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字体发展中的流派与风格之楷书

蜜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亦可称“真”,“正”书) 人们用它取代隶书而作为汉字书写的楷模,缘于它“字体端正,用笔合平法度”。“楷书”之名因端严方正而得。 </p><p class="ql-block">楷书始于汉末,真正的发展和高峰时期是魏,晋、六朝和唐代。所以,楷书主要包括魏晋、六朝碑版(即魏碑)和唐代碑刻两大体系。在这之前,从殷商甲骨,周秦大小篆直至汉隶,汉文字的目的仅集中在“使用”上,是文字与书法不可能分得太清楚的时期。中国文字的最后形体和书法艺术的真正体现则是楷书(行书、草书则是楷书的快写和简写, 且是纯艺术字体,故不算是文字的最后形体)。楷书(包括魏碑和唐碑)的特征是:完全笔画化,彻底完成了汉字由象形向表意的过渡;完全方块化,世称汉字为“方块字”即由此而来。 </p><p class="ql-block">1.小楷:现存最早并规范化了的楷书是魏国钟繇写的《贺捷表》、《宣示表》等传世均为小楷。其字形较扁,结构严瑾,但笔法仍有一点儿隶意。晋朝王羲之,他早年从卫夫人学钟繇的书法,但他所学钟书,首先是学了钟繇的创造精神,并敢于创新,改革了钟繇的笔法,博采秦汉以来名作之长,自成一家。著名的《黄庭经》、《乐毅论》即为他的小楷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洛神赋》为小楷,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名作。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 王献之的楷书均以小楷著称。及至唐代,善书小楷者还有钟绍京,其代表作为《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用其作范本。我们这里所说的小楷,是 与“大”相对而言的。约1厘米见方的楷书称之为“小楷”。 历代许多大书家都善小楷。写小楷易于局促,要写得开, 有大字体段。魏晋人的写经小楷有很多出奇的地方。明代王宠的小楷明清之际的“台阁体”、“馆阁体”小楷都写得精到,也颇具特色。 </p><p class="ql-block">魏、晋除钟繇、二王楷书均以小楷著称外,不同流派的楷书作品也竞相美。有的追摹钟、王,有的取法秦汉。六朝碑刻的出现,使楷书更加蓬勃发展。 </p><p class="ql-block">2.隶楷过渡的风格:在众多的魏晋六朝碑刻书法作品中, 较早期的作品往往在用笔结体上隶楷交错,这是楷书发展的必然规律。如《九真太守谷朗碑》属三国吴凤凰元 年(272年)所立。此碑运笔已不像汉隶那样强调规矩,蚕头燕尾都大量省掉,而许多只有楷书才应有的笔画形态都已经出现,故而得古拙质朴,深沉厚重,此碑历来被认为是由隶入楷的先驱,故将其划入楷书范畴。 </p><p class="ql-block">晋碑中刻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的《爨宝子碑》,字体虽为楷书,但隶书遗意很浓。其书法方峻古拙,用笔凝重坚实,字形大小参差,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作品。两晋严禁立碑,刻石极少,此碑却出在云南边地,故其价值甚高 。《爨龙颜碑》刻于刘宋大明二年(458年)其书法雄健挺拔,结体险侧,气势开张,与宝子碑合称“二爨”。字体方正,在楷隶之间,当为隶楷极则。宝子碑隶的成分多些,龙颜碑楷的成分多些,两碑在中国书法史和文字学上的地位很高,影响极大。以上三碑是书法字体演变过程中,由隶向楷过渡的流派与风格。这种风格与六朝碑版、造像记的风格非常相同,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p><p class="ql-block">3.魏碑:六朝碑刻体系是楷书的发展时期,我们以传世的著名碑刻来论述魏碑。当时佛教盛行,很多反映佛事活动的碑刻墓志造像题词大都不署书者之名,很难以作者论其书法,但在这个时期的书法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p><p class="ql-block">(1)方笔类:书写用笔纯用方笔,棱角斩截,结体扁方紧密,为魏碑典范书体。如《始平公造像记》方笔魏体楷书,书法风骨第一,端庄而飘逸。《杨大眼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张猛龙碑》都属此类方笔正宗魏体。 </p><p class="ql-block">(2)圆笔类:书写用笔以圆笔为主,是魏碑的又一风格。如《郑文公碑》属摩崖魏体楷书,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碑字有篆书之气势, 隶书之雅韵,行草书之情理,用笔圆润舒展,结体稳健而宽博,有大家气派,至今称为圆笔魏碑之祖。《石门铭》也属圆笔类魏碑,其书“柔和多味,飘逸有致,风韵圆 润,朴高古”。 </p><p class="ql-block">(3)方笔圆笔兼用类:这类作品现存很多,如《张黑女 墓志》其用笔方圆兼施,恰到好处,属北魏碑上乘之作。《张黑女墓志》书法精美,峻利疏朗如日月当空,秀丽娟雅似少女簪花,用笔有隶书笔意,更秀美中之质朴。 《崔敬邕墓志》用笔圆润清爽,平淡之中见秀丽, 端正之中有活泼之雅气。 </p><p class="ql-block">(4)用笔结体杂糅诸法,结体多变类:如《吊比干文》其用笔清劲峻峭,以瘦硬挺拔著称,似楷似隶,有意识掺隶入楷,字体颇怪。《泰山金刚经》大字摩崖石刻,在山东泰安县泰山经石峪,字大逾尺,气魄宏大,笔力劲健,字体在篆、隶、楷之间,称为大字鼻祖。 </p><p class="ql-block">今就书法发展史的观点看楷书书迹的变化可以看出: 汉末实为其始创期,魏、晋、六朝乃极其盛,隋、唐始集大成 。</p><p class="ql-block">4.隋、唐楷书: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再次进入国家大统一的时代——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开始认真地在书写的方法和技术上进行大总结、大完善。这种方法技术上的总结和完善,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当时最通用的楷书——使之成为最富于规律性、最严谨的书体。因此,“唐人尚法”的说法正是指唐人在楷书技法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p><p class="ql-block">(1)隋朝楷书:书法艺术在唐朝之前和唐朝以后无论是从风格,还是精神各方面都确实是在转化。这个转化就是 “韵”(“晋人尚韵”)向“法”的转化,而在这个转化之前, 隋朝的书法正是重要的承前启后部分。 </p><p class="ql-block">《龙藏寺碑》隋开皇六年(586年)刻。人们历来对此碑推崇备至,认为是研究南北朝至唐朝书学演变渊源的重要资料。此碑书法一派静气,法度井然,而又风韵内 含,婀娜多姿,是体现隋碑“”融南北书风”最好的证物,被称为“隋碑第一”。此外,隋碑中《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小楷)都是隋碑之中的精品,我国书法之瑰宝。 </p><p class="ql-block">(2)唐代楷书:唐碑体系是楷书高峰时期,它比六朝碑刻体系更富于规律性,也更加严谨,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在大唐盛世的威严——“唐人尚法”主要是指楷书的风格。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大的朝代。在它经历的近300年时期内,史学家们常常把唐朝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这就是 “初唐”、“盛唐”、“晚唐”。随着唐朝的盛衰,经济、文化艺术(包括书法)都有着极大的变化。我们按这三个阶段来论述唐代楷书的流派与风格。 </p><p class="ql-block">初唐楷书:唐朝初年的书坛,主要书势还是王羲之书风。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皇帝李世民酷爱右军书法,以至上行下效的结果。同时也说明王羲之书法经过几百年的考验确实为社会所承认。楷书艺术在初唐虽然法不离右军,但由于王羲之传世楷书只有小楷遗迹(至今尚未见大楷传世) 而唐代离六朝不远,紧接隋朝,大楷当然是以六朝碑版为楷 模了。初唐楷书大家,是接受了右军的小楷神髓,借用了六朝碑版的楷书风貌,发挥隋碑而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唐人为了完善楷书之法,规矩初定,惟以此约束书写的方法和技 法。初唐大家正是如此苦心经营,既不失王氏之真钵,又融化隋人的优点,开后世大楷书的法门。 </p><p class="ql-block">初唐大书法家很多,历来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薛稷四人最为著名,号称“初唐四家”,下面分别论述: </p><p class="ql-block">欧阳询(557-641年),他的书法以楷书为最好。究其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带隶书笔意。《九成宫碑》,唐贞观六年(632年)刻。此碑历来被推为欧书之首,为习书入门最好的楷书范本。其楷法结体严谨,字形瘦长,间架结构很有规矩,笔画的位置轻重不能有丝毫移动。欧阳询开创的欧体楷书,对唐以后的书法艺术影响甚大。 </p><p class="ql-block">虞世南(558-638年),他由隋入唐,跟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学习过笔法,是得了王书真传的,平时常与唐太宗讨论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的方法。