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句被人们传用的名言:<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b>此言出自苏轼的《晁错论》。</p> 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散文家。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在汉文帝时期就因其超众的才华深受汉文帝的赏识,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进言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按他说的做,但还是比较认可。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于是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为平叛乱,汉景帝听从了袁盎的建议,设计杀了晁错。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因为是晁错的改革引起了叛乱,他却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 <p class="ql-block">其实,苏轼的评论对晁错来说有失公允。晁错应该算是汉室的忠臣,他主张重农,力主削弱诸王势力本无错,他尽到了一个臣子的职责。如何去做,做与不做应该是君王的事。这件事情只是错在晁错的谏言趋于理想化,没有与当时的国情相结合,没有考虑好事态发展的结果和如何处理的策略。对于杀掉晁错,汉景帝是有责任的,这样做结果是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导致了无人再敢进言献策。后来汉景帝也为此事感到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