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宋嘉祐七年(1062年)春天,钦州有幸迎来了一位“武可上马安天下,文可提笔定乾坤”,爱茶爱酒爱百姓,还很会玩儿的知州——陶弼(字商翁,1016~1077)。从此,钦江两岸青山碧水,因为陶弼的到来被注入了诗意和灵魂。陶弼喜欢给自然风光起名字、喜欢打造新景点,还经常写诗出推文,告诉人家钦州这里那里风景特别好,这地方很有意思!他为当时钦州推出了了很多热门观光打卡点。</h5> <h5> 陶知州的确不是等闲人物,他身上有着自带的传奇色彩。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陶弼生于南岭中段北麓一个漫山遍野茶花开的小山村——湖南永州祁阳欧家村,是东晋名将陶侃、东晋大诗人陶潜的远孙,北宋文学家、史学家陶岳的儿子,基因里带着文韬武略。年仅6岁时,陶弼不幸丧父,寡母孤儿,生活着实不易,但困苦的环境却成长了一个心志坚毅、豪爽洒脱的卓异少年。《宋史.陶弼传》白纸黑字记载了两件关于陶弼的奇遇:少年陶弼浪迹游学于湖南、河南、吴中一带,有一次在山间行走,看见两条鲫鱼在溪水里追逐嬉戏,便驻足观赏。旁边一位老人对他说:“这是双龙在一边走,一边打斗,你要赶紧离开。”陶弼拔腿便跑,刚跑开百余步,忽听身后雷声轰隆,大雨倾盆而至,两岸土石崩落,树木拔根而起,骤然剧变令人瞠目结舌。又有一次乘船湖上,突然乌云蔽空狂风大作,湖面上的二十七艘船全部覆没,唯独陶弼乘的船免于大难。此事正史所载,所言应当不虚,但与其相信大难不死的神奇故事,不如相信陶弼的机警灵活,身手敏捷。</h5> <h5> 奇遇之后,继续有奇遇。不知是偶然还是注定,除了聪明一无所有,只身漂泊吴中的少年陶弼遇见了一个名声不太好的高人——前宰相丁谓。丁谓这人,是个天才式人物,博学多才,足智多谋,书画琴棋、诗词音律、天象占卜、经济、军事、水利、土木工程等等,无不通晓,很能做些实事;但同时也是个人品低下、一肚子坏水的奸邪之臣,溜须拍马、陷害忠良、装神弄鬼,无所不为,时人视为“五鬼”之一。后来因为作恶太多,被一贬再贬,一直贬到了海南三亚,当他再有机会回到中原的时候,已年近古稀。按说,从秉性品行来看,陶弼与丁谓完全是不对路的两个人,但是当暮年丁谓遇见少年陶弼,竟然青眼有加,大起惜才之意,把平生兵法绝学倾囊以授,还把亲侄女嫁给了他,连彩礼都没要。当然,陶弼跟从丁谓,也仅仅是学了兵法,并没有近墨者黑。也正是这场有点出人意料的相遇,为陶弼往后的人生预定了方向。顺便说一下陶弼的妻子——这位前宰相侄女嫁给陶弼的时候,陶弼还是一介布衣书生;陶弼步入仕途后,为官清廉,无甚积蓄,但喜欢结交、帮助士人朋友,妻子便支持他把薪水经常拿去接济人,所以家贫如洗。陶弼身后,这位州官夫人、前宰相侄女,是在乡下租最便宜的房子居住的。</h5> <h5> 陶弼天资聪颖,兵法学得很好,跟人谈论排兵布阵、攻防退守、行军作战头头是道,加上原本有家学涵养,文化修为深厚,成为“左诗书,右孙吴”的文武全才。但陶弼的本事在科举考场上没能遇见伯乐,只好回到家乡,收授门徒讲学奉养母亲,过了几年乡下教书先生的平淡日子。直到庆历六年(1046),桂阳瑶民起事,负责征讨的提点刑狱杨畋是靠锦绣文章起家的一介书生,先前有过作战不利被降职的经历,很需要一个懂得怎么打仗的参谋,于是备下厚礼,慕名登门,恳请陶弼相助。一展身手的机会来了,陶弼欣然出山,协助杨畋运筹帷幄,一举平定了叛乱。陶弼首战立下军功,崭露头角,于庆历八年调任阳朔主簿。30岁的陶弼自此从茶花盛开的岭北来到山水相生的岭南,开始仕宦生涯。</h5> <h5> 陶弼为官三十年,有二十三年与广西结下不解之缘,他辗转阳朔、柳州、兴安、宾州、容州、钦州、邕州、鼎州等地,每到一处,勤政爱民,政通人和,百姓感戴。当时的广南西路,地处西南边陲,民族错杂,变乱频繁,经济文化落后,陶弼外抗入侵,内安变乱,抗洪赈灾,修浚河渠,教化民众,发展生产,在守边维稳中展示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h5> <h5> 嘉祐七年(1062年),陶弼来到当时的天涯蛮荒钦州。三年父母官任上,他做了很多造福民众的事 ,连钦州的山水也因为他的亲近,熏染了许多灵气。