他的楷书《夫子庙堂碑》,历来被认为是天下碑帖之“妙”,用笔结字无不臻于炉火纯青。 </p><p class="ql-block">褚遂良(596-658年),其楷书结字宽博,正气满贯,与他的风骨秉性有关。《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晚年杰作,字体瘦劲而时兼行草,间有隶意,且有丰神,最能体现褚书面目。 </p><p class="ql-block">薛稷(649-713年),其书法艺术传世作品不多,但对后世影响却很大。《信行禅师碑》神龙二年(706年)刻,此碑充分体现了薛书的风流遒丽,风韵虽不如虞书, 方正不如褚书,但其清丽奇绝,当于褚、虞诸书别有天地, 尤其于唐朝楷书发展功劳尤著。 </p><p class="ql-block">盛唐楷书:我国的书法艺术,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江河,从甲骨、大小篆、隶书、魏晋六朝楷、行、草书,隋和初唐楷书,几经辗转,不停地奔流向前。这滔滔巨流到了唐朝中叶,以一种强劲的势态,忽然折头,改变了方向,汇合支流,如长江之出江阴,以其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雄姿奔腾东去。何以书法长河会折头,改变方向?其原因是盛唐之际出现了楷书革新的定鼎之体—颜体楷书。 </p><p class="ql-block">在颜体楷书尚未出现以前,褚遂良、薛稷等人的作品中已有变法的趋势,但在他们手中没有正式形成局面,而是在颜真卿手中才正式完成这种变法,且从此一直影响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故称颜体楷书是变法定鼎之作。 </p><p class="ql-block">颜真卿的楷书以平正端方为结字的第一要义;其次是笔画粗细力度的变化,使得书体生动活泼;最后又引入篆隶笔法,追求古拙苍劲的内涵。《大唐中兴颂摩崖》是 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品之一,摩崖高近5米,宽亦5米,这样的皇皇巨制,依山而凿,无疑是唐王朝千古传诵的大型纪念 碑。颜真卿是书法作品传世最多的书家,特别是楷书作品。 颜体楷书结体方正但不刻板,笔画悬殊而不俗弱,形成了势开张,气魄浩大,阳刚壮美的盛唐风格。颜书远取篆隶古法,近合于世情而名满书坛,颜体书风对后世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晚唐楷书:在晚唐书法家中,成就最大、对后世影响较深的应属柳公权(778-865年)。《神策军碑》是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品。柳书在结体上吸取了“”颜体”的 纵势,他把笔画写得均匀瘦硬,棱角外拓,结体中心收紧, 形成了以劲健为主,较为清瘦的风格。 </p><p class="ql-block">5.宋、元、明、清的楷书流派:唐代楷书虽然已发展到了极致,但书法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还是不断地向前发展。宋代楷书当推宋徽宗赵佶首创的“瘦金书”(帝王书法章将 详述)。 </p><p class="ql-block">元代赵孟頫:中国书法艺术史的楷书大家中,习惯称为 “颜、柳、欧、赵”四大家。王羲之的楷书作品,仅有小楷传世,且还多是后人摹拓。赵孟頫(1254-132年)所创的 “赵体”楷书,是自元朝迄今700年来最切实用的书体,是我国楷书艺术中的最后一个大家的流派风格。《三门记》是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之一。此帖结体精美,笔法娴熟,用笔起落藏头护尾,停顿处轻而巧,提按转折处笔锋翻飞顾盼,圆弧笔画姣丽多变,常流露出一些行书的写法。其楷书通篇章法流动活泼,“作楷如行”,实用性极强。 </p><p class="ql-block">明代的楷书中传世以小楷为多。如沈度(1357-1434年) 《张桓墓碣铭》小楷写得平稳秀媚。明代的官方文字多由沈度执笔书写。祝允明(1460-1526年)的小楷《出师 表》,文徵明(1470-1559年)小楷《九歌》写得极精妙。王宠也是小楷名家。 </p><p class="ql-block">清代楷书以钱南园(1740-1795年)最有名,他继承和发展了颜真卿书法,被认为是颜体书法的又一杰出代表。清朝中期以后的书法家,很多人都受到他的影响。他的楷书平 正姣丽,结体稳实多变,苍劲中含秀润。清末民初继钱南园 “颜钱”风格流派的还有谭延闿(1880-1930年)、赵藩 (1851-1927年)、陈荣昌(1860-1935年)。他们都是宗法颜真卿、钱南园而又有自己的风格。当然,在我国楷书发展史上,还有一种历来被书坛所贬的“”台阁体”和“”馆阁体”,实际上也是非常规范的楷书,要写好也实属不易(留另章论述)。严格地说,周、秦时代的“楷书”是篆书、汉代的 “楷书”是隶书。自汉末至魏、晋、六朝到唐代才真正形成了至今都还在大量使用的书体——楷书。仅楷书一体就流派纷呈,风格各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