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老道]2022年5月‖盛世情怀涌诗魂

刘兴标南山老道

<p class="ql-block"> 盛世情怀涌诗魂</p><p class="ql-block"> ——战友肖根源《七律.退休有感欣吟》赏析</p><p class="ql-block"> 歌唱心声诗言志。</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诗词歌赋总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繁荣,国之祺运愈昌盛,民之细胞愈葳蕤。由此,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之诗词,赞美时代祥和之佳作,与岁月共缱绻,其歌赋葳蕤同生香。</p><p class="ql-block"> 近读战友肖根源(附斋先生)《七律.退休有感欣吟》,不竟为之眼前一亮,现代人能作出如此活泼奋发,昂扬向上的古体诗,且律诗功底十分扎实,这是不多见的,就韵律词格门外汉之鄙人,亦被其原玉所吸引。</p><p class="ql-block"> 诗曰——</p><p class="ql-block"> 干支一转六旬年,</p><p class="ql-block"> 告退惶惶俸数千。</p><p class="ql-block"> 慢忆平生无惜墨,</p><p class="ql-block"> 欣怀白首有诗怜。</p><p class="ql-block"> 每因酒胆邀三友,</p><p class="ql-block"> 再放歌喉试九弦。</p><p class="ql-block"> 自古银丝多玩乐,</p><p class="ql-block"> 采风归晚钓江烟。</p><p class="ql-block"> 初赏其诗,首先映入脑海的是近2000年前五柳先生《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景象,细想不是,当年的陶公是在:“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的境况下而隐居田园的,时年41岁的他,尽管酒诗悠然,外表光鲜,然陶公的心里是隐晦的,不苟同无以名状的社会,不屈居官场的奉迎,憋气在胸,无奈田园,只能官退俸止,生活难以为继,不愿“以心为形役”,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只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公。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卒年仅63岁。此等悠然自乐,实乃当时社会之悲哀。</p><p class="ql-block"> 而附斋先生的退休有感诗,是对兴平盛世之真情由衷而发,其首句便以时间为节点,而时间起句并非平铺直叙,采用天干地支表叙。天干地支是我国发明的纪年之法,亦是易学中的排阵之学,与五行八卦同属易经的重要内容,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与应用。可见附斋先生对我国易经传统文化是了然于胸的。</p><p class="ql-block"> “干支一转六旬年,告退惶惶俸数千。”其诗一开句即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船到码头车到站,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此联对句中使用“惶惶”叠加词,应有两层含义,一为叹人生苦短,转眼60岁而退休,心中不免“惶惶”不安,对工作对岗位尚心存念念难舍。二则没想到退休后的俸禄丰厚,奉献与索取的比较在诗人的心里激起波澜,心虽欢喜,却不免有“惶惶”愧对之感。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一种可贵情操。</p><p class="ql-block"> 颔联“ 慢忆平生无惜墨,欣怀白首有诗怜”,诗意紧接首联。诗人退休后,以一种怡然自得、轻松难抑的心境,将自己一路坎坷、饱经沧桑、风雨之人生等,慢慢回忆,细细品味,感觉自己一生不惜笔墨,笃学到老,退休了两鬓染霜,仍然有诗相伴,不寂寞空虚,不虚度晚年,欣欣然心有所安。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观由此可见!</p><p class="ql-block"> 颈联“每因酒胆邀三友,再放歌喉试九弦”,此联应是全诗的诗眼。诗人退休后的岁月,心喜物优,生活十分惬意,一卸在岗在位的职责重任,全心身地调整退休后生活,同时,心中装着亲朋好友,一旦酒兴聚起,立即邀上三五好友,或上茶座,或进饭局,互敬互饮,特别在尽兴之时,畅快之际,大家一展歌喉,拿出看家本领,以九弦之技,歌之舞之。一扫“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小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风雨,影无灯火照凄凉”之慨叹,把全诗的意境意象均推向了高潮,使60开外年龄的老翁,又迎回到了30岁的心境,开启了人生第二次旅程。</p><p class="ql-block"> “自古银丝多玩乐,采风归晚钓江烟”,玩乐应是退休老人退休后的主要内容之一,趁昔阳当照,晚晴尚早,身体尚健之时,邀上三朋四友,或户外踏青,或登高临风,或江烟垂钓,或诗场采风,各有所获,劳有所得,不惧银丝染鬓,何惧满头秋霜,玩乐似顽童,玩趣忘晚归,而重拾了童心,留住了童真。此尾联,联尽而诗意无穷,兴平盛世之社会,祥和畅达之愿景,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纵观其诗,立意清朗,意境意象顺畅自然。启承转合,粘贴精当,对仗对偶合规,韵律平仄工整。将本人之个体融入了社会大环境,以诗情之意象凸显出家国之繁荣,民庶之康乐,更张显了当今社会退休老人的心理之乐,不失为今人作古律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此外,附斋先生的轱辘体、八仙体、毛滂体及回文诗与词林正韵也写得极富艺术特色,诗触情处,词锁韵格,咬定意象深挖掘,意境通达自成一体,其作品似人品,从不漂浮游移,决不浅薄滥为,深受众多读者喜爱与点赞。其实,附斋先生为人十分低调,赋诗填词真功稳实不虚,言人之独意而不尽,比兴于诗苑而生幽,鄙人赏学附斋先生诗词作品,少说不下50首之多,诗韵广阔,词阙昂扬,集典趣于一身,融技艺于一体,深藏不露,悠然诗山词海,不露其姓,不显其名,穷尽岁月而不悔,是为诗人之风骨也。</p><p class="ql-block"> 附斋先生与笔者均为武冈同乡,他居邓家铺,我属大路坪,年庚相差无几,他为弟我为兄。1972年他以武冈二中(高中)高材生应征从军,我则因出身不由己,1972年在晏田乡中肄业后做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员,至1974年才离乡入仕。他赴桂我入粤。大约在1976年下半年,我在原广州军区战士报帮助工作时,曾编发过一篇《此风不可长》的言论稿,文章语言犀利,正气不可辱,歪风当扑杀,血性十足,功力了得,记得他当时署的是笔名,此文在我脑子印象十分深刻,经久难忘……</p><p class="ql-block"> 可意想不到的是,山水总是轮回转。那场震世中外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即把我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更巧的是,战争结束后,我与他入了广西的同一座城市,同一个军营,而且还在同一个科室共事,同舍共宿,同桌共餐,他干的是政工,我做的是新闻,闲聊中自然谈及《此风不可长》的言论稿,终于一睹作者芳容,只道神交已久,战友乡友相见则恨晚。其后在同一座城市,交往30余年,感情甚笃,赌书泼茶,谈诗论词,相向互学,深知他诗词功底十分了得……,是为沉思往事立残阳,补叙知根之交也。</p><p class="ql-block"> 诗人肖根源,不论是作律诗还是填词格,从来都中规中矩,从不马虎,其诗词作品角度老到,深度力度,谴词造句,落字精当,平仄合律,用韵闲熟,用典有据,文风学风严谨。不失为今人吟古诗的佼佼者。再次应验社会褒象说:“高手在民间,绝活出草莽。”“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与之附斋先生实至名归,无可厚非。</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3日作于南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