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国学经典名言来表达其思想,有时是直接引用,有时则化其意而用之,进行创新性发展。二程理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宋元明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标志,其经典语录也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如“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仔细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用典,可以发现与二程经典语录有内在的文化渊源关系。如习近平总书记常引的《礼记大学》中的名言,二程就有经典的阐释,而《大学》正是由于二程的推崇与阐发,才成为《四书》的重要典籍。现对习近平用典与二程语录进行对照,一方面帮助读者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理解,一方面作为对习近平所引经典的补充与扩展,同时尝试对二程经典语录进行创造性转化,服务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本文围绕着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正心、治身,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论述中引用的经典,并与二程有关语录进行对照。 (一)习“语”: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4青年节时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中的一段话。“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是对《礼记大学》“德者本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德为人之本,人无德不立;德也是国家兴盛之本,如果人人都不讲仁义道德,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何谈兴盛! 程“语”:1、“德不孤,必有邻”,一德立,百善从之。(程颢)(《二程集》368页)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立,必有人相助。一个人有了好的德德,众多的善行就会随之出现。2、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丧败者也。《程颐》(《二程集》756页) 一个人德和善天天积累,他的福和禄就日益完满。德超过禄,则禄虽多也不会有伤害。自古至今,如果道德品质低下而禄过盛的人,没有不失去道义而丧身败业的。3、古之君子,修德而已。(程颐)(《二程集》1195页) 古代的君子,以修德为立人之本。 《大学》提出“德者本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将德置于立人之本和兴国之本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2004年,他在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就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 二程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程颢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德是立人之本,处于主导的地位,一个人有了好的道德,众多的善行就随之出现。可见,一个人要修行,首先要修德。而一个人的德和善天天积累,那么他的人生幸福和财富就会日益圆满。就像程颐所说“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 (二)习“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018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明大德“大德”即至德,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出自东汉马融的《忠经》:“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意思是忠是天下最高尚的道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程“语”:1、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学之要也。(程颢》(《二程集》126页)知,即智慧,指分辨是非的能力;仁,即仁爱,指同情心,慈爱心;勇,即勇气,意志力。一个人具有了分清是非的能力,有仁爱之心,有坚定的意志力,就具有了最重要的道德,就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也是儒家提倡的完美人格。2、 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程颐)《二程集》1142页。 中庸,是天下最公正的处事规范,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能符合中庸的标准,那他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3、 德至于无我者,虽善言美行,无非所过化也。(程颐)(《二程集》411页) 一个人修德若达到无我的境界,人们都会受到感化。这种无我之德是天德。何谓天德?天德就是具有无我之德。程颢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二程集》120页)天地万物何曾有私?天地万物所具有的大公之心,就是无我之德。 4、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程颐) 忠恕能做到公平。要修养好的道德,就要从忠恕做起,就会公平地处理好事情。何为大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大德,涵盖了爱国、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二程将“知、仁、勇”“中庸”“无我”“忠恕”视为大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概括和升华。一个人有大智、大仁、大勇,无私无畏,而又公道正派,宽以待人,就是具有大德,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守公德,公德,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大公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地无私天地宽。” 程“语”:1、 廓然大公。(程颢)(《二程集》460页) 胸怀像天地一样宽阔,有大公之心。2、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程颢)(《二程集》134页) 有一种心可以使国家灭亡,有一种心可以使国家兴盛,这就是公心和私心。3、 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程颐)(《二程集》742页)圣人用大公无私来治理国家。4、 理者,天下之公,不可私有也。(程颢)(《二程集》1193页)5、 理是天下最公正的处事原则,不可为私所有。 公德,就是大公之德,就是为天下人谋利之大德。要做到大公之德,就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心底无私天地宽”。正像二程所说的要“廓然大公”,有大公之心,以大公无私之心来治理国家。 严私德,私德,即个人的道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讲话中说:“优秀年轻干部要强化自我修炼,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做到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谜”。 程“语”:1、虽公天下事,若用私意为之,便是私。(程颐)《二程集》77页。虽然是在做为公众服务的事,可若参杂有私意在里面,便是谋私。2、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程颐)(《论语解》《二程集》1144页)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正常欲望。假若与义相合,是可追求的,即使是委屈自己也可以去争取;如与义不相符合,就要坚守贫贱的生活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是义不能舍弃。3、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绥矣。(程颐)(《二程集》367页)人能克服自己的私心,就会心广体胖,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是多么快乐的事啊。有一息私意就会感到气馁、心里有愧。严私德,就是要在个人道德修养、操守上严于律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谜”。“正心明道”,是二程修身养心之核心。程颐说;“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正心,即正贪欲之心,明共产党人宗旨之道。“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谜”出自《佛祖历代通载》,意思是不为蝇头小利驱使、不为外界五光十色欲望诱惑,做到慎独、慎微。二程认为,严私德,就要克己私,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利不妨义,坚守基本道德底线。(三)习“语”:修德。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此句出自王安石《洪范传》:“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不患无位,而思德之修也,不思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意思是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从政。习总书记引用此语意在强调为政者修心、修德的重要性。 程“语”:1、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程颐)(《二程集论语解》1148页) 为政者在于修养道德,自己身正那么官员就能治理好。 2、将欲治人,必先治己,故以忠恕自治。(程颐)(《二程集论语解》1155页) 要想管理好别人,一定要先把自己管好,所以要培养自己的忠恕之心。3、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朝廷百官,至于天下,此其序也。(程颐)(《二程集》20页) 正心用来正身,正身用来正家,自己家正就可以正朝廷百官,乃至于治理天下,这就是顺序。4、君子之于天下,正己斯可矣。正己,则物孰与不正?笃恭而天下平,正己而已。(程颐)(《二程集》1164页) 君子用什么来治理天下,正己就可以了。自己身正,那么何事不能正呢?笃实、恭敬而平天下,也就是正己而已。5、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程颐)(《二程集》1197页) 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从自己本身开始。其身不正而能治理好国家的,从来没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修心治身可以为政于天下,告诫领导干部修心正身是为政之本,己不正不能正人。程颐提出“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强调的也是正心、修德与为政的关系,为政者只有己身正、道德修,才有资格治理别人。而自己身正德修,以高尚道德率先垂范,所属官员自然起而效仿。“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堪称为政者的至理名言,对当今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仍有启迪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