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义务教育新课标”新“在哪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为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教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活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些都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广大中小学教师迫切关心的问题。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些问题, 5月24日下午 3:00-5:00建桥学校组织参加义务教育新课标培训活动,会议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作新课程新课标专家报告,会议采取线上视频形式,参会步骤: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公众号-会议培训-新课程新课标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参会人员78年级非学业水平科目所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于2:50前到一号报告厅签到并参与集体学习,其他老师在自己办公室学习,观看图片及心得体会发到各自学科群中。</p> <p class="ql-block"> 本培训中,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span>四个方面剖析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为教师迎合新课标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破题之法。</p> 课程修改的重要性 <p class="ql-block"> 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丽、课程标准是看得到的风景、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树”起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 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国家意志谋划课程总纲。</p><p class="ql-block"> 落实中央新精神、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迎接时代新挑战,这是理想课程;落实到课程方案上,需要有省级课程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编制教材,我们叫正式课程;学校层面,需要制订课程规划方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向课程标准的评价,这是理解与实操课程;最后,在体验课程中考核育人结果。</p> 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 <ul><li>方案共分5个部分,<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span></li><li>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li><li> 培养目标现在共654个字,在制订时,曾经尝试过用不同的思路(5种)来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国家层面为初中毕业生画像,也是目前最大的共识。</li><li> 基本原则上,针对义务教育特点, 聚焦课程育人本质,从方向、对象、目标、实施机制和育人方式五个方面,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li></ul><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span></p><ul><li> 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从课程类别、科目设置、时间安排明确课程设置要求—— </li><li>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突出国家课程主体地位</li><li>初中设物理、化学、生物学分科课程和科学综合课程,供地方、学校选择</li><li>艺术包括一至二年级设置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 (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 由学生至少选择两项。</li><li><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首次兼顾“六三”“五四”两种学制</span></li></ul> <p class="ql-block"> 同时也优化了课程设置,减少了一些科目,比如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九年一体化设计;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倡导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劳动、信息科技独立设置;专题教育渗透,不独立设课;推进课程治理:不规定课时时长,保证课时、整合实施,打通与“330后”的关系,因地制宜、激发活力。</p> <p class="ql-block"> 在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上,对课程标准编制建议:</p><ul><li>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li><li>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凝练课程核心素养;探索用大概念、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拓展内容供选学;强化实践;建立超越知识点目标的学业质量标准等</li><li>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li></ul><p class="ql-block"> 适应“六三”“五四”两种学制安排上的需求</p><p class="ql-block">课程方案对教材编写也提出了要求——</p><ul><li>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体现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与时代性 </span></li><li>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li><li>增强吸引力,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 </li><li>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变革 </li><li>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 </li></ul><p class="ql-block">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探索数字化教材的建设 </p><p class="ql-block"> 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分别编写教材</p><p class="ql-block">在课程实施方面细化了实施要求,按照五个基本环节提出要求:</p><ul><li>明确省级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学校编制课程实施方案 </li><li>深化教学改革: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因材施教 </li><li>改进考试评价:观念、方法、质量 </li><li>强化专业支持:培训、教研、科研 </li><li>健全实施机制: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职责,强化监测与督导</li></ul> 课程标准的亮点 <p class="ql-block"> 此次的课程标准有四大亮点——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亮点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课程核心素养</b></p><p class="ql-block"> 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亮点之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学业质量</b></p><p class="ql-block">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亮点之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课程内容结构化</b></p><p class="ql-block"> 对课程内容的传统理解两种: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都在倡导结构化,结果都不理想。<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在需要寻找第三条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及其结构化。</span></p><p class="ql-block"> 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展开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 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p><p class="ql-block"> 学习经验结构化有两条路径、三种策略。</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两条路径是指横向结构化与纵向结构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种策略包括横向结构化,</span>组织者是真实活动,如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课程中的“水火箭”的制作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span>,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多空格)如小学数学,从先整数后学小数、分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span>,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如先学“能的形式”再学什么(再学什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亮点之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学科实践</b></p><p class="ql-block">2001年版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两大问题:虚探究(快闪探究)与假探究(程式探究)。</p> <p class="ql-block"> 此次提出的学科实践,就是学习“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即在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 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语文实践、数学实践、创意实践等。 </spa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育人的高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科核心素养,即用学科方法学习学科知识,试想,我们可否用语文的方式培育“运动能力”?可否用体育的方式培育“人地协调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科实践也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进展——</p><ul><li>语文:从语文综合学习、语文探究到语文实践 </li><li>科学: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 </li><li>历史:从历史探究到史料实证 </li><li>地理:从地理探究到地理实践 </li><li>技术:项目学习、工程实践 </li><li>艺术:创意实践 </li><li>思想政治:辨析/议题教学、社会参与</li></ul><p class="ql-block"><br></p> 新教学与新评价的构建 <p class="ql-block">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p><p class="ql-block"> 教案是关键环节,教案不改,课堂不变;课堂未变,课程难新,也倒逼新教学模型必须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p> <p class="ql-block"> 如何理解大单元中的“大”?</p><p class="ql-block">首先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目标阶位高</span>,如,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以产品/作品为导向;<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学单位大</span>,需要教师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来思考、操作;<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程建设显</span>,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单元组织者</span>,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作为“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 。</p><p class="ql-block"> 再来说评价。<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 纸笔考试要重建试题属性,教师应明确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一类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双向细目表已完成使命,将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可以参考2021的PISA数学素养测评实践模型——</p> <p class="ql-block"> 表现评价有三种类型:<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构答反应、作品、行为表现,考验学生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解决高分低能问题。 </span></p><p class="ql-block"> 过程数据即e-评价,借助新技术,5G、云储存、AI等,变数据为证据,解决有分无德、有习无惯等品格问题的评价。</p> 培训心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人有幸聆听到如此高级别的讲座,亦是难能可贵,幸运至极!正如崔允漷博士说“新课程没有新的教学、新的评价,那这个课程只是说出来的,课程一定要做出来。”教育本身具有复杂性,新课程的落地更是经过一个复杂的再加工的过程,而这个再加工的过程中存在落差,因为每一个人的主体认识和理解内化的差异性。新课标从专家1出发,途经新教材专家2的理解存在教材落差;从新教材2出发,途径新教案教师1的编写存在教学的落差;新课堂教师1到新考评教师1或2存在评价落差。如果一线教师不深入学习新程理念,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国家新课程改革目标仍然无法落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一、育人目标 更加注重培根铸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本次课程改革目标就是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我们所有教育人都要心怀“国之大者”,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教育目标。整个教育的育人,人是怎么树起来,德怎么立起来。这个育人目标需要经过三层才能落地,第一层是目的,第二层是课程标准,第三层是教学目标。育人目标是“想得到的美丽”,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是“看得到的风景”,基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走得到的景点”。国家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的育人蓝图要靠我们千千万万一线教育工作者落地落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二、育人方式 更加注重学科实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针对义务教育特点,聚焦课程育人的本质,从方向、对象、实施机制和育人方式五个方面明确了课程建设基本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学科实践。关于学科实践是长期以来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2001年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彻底攻破了“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影响了中国20年的教育改革,但是与此同时暴露出两大问题:虚探究(快闪探究)和假探究(程式探究)。看似课堂气氛活跃无比,一堂课四、五个探究,几个人围坐一起最短的只有一两分钟,连思考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本次新课程提出新课实践,什么是学习实践?崔博士说“学科实践就像学科专家一样运用学科的知识、思想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三、课程评价 更加注重学科素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崔允漷博士说:“新的教学模型在哪里?归根到底最大的变化就是目标变了,目标是核心素养,目标是学业质量。新评价需要三种变革路径----纸笔考试、表现评价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数据。”纸笔考试仍然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性评价是以学科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的着力点,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这种课程评价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注重科学素养。《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版)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以素养为纲的这样的一个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就拿数学学科的课程评价来看,主要是倡导的是过程性和整体性。所谓的过程性,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尤其增加了表现评价,特别是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要关注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多元的主体参与,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更多的是这种过程性评价,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来改进我们教师的教学。这样就更加人性化,关注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表现性评价试图解决高分低能现象,从过程性评价解决有分无德、有习无惯的现象,彻底摒弃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评价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四、课程时长 更加注重灵活实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本次课程改革优化了课程设置减少科目,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并且九年一体化设计。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倡导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劳动、信息科技独立设置。专题教育渗透,不独立设课,积极推进课程治理,不规定课时时长。积极倡导各学校因校制宜,根据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的上课时长。保证课时的基础上,整合实施,尽可能打通与3:30后的课后服务的关系,激发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五、课程内容 更加注重学科融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们每一个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数学老师都会发现《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2022版)里面课程内容里专门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任务群。今天聆听了崔博士的讲座,才真正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2022版)此处编排的目的。原来这是课程标准编制建议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个10%课时留白,需要老师们发挥个体智慧进行学科融合的补白。这对于基层一线教师无疑是极大的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六、课程实施 更加注重整合和结构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关于这个话题,我只是听了崔博士的讲座和学习了数学新课标的一个非常粗浅的认识。未来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是常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来思考、操作课程建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等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教育事件来处理。一线老师还得具备大单元组织的能力,每个单元统摄所有学习活动,以“大问题”“大任务(大项目)”“大观念”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具体怎么整合,如何结构化?认识很浅,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了解更多相关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