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幸来此生,你一定要来宜昌一次,来看一看他。也看一看他的祠门遥相对应的三峡大坝,看一看他那碧波万顷的故里平湖。</p><p class="ql-block"> 端午时节来到这里,扑面而来的特有气息会让你真切的感受,只有这样的山水田园,这样的高山峡谷才能孕育出他的诗词,以及他那鲜明的性格特质。</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端午季,当糯米香四溢的时候,小城的人们已经做好了迎接亲人来归的准备。小巷里,马路上干净整洁,一切都清新如初。</p> <p class="ql-block"> 城市很安静,安静的如汨罗江上的微风,不敢打搅沉浸在诗词里的诗人。屈原祠的石像前,孩子们默默的向他鞠躬,一年又一年,今年也是如此。厢房的石阶前,母亲静静的给孩子讲着汨罗江流过的久远故事。诗词堂里,人们在仔细倾听老师的讲解,妈妈轻轻的呵止顽皮的幼儿。一切都如此温馨,如此安静。所见所闻,都是这样在小城人们的心里静静地流淌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向屈原致礼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给孩子讲汨罗江上故事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轻轻呵止孩子的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 他被后人一遍遍提起,是因为汨罗江畔的万世悲怆。他在汨罗江畔的所思、所想、所言、所为,致使后来的端午节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他的诗词不断出现的“求索,沧浪之水,天问……”终成了中华文化的奠基之语。</p><p class="ql-block"> 屈原的诗词充满着缤纷的想象,他是以诗词留名青史的人。随手翻阅《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你会体会到他诗词的美不是一般文学作品可以比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人提及屈原,这句诗总会脱口而出。屈原的诗词 ,有大欢喜,有大绝望,也有终极的浪漫。他这种对上天入地求索的极致化表达,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p><p class="ql-block"> 他对沧浪之水的描写,细致地刻画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天问》,看起来很杂乱 ,其实最终是在问,“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往何处去?”屈原的死,是坚决的、毫不妥协的。体现他始终不苟且、不同流合污,是以求道、履道、殉道一以贯之的,这条线很分明 。他的死犹如羽翼丰满的飞鸟,不屈的展翅在他孜孜以求的国土之上。</p><p class="ql-block"> 他向死而生,在他的家乡不朽地存在着。为了纪念他,家乡以他为题材创作的歌舞,多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浪漫主义元素。</p> <p class="ql-block"> 香草诗人是屈原诗歌里面的重点表达方式之一,也是他性格特质最重要的追求。他的诗词里的表现,以至于在他的家乡,香囊和艾香之类成为姑娘们贴身和喜爱之物。</p> <p class="ql-block"> 屈原《离骚》“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里的女孩子都喜爱佩戴香包,香袋、香囊、香缨、佩帏、荷包。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各种布料上绣制,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或浓烈、或清淡的中草药研制的香料细末。端午时节,每当她们走去,阵阵清香随风扫过大街小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时,家乡的人们会用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p><p class="ql-block"> 传说屈原身体被神鱼带回家乡后,人们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去打捞他的真身。用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棕子,在以后的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五、六月间,这里会有大量的歌舞演出,男人常伴以雄浑的号子声,女孩子常伴以清脆响亮的吟唱来表达对屈原的爱护、疼惜之情。</p> <p class="ql-block"> 走在城中的道路上,随处都是屈原的印迹。从九歌大道直达九歌城中、从屈原路绕行木鱼岛的龙舟港湾,在茶余饭后的人群中,在匆忙而过的人流里,在随性慢走的散步中。你总能感受到他的诗词里的意境,总会不经意的感到他始终和家乡的人们生活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