</h5> 在钦州,他安抚少数民族,修葺破旧州城,疏浚护城河流,兴办学校,编修州志;他记录钦州生活,为这座边陲小城写诗作赋。 <h5> 陶弼初到钦州做的一件大事是修建钦州新城。那时钦州,老百姓住的都是茅草屋,陶知州一眼望去,州城容貌寒碜不说,刮风下雨之时,茅草乱飞,屋漏房塌,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坐不住了,亲自上阵搞起了“安居工程”。他挽起裤腿,捋起衣袖,到群众中去,教他们用陶土打砖制瓦。钦江两岸多的是黏土,建筑材料免费,老百姓有的是对住上好房子的渴望和一身的力气,不到一年时间,钦州城里已经瓦屋井然,“堂堂多大厦”,州城气魄宏大,广西很多州县的人来到钦州,那算是到了“大城市”。百姓安居,陶知州一高兴,又搞起了“美化工程”,他在州城四围护城壕中筑起堤坝,把城壕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分成五大块,贮水成为“五湖”,还建起了五湖亭,并为东西南北中各湖分别赋诗一首,抒写湖光山色围拥州城的美景,远峰近树、月下寺影、小桥春雨、江海听潮,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五湖”诗的每一首,起句都是“宁越佳山水”,陶知州对钦州五湖风光的得意之情、喜爱之心,溢于言表。环境是艰苦的、工作是艰苦的,苦中作乐是可以改变环境和心境的,陶知州把别人觉得乏味的边城生活过成了诗。</h5> <h5> 也许是“亭”可休憩、可赏景、可宴游、可送别、可点染山川、可题记抒怀,身为诗人的陶弼特别喜欢建亭。五湖亭外,他在钦州还建有天涯亭、三山亭、潮月亭、野香亭、直钓亭,这些亭的名字很美,陶弼为他们写的诗也很美。</h5> <h5> 除了建亭,诗人的眼里,山川风物,无不可爱。当年钦州江的江流中,有三块巨石伫立,经年累月的流水冲刷,巨石平滑,可坐可卧。公务闲暇,陶弼喜欢带上钦州的水酒、家乡的祁阳茶,到三石上垂钓吟咏。吟石在古城东门外江中,下面有石窟,水流冲击石窟,江声阵阵,像击鼓鸣钟,陶弼常在这里听江涛、眺望江帆远影,怀念家乡;钓石在濠坝街妈祖庙前江中,陶弼常在那里垂钓肥美江鱼;醉石在振民桥下江中(即今河堤二马路口附近),陶弼每每携壶樽其上,以钦江春风秋月下酒,一醉方休。陶弼为三石各赋诗一首,“守边无一事,江上得闲吟”“守边无一事,坐石钓东桥”“守边无一事,载酒翠崖东”,任上做了那么多工作,守边岂会“无一事”呢,只是这陶知州生性豁达洒脱,朋友圈不显摆成绩只显摆生活状态,可能顺便还想再为钦州打个广告:这地方没啥压力,适合慢生活,大家来!陶弼还曾去灵山寻幽探胜,见六峰山下石洞如室,石乳滴垂,有如璎珞,岩洞藤蔓缠绕,岩石螺蚌壳痕累累可见,便赋诗感慨沧海桑田之变,将此处胜景命名为“三海岩”。从此,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听闻三海岩胜迹,竞相到此一游,题字留名,如今洞内岩壁遍布的摩岩石刻多达百余方。这些千万年来寂然存在于天地间的自然风物,经由陶弼的吟咏点染,把僻远蛮荒化作了天涯诗意,拥有了生动活泼的灵魂和灵气。</h5> <h5> 岁月流驶,陶弼兴建、吟咏、命名的景观风物很多已不复存在。五湖仅现今中山公园里的南湖仍在延续其前世今生;众多的亭台,也仅天涯亭在三迁其址之后,从最初的平南古渡头来到南湖边的龙墩上,与南湖相依相守。后人为纪念陶弼,曾取其《吟石》、《钓石》、《醉石》三首诗之石,作为钦州古八景之一,命名为“三石吐奇”。民国二十年,时任《钦州志》总编纂林绳武先生曾分别刻石名于钓石、醉石上,因吟石无法寻觅,就把“吟石”二字刻在城东门外的崇宁寺大石上代替。解放后,由于钦江沙船多在河堤二马路口卸沙,醉石严重影响了航道安全,最终被炸掉。因同样的原因,钓石也差点要炸掉,后不知何故放弃,现钓石上一排凿洞就是明证,那是准备用来填塞炸药的爆破孔。时至今日,只有在秋冬季干旱季节海潮降落时,古八景之“三石吐奇”才会水落石现,让人偶尔一窥真容。</h5> <h5> 世事沧桑物已非,但陶弼营造、抒写的天涯诗意,已融入钦江流水,融入钦州历史文化源流,滋润着这方天涯沃土。</h5>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