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从公</span>元前1045年“燕都”开始,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共有7处,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皇家祭坛天坛、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陵寝明十三陵,还有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以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又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两次去过北京。这座帝王之都给我的印象就是两个字:霸气。</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北京是1982年10月,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上海风光旅行社组织的“北京九日游”,除掉路上三天行程外,实际游程只有六天。第一天游览皇家祭坛天坛,第二天游览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以及碧云寺、卧佛寺、香山公园,第三天游览卢沟桥、雍和宫、景山和北海,第四天游览皇家宫殿故宫和中山公园,第五天游览八达岭长城和皇家陵寝明十三陵,第六天游览天安门广场。当时我在工业锅炉厂做机修钳工近七年。妈妈已退休好多年了,我陪她去也是尽我的一片孝心。那时用的是120相机,拍的是黑白照片。旅行社费用两人合计310元,相当于我当时六个半月的工资。</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去是1993年11月,由厂党委选派我去北京参加中央党校举办的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教学研讨班。中央党校是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当时我作为一名市属国企的宣传科长,有幸参加这样的短训班,实属不易。从11月16日开班到11月24日结业,中央党校安排著名教授和国家机关高级干部为我们上了十三堂课,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期间还安排了一天自由活动和两个半天自习,使我能够利用16日半天时间重游故宫和雍和宫,并首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利用18日半天时间重游颐和园和碧云寺、卧佛寺、香山公园;23日自由活动一天,我重游了北海、天坛和天安门广场。25日结业后,我重游了八达岭长城和圆明园。当时改革开放已近15年,人们普遍使用彩色胶卷了。这是我1993年11月19日在中央党校教学楼前的留影。当时北京已下过大雪,地上是厚厚的积雪。</p> <p class="ql-block">北京天坛是皇家祭坛,在北京市南部。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的总体设计,从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强调了“天”。它那300多米长的高出地面的甬道,又叫海漫大道,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到天坛去拜天等于上天 ,而由人间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遥远、漫长。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1982年10月4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3年11月23日的留影。天坛的门票已从1982年的0.5元提升到1993年的3元。</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祈年殿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这是前后两次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天坛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开户,菱花格隔扇门窗,蓝琉璃槛墙,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到顶。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周围的围墙呈圆形,起到传音的作用,因此也叫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香山公园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郊,占地188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75米。早在元、明、清时,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这是1982年10月5日我和妈妈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北京孙中山纪念堂位于香山公园碧云寺第五进院落内,原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时,他的灵柩曾停放在碧云寺最高处的金刚宝座塔内,四年之后,中山先生的灵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时,曾在此殿设灵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后,这里辟为“孙中山纪念堂”,中山先生重殓换下的衣帽及楠木棺封存在停灵处的石券门内,辟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这是我1993年11月18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琉璃塔在香山公园宗镜大昭之庙西部山腰,为该庙组成部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高约30米,七级八角密檐式。塔顶安黄色琉璃宝瓶和八条檐脊。塔底由八面张开的伞盖承托,周饰汉白玉雕栏。最下层为石砌八角形塔基。层层檐端缀有铜铃。这是我1982年10月5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这是我1982年10月5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3年11月18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这是我和妈妈1982年10月5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3年11月18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方普觉寺又称卧佛寺,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北京市植物园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这里的建筑共有四层殿院,前有琉璃彩坊、水池、石桥,背依寿牛山。这是我1993年11月18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2年10月5日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1982年10月5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3年11月18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是颐和园内湖泊。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这是我1993年11月18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这是我1982年10月5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这是妈妈1982年10月5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3年11月18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与颐和园毗邻的是圆明园。圆明园是清朝鼎盛时期兴建的大型皇家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被世人誉为人类文明的一大奇迹。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这是我1993年11月25日在圆明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现已成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遗址。圆明园遗址具有丰富的爱国教育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圆明园门票已从1982年的0.5元提升到1993年的3元。</p> <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6日我们还游览了景山公园。景山公园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的御苑。景山公园1928年建园,全园总面积23公顷。其中,花卉草坪占地1100 平方米。这是我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公园中心的景山为堆土而成,曾是全城的制高点。站在景山顶上,可以看到中轴线上的故宫全景。这是我和妈妈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东邻景山公园,南濒中南海,北连什刹海,全园占地68.2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8.9万平方米,陆地面积29.3万平方米)。全园以北海为中心,辽、金、元在此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这是我1982年10月6日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3年11月23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九龙壁设计与装饰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北海九龙壁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该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18条。这是我1982年10月6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整个建筑为五脊四坡顶,正脊上两面各有九条龙,垂脊两侧各一条,正脊两吻身上前后各一条,吞脊兽下,东西各有一块盖筒瓦,上面各有龙一条,五条脊共有龙32条。简瓦、陇陲、斗拱下面的龙砖上都各有一条龙(四周筒瓦252块,陇陲251块、龙砖82块)。如此算来,九龙壁上共计有龙635条。这是我1993年11月23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北海琼华岛简称琼岛,因岛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山”。