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者集市》集市里的食俗总与古老民族的遗风有关。长此以往形成的生活方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

水罄江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哈马者集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轻风叩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和往年一样,杏花村里觅清风,桃花源里拾旧事。依旧是在上好的时节与友人一道结伴去郊外小闲,今天去的是金殿后山的集市—“哈马者”。</p><p class="ql-block"> 小雨细润如酥,飘洒得若有若无,衣襟尚未打湿我们就到“哈马者”集市了。昆明的近郊就是这样,距城不远,城郊分化却格外清楚,与自然的衔接也最为贴切。春雨不过沟,穿雨帘子似的,不足十公里的近郊,就是一阵轻风叩门的工夫。 </p><p class="ql-block"> (二)“哈马者”集市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哈马者”集市,是远村近邻约定成俗的集成贸市,由来已久,是古道上彝族村落聚集的地方。单从“哈马者”的字音上去感受,彝意之中皆叹着意犹未尽的“踏歌”场景,又仿佛是对远方来客的盛情召唤。这里也是过去人们从滇东这条线路进入昆明城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有游牧和农耕民族特质的彝族先民把生产生活方式融合到了极致,牧区的羊汤锅和山地的玉米、土豆成了集市的特色和亮点。还有许多物品大多是山村的特产,有着与市井里竭然不同的山野之趣。比如鸡蛋一个个架满在炭笼上烤;松针上铺满臭豆腐烤得外焦里嫩,一口就能咬出浆膏;金黄的油炸土豆沾折耳根卤腐,香糯中含着脂腻腻地细软;玉米棒粒粒烤得锃亮,仿佛秒秒钟就会嘭出去似的;近一米宽,鼎高的铜锅里翻滚着白花花的羊汤,蓝色的炭火彻夜不倦地舔着锅底。殊不知这些旧时古道的器物具像,让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历历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烤摊上还有用竹签穿制的烤牛肉、烤鸡趴在松针上烤得焦香里嫩,散发着阵阵松油的辛香;摊主用小扇扇着风,火星就扑扑地往空中窜,热闹闹地炸着响…我钟情于小吃,总是绕鹰似的嗅着香味围着烤摊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火塘边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大凡集市里的食俗总与民族的遗风有关。云南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和坝子,是一个擅长用火的狩猎民族。彝族、拉祜族、僾伲族、布朗族、佤族居住在山区,屋里的火塘终年不息。火成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火塘边长大的民族,对食材与火的运用游刃有余,无论荤素食材,一叶火苗即可穿肠,什么包烧、串烧、炭烧、吊烧、竹筒烧、石头烧,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那些笨重的双耳鼎锅除了在集市里有大用处需盛下整只羊汤杂烩,在日常烧烤中反而显得无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拙朴而生态的生活方式,取源于山地民族的遗风习俗,经得住世事的变迁,就这样存在于集成贸市,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再度呈现出自然经济下的社会缩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纵观历史,长城以南的汉地民族精耕细作,屯田造地,农耕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有着“固守”的民族特质;长城与北的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隐于一种绿色的迁徏方式,像天上的鹰,在历史的长河中飘浮,划过之后突然就再无踪迹;而高原的山地民族却神奇的出现在二者之间,并汇聚了这两种民族的生活方式,游牧与农耕融合到极至,虽然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曾经的来去,而简陋的火塘边上无不渗透着他们的智慧和远古的生存痕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居住在山区的拉祜族犹喜狩猎,他们可以一直追踪猎物很多天,追到哪儿,就歇在哪儿,所以居所不定,不断地迁徒、休歇,而“歇山”这种生活方式也就成为了这个民族所固有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僾伲人群居深山,深居简出,喜欢共有共生的族落生活,当寨子里满一百户人家的时候就得迁出分寨,自然有序地平衡着生态。帕莎、班章这样的名茶山和寨子,都是这样分户后建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彝族喜欢在山顶的草甸牧羊,在山区围猎屯田,种植茶树,居住环境的海拔跨度大,因而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处机应变,就地取材裹腹取暖,烧烤随处皆景,渐渐演变成集市的一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各民族之间语言不通,但口味却极有辩识度,一山一寨,一族一味。