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到昭觉工作已经两年五个月,日子总在不经意间慢慢流逝,昭觉的风花雪月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季轮回、终而复始。心情也渐渐地平复下来,少了一些狂热激进,多了一些沉着冷静。人生便对“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近日闲来无事,便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读书上。书读的很杂,易经、老子、庄子、传习录、黄帝内经都在读,但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p><p class="ql-block">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且具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道、无极就是宇宙本体,两仪就是阴阳,四象就是地水风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明说圣人与天地民物通体,儒佛老庄皆我所用,是之谓大道。庄子也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就是中国哲学的根脉和灵魂。</p> <p class="ql-block"> 读完书后一任自己的思维信马由缰,如北冥之鱼,化而为鸟,翱翔逍遥与宇宙之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如列子御风,泠然善也!仔细思考“昭觉”两字,便悟出一番道理来也。昭在古汉语中是明的意思,昭昭指明亮,光明。《楚辞·九歌·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王逸注释:“昭昭,明也。”《孟子》:“贤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老子》:“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意思是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p><p class="ql-block"> “觉”的意思是觉醒,明白。《孟子》:“天之生民也,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意思是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使先明理的人启发后明理的人,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佛的意思就是指觉悟了的人。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人人皆有佛性,人人修行皆可以成佛。</p> <p class="ql-block"> 所以“昭”,指的就是光明人们的美德;“觉”就是觉醒人们的良知。光明的美德如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以君子每时每刻都要光明自己的美德。觉醒的良知就会发自本能地仁民爱物,如看见婴儿掉入井里,便会怵惕恻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此即《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本意所在。昭觉就是光明每个人的美德,觉醒每个人的良知。</p><p class="ql-block"> 明朝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廷杖四十,发配贵州龙场,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一天夜里终于悟道,大叹道“圣人之性,本自具足,何假外求?”。从而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思想。圣人之道,指的就是“良知”。良知人人本自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良知,良知就像一面镜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圣人的良知镜子非常干净,所以圣人的良知是不学而知;愚人的良知镜子布满灰尘,所以愚人的良知是困而不知。禅宗偈子“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圣人和愚人的区别只是自己的良知镜子,是否被尘垢蒙蔽没有。</p><p class="ql-block"> 《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婴儿时期,每个人的良知的镜子都是明亮干净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社会阅历的逐渐增加,凡人、愚人良知镜子的尘垢就慢慢产生并渐渐增加,直至把镜子全部蒙蔽了。</p> <p class="ql-block"> 尘垢是怎样产生的呢?《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我们人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所缘外境,产生色、身、香、味、触、法“六尘”,所以六尘就把我们的良知蒙蔽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去除尘垢就要致良知,致良知就要知行合一,就要在事上去磨炼,本着良知的本能去做事情,从而达到“我心不动,随机而动;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圣人境界。王阳明在天泉证道后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更全面的阐释了致良知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某天,有一老农家里困难,想卖一块地给王阳明。王阳明当即借钱给老农了,拒绝了他的土地。几日后,王阳明与众弟子游山玩水,看见一块地,风水很好,不觉很是喜欢。弟子告诉他,这块地就是前日来卖地老农的,他准备卖给你,可你却拒绝了。王阳明“哎约”的一声,弟子都听出了他的懊悔。可话音未落,王阳明马上扼腕顿足,说道:“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王阳明随即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紧闭双眼,静如枯木。许久才睁开双眼,缓缓说道:“我刚才的想法就是私欲啊,欣喜的是,总算被我克掉了。”</p><p class="ql-block"> 当王阳明与弟子们在山水间游玩时,他的心坦坦荡荡、无牵无挂,是无善无恶的,这就“无善无恶心之体”。当他听到田地的事情并产生懊悔之心时,说明他的意动了,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与生俱来能知善恶的良知告诉他错了的时候,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他一知道错,马上就静坐,克掉这个“意”,去掉恶,保持善。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写过一首诗《中秋》:“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佛祖释迦牟尼悟道时感叹道:“善哉!众生皆具如来福德智慧,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禅宗六祖慧能开悟时说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p><p class="ql-block"> 天理、良知、佛性人人具足,只要我们时时拂拭沾染我们良知镜子的尘埃,保持良知镜子的明亮干净,那我们就是圣人、贤人、君子,就不会变成愚人、小人、坏人。</p> <p class="ql-block">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p><p class="ql-block"> 人生因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佛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能在昭觉昭明我们的美德,觉醒我们的良知,实现我们自己人生的“龙场悟道”,从而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