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稿:黄治贵</p><p class="ql-block">摄影:曾晓飞</p><p class="ql-block">编辑:林思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2年5月24日上午第四节课,林思亮老师在高二(2)班开了一堂非常有特色的公开课,授课的内容是选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必修上册《我与地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堂公开课上,林老师通过挖掘这两篇跨段文章的相同点,即都有对大自然风物的精彩描写。一篇是冯至从大自然的风物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坚强,另一篇是史铁生从自然景物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引发了他对生的希望。林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既有新课讲授的内容,又有学考复习的内容,联读内容结合紧密,衔接自然,知识点突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使这两篇跨段的文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林老师具体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朗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片段,分条阐述作者通过哪些自然风物的描写,感受到了生命的哪些余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你从这些余韵中,产生了哪些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读《我与地坛》片段,说说史铁生从荒废的地坛里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引发了史铁生什么人生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你从史铁生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使这几个问题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林老师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手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并从文段的描写中挑出与作者感悟相关的词语,填写在表格上;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把时间交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林老师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发言中进行实时点拨,启发学生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的发言中,既有自己对文本内容观点的阐述,又有自己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还有林老师不失时机的鼓励与点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安排学生主动练笔。讨论结束后,林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完成200字的习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堂公开课,林老师以亲切和蔼的教学仪态,新颖独创的教学思路,灵活多变的指导方式,极大地激发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纷纷投入到了人与自然生命的感悟之中,和对人生与生命哲理的思考之中。整堂课组织严密,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开课结束后,语文组全体老师,对林老师的这堂课进行了积极的评价,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