西广场——沧州人的副食与海鲜市场</b></p><p class="ql-block"> 广场西面,高高的台阶上从北至南依次是副食商店、水产商店,在这里烟酒酱醋盐调味品等等都可以买到。</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喜欢的是去“打醋”,5分钱的醋可以打多半瓶啤酒瓶那么多,回家路上,走几步就偷偷打开玉米棒芯做的瓶塞喝上一口,酸酸的略带甘甜的回味,让我们乐此不疲,至于到家父母发现少了许多被狠狠批评就抛到九霄云外了。</p><p class="ql-block"> 水产商店更是我们喜欢的地方,因为可以解馋。每到谷雨时节,宽大的西广场时不时的出现绿色的解放牌卡车,卡车车厢里满满的鲜活的螃蟹,伸着爪子肆意横行着,人们排着队,5斤10斤地买着,那时,半斤左右的公母混杂螃蟹每斤贵时在1角7分钱,一斤重的3角4分钱,普通的老百姓都吃的起。至于“皮皮虾、油光鱼”等等,更是便宜的吓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西广场水产商店,除了给运河沿岸的人们带来鲜美海产品的美食外,更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给人们解决了急需的营养。</p> <p class="ql-block"><b>3、西广场——文化生活的基地</b></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1968年夏末秋初的一天下午西广场突然来了一辆大卡车,打开车厢,一只大大的海龟静静地趴在车上,四只大爪子伸出车外,我们围在四周看着这个巨大的家伙,并没有感觉到恐怖,据说要送往动物园,后来,半路上死掉了,又拉回来分解后卖海龟肉,由于大家都不认识此生物,结果买的人不多。最后才知道那个海龟叫:玳瑁。</p><p class="ql-block"> 一到过年过节时,西广场热闹了,踩高跷的,耍狮子的,大头娃娃,耍落子、小车子会,都在西广场撂场子,各队比赛着,演到高潮时,附近的商家或单位都会拿出鞭炮点燃庆贺,一时间锣鼓声、鞭炮声、叫好声络绎不绝,真是大饱眼福,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1969年国庆大庆,西广场放花灯,记得那晚,火树银花,炫彩纷呈。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盒子灯”,烟火点燃后高高的木杆上闪亮着燃起火花,光芒四射的天安门等场景在盒子灯出现,给人惊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看到此种烟火,估计已是失传。</p><p class="ql-block"> 广场北面,高大的红旗影院,小小的售票窗口,人们拼着全身的力气挤着,为的是那一张5份钱的电影票。当年:红旗影院、红星影院、新华礼堂,是沧州三大文化场所,这些场所为沧州人民带来了“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等影片,在这些英雄人物的教育下,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当一个英雄!</p> <p class="ql-block"> 西广场是城壕的延伸,四周的雨水均排向此处,水泥铸就的方块砖铺满的广场只留了很少几个排水口,每到下大雨,广场里的堆放的西瓜都会飘起来,我们常常会去看雨中捞西瓜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暑假前我们学校在红旗影院联欢,散会后遇到大雨,广场成了一个大水塘,打小的好朋友树明同学跟我一起,扒开了堵在排水口的杂物,雨水哗哗顺畅地沿着城壕地沟流向北大坑,我们顶着满身湿透的衣服回家。</p><p class="ql-block"> 城壕与西广场记载的那些流淌的岁月,水月寺大街承载起现代的时光,过去的一切也只是留在记忆中,我们的眼光更应该集中在今后的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铁哥、树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感谢网络图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