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雨惊春清谷天,</p><p class="ql-block"> 夏满芒夏暑相连,</p><p class="ql-block"> 秋处露秋寒霜降,</p><p class="ql-block"> 冬雪雪冬小大寒,</p><p class="ql-block"> 品读农耕节气,</p><p class="ql-block"> 聆听春来秋去,</p><p class="ql-block"> 感悟四时之景,</p><p class="ql-block"> 传承经典文化。</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本期的主讲老师:芮娇老师。</p> <p class="ql-block"> 第一讲 知诗人</p> <p class="ql-block"> 《游子吟》作者是孟郊,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著名诗人。</p><p class="ql-block"> 先世居洛阳 (今河南洛阳),少时隐居嵩山。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于是游乐在山林间。后因河南尹郑余庆的推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于是带着妻前去,到了阌乡县(今河南灵宝),忽然感染疾病死了,葬洛阳东。</p><p class="ql-block">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的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与“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两相对照,《织妇辞》描写了织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p><p class="ql-block"> 他写这种诗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应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p> <p class="ql-block"> 第二讲 明诗意</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四年级四班的袁静茹同学,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品读古诗。昨天我们了解了诗人孟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首《游子吟》。学习古诗我们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p class="ql-block">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第三讲 悟诗情</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四年级四班的李钰熙同学,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品读古诗。昨天我们走进诗人这首《游子吟》,理解了诗意。诗中还有一些地方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吧。</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这是首诗一直脍炙人口,尤为背井离乡的游子所喜爱。这首诗以对句起首,紧扣诗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既对仗工整,又明白如话,自然流畅。这两句诗,交待了诗的主人公一一慈母和游子,并从人引出物一一线与衣,为诗句的进一步展开,起了总领与过渡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诗的三、四句,勾画了一个普通而又动人的场景,塑造出一位慈母的典型形象。诗人从人物的动作入手,写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她是那样认真地一针一线密密地缝,仿佛要将自己全部的爱都溶进那细密的针脚里。她生怕衣服缝得不结实,影响孩子及时归来。这里没有艺术夸张,只有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缝衣服的场面和人物心境的揭示,通过细节刻画,将母亲对孩子的爱,真实、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多么深沉、多么真挚的母爱啊!这两句诗虽然笔墨不多,又写的是最为人熟知的事情,却引人思索,很有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诗的最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诗人采用了另一种手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一反三、四句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寸草”比喻子女,用“三春晖”比喻母爱,以寸草不能报答春天阳光的照耀比喻子女尽管对母亲有孝顺之心,却也难以报答得了母亲深厚的爱和母亲所给予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无私的奉献。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外,诗人还使用了反问的句式,以“谁言”开头,加重了最后两句诗的份量,也加深了诗句的含义。可以说,句诗的份量,也加深了诗句的含义。可以说,最后两句诗,是前四句诗的升华,从子女无法报答母亲深厚的母爱的角度,进一步赞美了母亲,同时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诚挚的爱和无限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 第四讲 品诗韵</p> <p class="ql-block">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p><p class="ql-block">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p><p class="ql-block">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颂母爱,寄寓游子炽热的赤子之情的诗篇,结构安排得巧妙合理,以一、二句总领全诗,三、四句刻画慈母,五、六句转写游子,条理清晰,流畅自然,毫无滞涩之感。语言也很有特色,注意吸收了民歌的优点,通俗易懂,朴素自然,表现出来的,却是淳馥、炽热的情感。由于这首诗出自真情,“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又道出了人们普遍感受过的伟大的母爱,吟诵此诗,便能唤起读者的同感,引起共鸣,故此诗千百年来一直传诵,是诗歌史上难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古诗《游子吟》手势舞,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p> <p class="ql-block"> 学以用</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1.背诵:</p><p class="ql-block">(1)慈母手中线,( )</p><p class="ql-block">(2)谁言寸草心,( )</p><p class="ql-block">2.诗中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的诗句是( )</p><p class="ql-block">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 <p class="ql-block"> 在这首古诗《游子吟》中,我们一起渡过了四天的美好时光,愿我们和诗人孟郊一样,懂得母亲的辛苦、母爱的伟大。这一期的古诗分享就到这里吧。</p> <p class="ql-block">本期参与录制的同学</p><p class="ql-block">四四中队</p><p class="ql-block">李芷涵 袁静茹</p><p class="ql-block">李钰熙 贾诗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