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 </p><p class="ql-block">秦统一六国文字后,以小篆为通行用字。但随着国家事日益繁忙,公文书写日渐增多,使用小篆书写笔画太繁复,写起来很费事。当时有个狱吏叫程邈的,因罪被囚在监狱里,他在监狱中经过十年的研究,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了简化,又把圆转改为方折,改革成“隶书三千字”上奏朝廷,始皇帝看后认为这种新型书体很好,于是便释放了程邈,并起用为御史。这种字体,很快便在公文书写上应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于是人们就把程邈发明的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p><p class="ql-block">隶书从秦代起,经过两汉到三国,在楷书未创制通行以前都在使用它,但其形体却逐渐有所改变和美化。隶书真正 的成熟阶段,则在西汉末叶到东汉的二百余年间。尤其在东汉中期后,隶书如日中天,流派纷呈,各尽其妙,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p><p class="ql-block">西汉的隶书,还有些秦隶的遗意;到了东汉,特别是后期,便趋于工整精巧,结体扁平,笔画间出现了波磔,形成了汉隶的楷模。晋唐以后直至近代,虽楷书盛行,而隶书仍不废止,正是由于西汉的隶书结体用笔富有变化,风格多样和艺术性强的缘故。 </p><p class="ql-block">汉代隶书遗迹可分为简牍和碑刻两大系统。简牍,为日常手写的书体,故表现为随意挥写,不拘一格,可以认为是隶书中的“行书”,如:《居延建昭二年简》。碑 刻,这在汉隶中是最多的,传世的汉碑精品约百余种。碑刻书法内容意在流芳百世,故书法上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可以认为是隶书中的“正楷”。按其流派与风格大致可分为: </p><p class="ql-block">1.豪放雄强派:气势酣畅,如《张迁碑》,笔画粗壮,结体雄浑,似英雄豪杰,不饰边幅,而文采风流,咄咄逼人。又如《衡方碑》,笔酣墨饱,方正古朴,用笔万毫齐力,入木三分,结体如泰山矗立,巍然独尊。 </p><p class="ql-block">2.工整秀丽派:藏豪放之气于温纯之中,如《史晨碑》 ,温纯典雅,恰似精美玉器,不加修饰,自然可爱又如《曹全碑》,亦是如此,宛转流媚,用笔简洁挺拔。 </p><p class="ql-block">3.奇纵变化派:充满自然气息,如《石门颂》《西狭颂》等,其碑用笔有如锥画沙之挺劲含蓄, 结字有疏密、斜正变化之趣;有纵行而横列不拘,字体古雅。 </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汉隶各碑都相当重视笔力,这是千古书艺的精华。汉以前的书家往往不在书法作品上具名,要在汉碑中 找出书写隶书的书法名家,是非常难的,除蔡邕(《嘉平石 经》)外,几乎书写者都不具名。 </p><p class="ql-block">隶书由汉及唐,逐渐被楷书所替代。但作为书体的一种,隶书还是存在的,不过在当时已很少见了。宋、元、明 期间,行草书盛行,间有隶书,也常带楷书笔意。到了清代,特别是晚清,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又重新促成了隶书艺术的异峰突起。东汉末期的石刻隶书,乃是当时的实用文字,大都已具有有意美化笔法结构的倾向。清代晚期,大 量出土的甲骨、钟鼎、碑版古器物,使考据研究之风大盛, 这又必然反映到书法艺术上。而清代的纂隶书艺术却不同 (清人篆书前已述),原因是清代久已用楷书作实用文字,所以一旦书写隶书则常常只从艺术变化的角度出发,借以表达书法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因此,清隶较之汉隶较少束缚而有更大的自由性,恣肆汪洋。所谓“清人尚变”主要是指清代书家在篆、隶书字体上的发展变化。 </p><p class="ql-block">清代的隶书书法家很多,这里仅选择重要书家,作一介绍: </p><p class="ql-block">1.伊秉绶,以篆书圆笔写隶书,结体取法颜真卿楷书, 敦厚笃实。 </p><p class="ql-block">2.邓石如,是清代隶书大家。他的隶书参有篆书笔法, 且篆隶互为制约,其隶书结体严整,遒丽质淳,浑融无迹, 落笔不涉俗媚,形成点画用笔美,间架结构美,整 幅作品意境美的特点。 </p><p class="ql-block">隶书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如果说,小篆是古汉字书体的终结,那么隶书就是今汉字书体的开端。隶书在用笔上,用几种不同的点画形态,如波、磔、点、掠等,取代了小篆单一的线条形态(中锋用笔),使汉字书法的体势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方笔的运用,为后来南北朝碑版的方笔进一步成熟作出了有益的启发和引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