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促进工作室成员快速成长,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精准设计作业,创新作业类型方式,丰富作业内容的层次,丰富作业的呈现方式,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操作模式,彭浩“教”学数学工作室五月份课堂观察汇报活动如期进行。</p> <p class="ql-block"> 5月10日下午2:00在杨柳小学录播室集体探讨《一体化作业设计模式在课堂中应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工作室成员集体探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和方法以及作业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刘亚楠老师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就备课进行阐述,其他成员集体讨论,给出了如下建议:</p> 对于单位问题:学生如果能很好理解商和余数的单位,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就很简单,可以单独出现单位,重点显示,余数与被除数单位一致。学生可以自己想想有哪些例子,什么时候加一,什么时候减一;比如倒可乐,一些人坐在桌子上吃饭这些问题都是进一法,可以用演一演的方式,模拟商店买东西,不够一个物品的价格,老板不卖,更好理解去尾法。对于生成性作业中的小老师出题,一二年级由于年龄比较小,无法完成,所以选用补充信息的方式,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div> 彭浩老师进行总结,将个人智慧转化为集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团结合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刘亚楠老师对备课进行了修改。</div> <p class="ql-block"> 5月20日上午8:50,观察课在杨柳小学录播室举行。</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本节课先以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进行复习,通过学生总结算法,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 在探究新知时,先让学生说出已知条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肯定学生后,顺势抛出:最多和至少分别是什么意思?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对这两个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为接下来的学习扫除障碍。在接下来的探究中,利用小棒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最后学生列算式22÷4,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得出结果。通过小结,为学生揭示“进一法”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理解“进一法”。</p> <p class="ql-block"> 对“去尾法”的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解决问题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教学理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始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p><p class="ql-block"> 课堂作业体现了小老师出题、拓展性作业、生成性作业。小老师出题融入到小组合作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完问题后,能够出一道与之相近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解决。而拓展型作业、生成性作业应用到巩固练习中,拓展题目放在练习的最后,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内化,生成性作业在练习中以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br></p> <p class="ql-block"> 展示课后,刘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也谈到了这节课的收获和不足,随后在彭浩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听课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结合《一体化作业设计模式》课堂观察量表,大家各抒己见,从学习兴趣、学习气氛、学习效果、作业形式、作业设计的亮点等不同的角度畅谈了自己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 最后彭浩老师进行评课:刘老师个人素质非常高,这个学期进步非常大。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处处体现了刘老师的良苦用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坚持了课前口算,体现了一目标一检测,练习题的设计题型多样,体现了层次性,拓展练习有深度。彭浩老师对今后工作室的发展提出了以下要求:</p><p class="ql-block">1、严格评分制度,对参与活动的老师进行评分并排名。作为今后课题参与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2、继续加强理论学习。</p><p class="ql-block">3、立足课堂,聚焦课堂。</p><p class="ql-block">4、根据一体化作业的操作模式做好实践与应用。</p><p class="ql-block">一体化作业操作模式的实践应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根据作业类型把实践应用环节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上应用,主要包括小老师出题、拓展性作业、生成性作业。实际应用场景分布为:小老师出题可以融入到小组合作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完问题后,能够出一道与之相近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解决。而拓展型作业、生成性作业可以应用到巩固练习中,拓展题目放在练习的最后,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内化,生成性作业在练习中以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第二部分为课下应用,主要包括动手操作练习、生活化练习、单元错题集、思维导图手抄报,一方面是通过动手操作和生活化练习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单元错题集和思维导图手抄报加强对知识系统化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落实,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切实有效,每位工作室成员收获颇丰。相信在全体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学质量会更上一层楼。</p> 编辑:宋鑫<br><br>图文:朱童<br><br>审核: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