岛高32米,周长913米。</p> <p class="ql-block">白塔位于琼花岛的顶部,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应一位西域喇嘛(后赐号“恼木汗”)之请,在元代广寒殿的旧址上修建。因属于北海永安寺范围,故亦称永安寺白塔。建筑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建筑面积597.07平方米。白塔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静心斋东枕山,西倚寺,南面沧波,园内亭、榭、廊、轩、石桥、水池、叠石、假山以及楼台,殿阁建筑形式既不失北方园林宏伟壮丽的气魄,又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情趣。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是北海最精巧的一处园中之园。原为明代普通官房,清乾隆二十四年(1757年)在扩建“西天梵境”时修建。</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牌楼院位于雍和宫最南部,大门坐东朝西,东、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侧有一黄、绿琉璃砖瓦的影壁。雍和宫1982年的门票是0.5元,1993年翻了十倍,为5元。</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p> <p class="ql-block">万福阁是雍和宫最后一进大殿,为整座寺庙中最高大宏伟的一座殿堂,全为木结构。造型独特,按辽金时代的风格建成。东西两侧各有飞虹天桥,西通延绥阁,东通永康阁。殿内供高达18米白檀香木雕成的迈达拉佛,是雍和宫“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6日我们还游览了卢沟桥。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六月,全长266.5米,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已600余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1987年11月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1982年10月7日在景山公园最高处拍摄的故宫全景。</p> <p class="ql-block">故宫外朝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这是我1993年11月16日在故宫内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这是我1982年10月7日在太和殿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3年11月16日在太和殿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这是殿外阶梯旁的飞龙图案。</p> <p class="ql-block">内廷后三宫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组成。其中乾清宫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这是我1993年11月16日在乾清宫外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殿内明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乾清宫无论从建筑的规模、造型;大木的用材精良、结构设计的合理;彩画等级、纹饰特征、颜色使用、工艺做法等方面着意刻画,并采用了最高的等级。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价值等方面都是无可替代的。这是我1982年10月7日拍摄的乾清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养性殿作为太上皇帝寝宫,原为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后为珍宝馆,展出305件(套)文物。件件精华,实属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7日我们游览了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这是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长城又称万里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从月球用肉眼可以辨认的地球上两大工程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这是我1982年10月8日在长城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3年11月25日在长城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这是我两次来京登上长城的留影。第一次我26岁,第二次我37岁。</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这是妈妈1982年10月8日在长城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3年11月25日在长城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见证,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贵公重义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从月球用肉眼可以辨认的地球上两大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8日,我们游览了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p> <p class="ql-block">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康陵是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内沿北京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矗立着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这是1982年10月9日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广场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这是我1993年1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留影,当时地面已积起了厚厚的积雪。</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〇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同时还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我深切感受到北京的宽广宏达与帝王之气。这即使在千年古都西安和六朝古都南京,也都看不到的。难怪人们给北京的别称叫“帝都”。</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坐落在北京市的中心,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设计者是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天安门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这是我和妈妈1982年10月9日在天安门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3年11月16日,我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是1988年1月1日才对外开放的,所以1982年我和母亲没能登上这座城楼。城楼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在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金龙和玺彩绘;有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地面金砖铺成。</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殿,是毛泽东主席当年检阅人民群众的站立处。站在城楼上,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一览无遗。正前方是英雄纪念碑和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右边是人民大会堂;左边是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公顷,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始建于1958年10月底,1959年8月底全部竣工。</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的地方,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都在此召开。这是我1982年10月9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3年11月23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55年6月9日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位于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1976年11月24日举行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造的明柱,柱间装有佛山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其前身可追溯至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天安门西面的长安街延长线上,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主楼建筑高94.7米,南北两侧各4层,楼顶装有直径6米的巨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全馆有43个陈列厅(区)。正门上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p> <p class="ql-block">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后的前15年,我去了北京两次。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思想解放。对我们旅游爱好者来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相机的像素越来越高,胶卷也从黑白变彩色了。景点门票翻了好几倍,当然人们的收入也翻了几番。北京在世纪大变局中发挥了引领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