比如僾伲人和傣族烧烤的鱼和鸡,他们喜欢佐于很多山草辛料去腌制,味道极鲜美,你一旦吃过,很难抹去那种味觉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四)凉茶走心</p><p class="ql-block"> 撇弃现代金属物品的先进性,这些行走迁徙的民族更喜欢就地取材,用植物替代容器。她们取材于房前屋后随手可摘的果浆辛料,比如:树番茄、荆芥、川芎、山楜椒、香茅草、青柠、大香菜、小米辣,香柳,品种多得让人眼花潦乱,目不暇接。她们将其杂揉于棕榈臼中,用木杵捣碎,洒上些许的盐和辣椒等简单调料,再用芭蕉叶干净利落的一裹,随手就丢进火塘边的炭灰灰里自然烤熟。那种食材混合后的神仙美味一层层透过山草的灵气袭来,鲜爽得一言难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奇妙的是,这些美食只有在当地、当时才具有那种不可流动的原乡土味。这或许就是植物所特有的灵性,这些山野食材的性灵就在于:它能抓得住你的味觉,尔后抵达得到你的胃,并迅速超越了这两者之后,又开始在你的胸膛里“走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到欲罢不能时,脑海中会升起一种莫名言状的思考: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质或许就是这样,能在你的味觉里生根,且生得其所!</p><p class="ql-block"> 按照地方的习俗,人们在酒足饭饱之后,一定是要喝杯酽酽的普洱茶撤去燥火的,继而烧烤摊上又多了一道道琳瑯满目的茶饮。这些茶饮大多是凉性的药材。比如滇东南的民族爱用紫苏凤尾茶,滇中的用野坝子茶,滇西的用菊花薄荷茶、槐米茶,滇西北的又爱用油茶…游牧民族饮茶是为了解除肉食的油腻膻味,而山地民族与之药用则是为了却火除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智慧的山地民族汲取世辈积累的经验巧用食材,在茶余饭后随意收割着代代相承的药材茶饮。</p> <p class="ql-block">(五)山野之趣</p><p class="ql-block"> “哈马者”羊汤锅是羊肉米线最厚酽的汤底,只见掌勺的师傅象变戏法似的从汤锅里捞出羊肉不同的部位,然后在砧板上飞刀薄片,给人们大块朵颐,此刻,赶集的人们流水般地从席间来去,米线碗也堆摞成了小山,而驻足久留的人们此时手头只缺摇旗下的那一壶子包谷酒,不醉方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市里还有云南特有的红豆腊肉皮和火腿土锅子炖肉,那种老锅、老灶、老汤的沧桑味,奇香诱人,很是“老腊”。尔后就是茶区的山鸡炖汤,茶农随手抓一把寄生在茶树上的“螃蟹脚”药材或者石斛扔进土锅子里,鸡汤顿时升级,美出了激灵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市的木案上还有半熟的木瓜胡乱地码在竹笼里,木瓜青绿的腮帮上挂着红晕的粉嫩,很是喜气,这是泡酒的上乘好料。葛根则憨憨的滚落在刀架旁,切片称斤,随切即食,它仿佛忘却了自己是药材,一咕噜滚落在菜堆子里,它本该是老老实实地呆在中药铺的格子柜里的。天麻、当归、小红参、虫蒌、黄精、剌根却似大东北长白山里的人参,一季是参,一季成菜,是云南人碗里天赐的“食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沽酒当茶话桑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集市里酒家的旗儿在微熏的风中摇曵,傍晚时分尤其醒目,仿佛沈从文笔下乌蒙山中“边城”人的生活,有着“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的蓦然心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女伴人手一只傣族烤鸡,倚着路边的石桌上就开撕了。民风与汉韵的杂揉,那种“开轩面场圃,沽酒话桑麻”的景致,透过两个纤纤女子的身影融进了桃花源里的沽酒坊,揉进了古道云林的“哈马者”集市。呷着清淡的茶水,想来古人拙守田园的日子也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开“哈马者”集市时,各种野趣猎满了行包,各种性灵的食材也在悄悄地揪扯着我的胃,像一个撒娇的婴孩嗅到了本原的味道,执着地倚扯着妈妈的衣角,期盼着来年……</p><p class="ql-block"> 我曾想,这优渥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供养给人们最丰富的食材经不同民族的融合,揉捻出了食之精华和臻味,是自然造就了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早早地就领悟了自然的真谛而固执的拙守抱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沽酒里夾杂着微熏爽凉的微风迎面扑来。此间片刻,云淡风轻的日子其实并不遥远。只待来年花开时,依旧“沽酒当茶话桑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水罄江渚 撰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