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五月二十一日回到扎兰

李锡山.鲁村

<p class="ql-block">燕子,五月二十一日回到扎兰</p> <p class="ql-block"> 大半个月前,我从呼伦贝尔日报丁主任那儿获“中国候鸟迁徙图”,因感慨作文,只待那燕子归来发出。昨,燕主人老刘告诉我,它们回来了。他搬着指头认定,是五月二十一日傍晚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老刘家住扎兰小城原第一中学涵洞街,经营字号为“沟帮子”的熟食店。几年前那对燕子在他家门口的探头上筑巢安家。老刘十分爱护它们,不烦它们闹,不嫌它们便溺,随时清扫地面。他说燕子是益鸟,是喜鸟。于是我也便常常来看这燕子,看它们飞进飞出,看它们抱窝生育,接下来听喂食时小燕沙哑地呼叫,再看雏鸟沿窝边站成一排……秋天了,燕窝空了。第二年春天,我会急着打探老刘燕儿几时归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年扎兰屯春凉,我隔三差五问老刘,燕还是迟迟未归,那份中国候鸟迁徙图就是这时得到的。示意图彰显:中国候鸟南去北归,大致分为西、中、东三路。呼伦贝尔候鸟们走的是东线,深秋南去要经过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有的还要飞过浩瀚无边、险浪排天的南海,抵达海南,甚至出国东南亚。实实在在是万里长征。春天一个折返,又是一个万里长征,“沟帮子”的燕子,就是这样年复一年,一往无前着。</p><p class="ql-block"> 燕子迟迟未归,不会有什么闪失吧,我自己嘀咕,没与老刘说。</p> <p class="ql-block">  燕子终于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又 凝神候鸟迁徙图,那燕子必须飞过渤海,笃定路过我的故乡胶东,经过我的村子、我的家门。细想我也是一只鸟。我每次从小城往返故乡都要历经周折,以至有了几分怵意。可这燕儿,没有舟车,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仪,全凭一双眼睛,一双翅膀,竟能从大南方,跨万水千山,洗暴风骤雨,谈何容易,却总能准确无误地回到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岭东,岭东的小城里、小城里那探头上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它们靠的是信念,靠的是毅力,靠的团结,更靠心仪。</p><p class="ql-block"> 傍晚,我站在探头下抬头凝望披着黑白间隔征衣、静立窝边的燕子,顿时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的侯鸟-绿头鸭)</p> <p class="ql-block">  我赞美燕子,赞美所有的候鸟,其实也赞美所有的留鸟。在冬季漫长、气温可零下三四十度的大北方,留鸟与土著人一起坚韧和坚守,不同样令人钦佩和感动!它们面对的不仅是寒冷的考验。我与妻去海南避冬的2018年,小城一冬无雪,这“黑灾”(牧民把草原冬天无雪,牛羊无雪饮食称为黑灾)要了许多留鸟的命。人一生离不开衣食住行,鸟不也如此。它们的衣食行,不必求人,顽强地自力更生即可满足。但他们的住,离不开人类的帮忙。它希望环境无害,它需要一叶安身之处,地段不须考虑,如人类经济实用房的条件便可—不,它们只要适合建房的地号,自建自住,祖传的建筑工艺是不会走样的,更不会偷工减料。少时在故乡,几乎家家都有燕窝,那燕窝筑在草房砖墙的椽头上,牢固得很。城乡一体化钢筋水泥建筑的今天,人安居了,燕能无忧?“沟帮子”老刘告诉我,他家燕子初次登门时,意在他家卷帘门一活动的小钩上安家——那是安不了家的,老刘提醒地驱赶,燕不解,急了,一起扑来啄他的头。老刘还是坚持原则,才有了探头上的燕窝。</p> <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侯鸟-绿翅长脚鹬)</p> <p class="ql-block">  借燕子与老刘交往久了,知道老刘原是大兴安岭潮源的林业工人,退休后在扎兰屯经营了这个门市。由此我想到我这个山东内蒙古人——</p><p class="ql-block"> 不必细说了,人就是一群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