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往日回忆(之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怀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旅居四川自贡多年,四川的主要景区大都去过,而唯有都江堰始终没有去。在我的印象中,都江堰,不就是一个水利工程遗址么,有什么好看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2012年9月,我曾到青城山旅游,而都江堰紧邻青城山,如果想去都江堰,在时间上是可以安排的,结果,从青城山出来就打道回府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偶然间,我读余秋雨先生的《秋雨散文》。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叫《都江堰》,对于都江堰的历史评价,余秋雨先生有惊人之语。</p><p class="ql-block"> 他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及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对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感到汗颜。</p><p class="ql-block"> 一定要去都江堰。一种强烈的愿望在我心中陡然生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2月15日,我和贝奇借在成都探亲访友的机会决定到都江堰一游。</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中段,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p><p class="ql-block"> 从成都到都江堰坐火车比较方便。我们乘地铁到犀浦后,再转乘从犀浦开往离堆公园的动车组,一个上午就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列车到达都江堰市离堆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着一条通往景区的小路往前走,不远处隐隐地传来了大水的轰鸣声,空气中充满了湿漉漉的气息。转了一个弯,一条大江豁然地咆哮着出现在了眼前。原来这是从都江堰景区分流过来的岷江水,还没有进入景区,就已经提前感受到了岷江的气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节虽然已经过去多日,但古城都江堰仍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古城城楼上,一面是宁静的古城,一面则是繁华的现代都市,还可欣赏到廊桥与哗哗流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条石板路面的老街,位于 都江堰 老城中心,毗邻玉垒山景区,宝瓶口以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有着几百年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老 四川 城镇生活,较完整地保存了清末明初的历史风貌,也较完整的体现了旧 成都 风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过古老的宣化门,步入古城主街,看清波缓流,松茂古道,还可边赏玩边尝小吃,随性而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在古老的西街,可以看到用雕塑和绘画记录了西街茶马古道的历史。都江堰曾有个古老的名字,即灌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景区售票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得园中,感受到了一种幽静、庄严而神圣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此言,已成都江堰、青城山景区的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堰功道为了纪念治水先贤, 都江堰 建了一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堰功道的左右 ,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走过,瞻仰先人的风采,仿佛越过时空的界限,听到历史的足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堰功道尽头,有一座伏龙观寺庙, 都江堰 工程引水点宝瓶口即在伏龙观下方。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龙观,始以道士掌管香火。</p><p class="ql-block"> 在"5.12"大地震中伏龙观受到重创,大地震震波穿越龙门山断裂带,一时间,古老的伏龙观瓦砾飞溅,梁柱移位,身型歪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岷江上游水量充裕,而且山高谷深,到了中游都江堰附近,突然没了屏障,一马平川的大地,正可任凭大水肆虐。洪水期往往水势浩大,冲垮堤岸,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而到了枯水期,从上游携带下来的大量泥沙又淤积起来,抬高河床,加剧下游溃坝的危险。一遇干旱,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p><p class="ql-block"> 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因而历代治水,往往无功而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这一切,却在一个人到来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守。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岷江洪水,李冰没有退缩。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最终定下了治理岷江方案。</p><p class="ql-block"> 令人奇怪的是,他没有继续堆高两岸的堤坝,而是先后修筑了一系列的引水工程。</p><p class="ql-block"> 首先,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p><p class="ql-block">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p><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p><p class="ql-block">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劈玉垒山,筑宝瓶口,分内外江,通灌溉渠,在李冰的带领下,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有效地起到了洪季分洪,旱季引水的功用,从此,蜀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后来天府之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左侧为宝瓶口,位于伏龙观下。</p><p class="ql-block"> 右侧为离堆,开凿玉垒山时堆砌在宝瓶口右侧的石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都江堰的堤坝上,放眼望去,从崇山峻岭中呼啸而出的岷江水,挟雷携电而来,那吞噬一切的气势,令人胆寒。然而,刹那间,气势汹汹的洪流,早被利剑般的“鱼嘴”劈杀成两半:一半挤进闸门,沿分水提向外江流去,(经乐山、宜宾汇入长江),另一半则乖乖地向“宝瓶口”流来,变为内江,通过下游密如蛛网的灌渠节制,变成了涓涓细流,滋润大地和良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用鹅卵石堆砌的像鱼的嘴一样的大坝,位于都江堰深处,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p><p class="ql-block"> 站在鱼嘴旁,看那远山,烟封雾锁,云雾在半山缭绕,山前的村镇隐现在绿丛中,阴沉的天空云层厚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2000年前没有钢筋水泥,李冰就充分利用 四川 毛竹众多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用毛竹编织成大小一致的竹笼,用开山打下来的石头填实之后,一船一船地运到江的中间,把它们用绳索慢慢地送到水流湍急的江底,经历2000多年无数次地震和洪水,依然没有被冲散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垒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余米,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在岷江左岸,可通过安澜桥抵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位于岷江河岸,是南北朝时期为纪念都江堰开凿者李冰及其子而建的庙宇。李冰父子缔造的都江堰,造福川西平原上千年,民众感念其恩,自发进香拜祭,因此二王庙从古至今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乘势力导,因时制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堆公园就在都江堰景区的入口处。 据说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建成,在成都也颇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从伏龙寺出来,一条绵延的石板小路把我引入离堆公园。 </p><p class="ql-block"> 漫步园林,青苔点径,浅草如茸,花树的清香混合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石径两侧,林木夹道,有的巍然挺立,亭亭如盖;有的盘根错节,型若龙爪;有的悬空倒挂,刚毅坚强;山风起处,秀竹婆娑,鸟儿啁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桥位于都江堰景区门口,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南桥原名为“普济桥”,桥身层楼叠瓦、飞檐叠翘,气势恢弘。桥上还有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桥下面就是从岷江分流过来的内江 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貌似强大的秦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分崩离析了,但都江堰依然还在,终年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伟大功用。</p><p class="ql-block"> 假如说要评选对于中国影响最大的工程的话,唯有都江堰,才担得起这个神圣的称谓,因为几乎从建成的那一刻起,它就默默肩负起了守卫成都平原的责任,使这片曾经灾害频发的土地成为了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进而供养起了这个伟大却又苦难深重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揣测李冰拥有怎样的智慧,但或许,在他看来,治理水患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先民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对于大水,我们只能疏导,而不能围堵,同样的,治国的思想又何尝与治水不一样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是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李冰都始终被尊为“川主”,而他也唯有在四川,取代了传说中的河神,成为供奉和敬仰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给人间留下的,不是严酷的条令,也并非冰冷的枷锁,而是一座泽及后代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他伟大的治水思想,真正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不足半天,我的足迹印遍了都江堰大半个景区,没有走完,也没有看够,只觉得不忍轻易离去。</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册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有着难以透彻的深奥,叫人浏览了一遍,忍不住要从头再读。</p><p class="ql-block"> 我久久地伫立在南桥之上,凝眸注视着桥下日夜奔腾的岷江水,回想李冰的治水方略,脑海中萌生出一种永恒的精神:大道至简,轰鸣的岷江水就是至圣至善的遗言。</p><p class="ql-block"> 对于明天,我们依旧心存希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