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林板桥街道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叠水老牛洞不是传说

云南啊歌

<p class="ql-block">  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小编和好友长弓去板桥小叠水村闲走走,以恢复一下多日劳累的疲倦。闲聊之中,不知不觉来到一个蜂窝石构成的石崖下。</p> <p class="ql-block">石崖上有许多石洞,其中一个洞比较大点。仔细一看。好像住过人,又关过牲口。于是我们好奇地掏出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和手机。拍了一些图片和视频后,揣着一个大大的问号,踏上了回村的路。</p> <p class="ql-block">  &nbsp; 回到村里几经打听后,方才知道这里叫做“老牛洞”。是小叠水村的前身,也是该村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nbsp; &nbsp; &nbsp; 我们找到了小叠水村范家第五代传人。83岁的退休老校长、《范氏家谱》撰写者范家荣(老大)和67岁的范家瑜(老六)亲哥俩。</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当我们问起“老牛洞”的情况时,老哥俩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了“老牛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大约两百年前,我们范家的高祖范文英,高祖母某氏,因得罪了罗平洲官府闯下了大祸。于是用竹篓把四个儿子开元、开文、开府、开周一担担起,连夜往路南方向奔逃。一路上全家六口人,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泉水。经过几天几夜的奔逃,这天傍晚,一家六口来到一个大石崖下面。吃了些干粮,打算在这里住一宿。由于数天奔逃的劳累,一觉睡到次日大天亮。</p> <p class="ql-block">觉得这石洞里比较温馨,旁边还有清泉水。最主要是这里偏僻险峻,估计官府不会找到这里来。于是就在这里落脚安家,开荒种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生活着。 子孙们渐渐多起来,于是他们分开居住了。</p> <p class="ql-block">年长的住大洞,小辈们分到楼上 的小洞居住。还有的被分到小河对面(现在的电站旁边)山洞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  &nbsp; &nbsp; &nbsp; 范家在这里熬过了将近两百年。不知不觉中,房(石崖)顶上的几棵小树长成了苍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了1960年,家里买回来几头老牛。没有牛圈,就在大洞里面搭起了二楼。</p> <p class="ql-block">  &nbsp; &nbsp; &nbsp; 人睡在上面牛睡在下面。这样,虽然感到臭气熏天,但是也只能这样了。再说,这样老牛会很安全,盗贼不敢来下手。慢慢的这里就被人们称之为“老牛洞”。</p> <p class="ql-block">  &nbsp; &nbsp; &nbsp; 时间来到了1970年,范家第五代传人,31岁的老大范家荣已经成为人师,六弟范家瑜15岁,在板桥中学上了初中。</p> <p class="ql-block">这时,老人们觉得住房过于拥挤。当然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于是大家走出山洞,各自选一块地盘,筑墙、砍树、割茅草盖起了新房。</p> <p class="ql-block">石洞就只用来关牛和堆杂物。至今还有一些杂物堆放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  &nbsp; &nbsp; &nbsp; 在国泰民安的今天,老牛洞的传人——兴旺发达的范家,已是第五到第八代四世同堂超大家庭。TM同全体板桥人民一样,同全县、全国人民一样,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nbsp; &nbsp; &nbsp; 采访结束了,我和好友长弓就要离开范家,离开小叠水村。接受我们采访的两位老人及家人,依依不舍地送我们上车。</p> <p class="ql-block">他们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说:“谢谢你们的采访,让我们说出了范家几代人想说而没有机会说的话。想想过去的艰辛,看看今天的幸福,我们要感谢共产党的领导,感谢人民政府的关怀,我们要开心快乐地生活,要快乐健康地过好我们的晚年。”</p> 叠水老牛洞不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