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英博物馆

云龙·现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成立于1753年,</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又名大不列颠博物馆,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并列</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世界四大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面积六七万平米,70个常年对外开放的展馆,共有藏品400多万件,来自我国的历代稀世珍宝2万多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门建筑为古罗马式建筑,八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显得十分壮观。大英博物馆是</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世界历史上首家国家国立博物馆,</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开馆之初就免费开放。</span><b style="font-size: 22px;">18世纪时每年约5000人,现在每年约600万入内参观。大门上的三角框架内的雕刻是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原物。</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一件镇馆之宝。据说原先是室内陈列的现在放顶上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从后门进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门进口处有两个石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门进去,看见</span><b style="font-size: 22px;">英王爱德华七世雕塑。</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爱德华七世,英国国王(1901~1910)。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之子,1863年与丹麦克里斯蒂安九世之女亚历山德拉结婚。爱德华对赛马、游艇比赛尤其感到兴趣。由于他生活不拘礼节,有时失于检点,因此女王一直不许他掌管有关实际朝政的任何事务。直到他年逾五十岁。女王驾崩后爱德华继位为王,在位期间大力恢复因女王长期孀居而显得黯淡的英国君主制度之光荣。身为极受爱戴的君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大中庭是大英博物馆的中心,2000年12月建成开放,命名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这里原先是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1973年,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成为英国国家图书馆的一部分,但一直保留在博物馆当中,直到1997年搬迁到了新馆。原来的图书馆改建为新的大中庭,顶部是用3312块玻璃片组成的玻璃天顶覆盖,能节省不少电费,整个中庭面积达2英亩,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两根细长的木柱,上面刻有图腾图案,这是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文物,体现印第安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骑马大理石雕像。来自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玄武岩制成的雕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2.42米,颇具纪念意义,代表拉帕努伊岛(复活节岛)的祖先形象,该岛以类似这种巨大雕像(摩艾石象)而举世闻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雕像的眼睛最初镶嵌了红宝石和珊瑚,雕像本身绘有红色和白色图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这些石像“长”的都差不多,都是半身像,一对长耳,双目深凹,削额高鼻,嘴巴噘翘,下巴棱角分明,手臂垂于两侧,两手十指拉长护住腹部。在岛上,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神态威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和澳大利亚土著祖先有关的展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新西兰国家的展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阿佛洛狄特半蹲雕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2世纪。高1.12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阿佛洛狄特(维纳斯)雕像在古希腊比比皆是。约公元前360年,雅典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利斯为尼多斯城(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制作了一件真人大小的大理石雕塑,所有这些雕像都受到他这件作品的启发,现在仅能看到罗马仿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同角度看她脸,体现的是不同的表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它展示女神正尝试遮掩其赤裸的身体。莉的维纳斯(阿芙罗狄蒂)女神维纳斯很惊讶。洗澡时,她的水壶放在左大腿下面。她赤裸着身子蹲下来,试图用胳膊和富有表情的手遮住自己。她美丽的头,顶着一头卷发,神经紧张地转向一边。裸体的阿芙罗狄蒂在希腊雕塑家中很受欢迎,罗马人也叫她维纳斯。这个雕塑可能是在公元1世纪或2世纪制作的,是早期希腊原作的罗马复制品。最初的雕像,现在已经失传,可能是青铜或大理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盖尔安德森猫</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全世界保存最好的一座青铜猫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9年,它原本的主人约翰·盖尔安德森将这件藏品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从此雕像得名“盖尔安德森猫”。他是一名英国退伍军官,还是一位古代艺术品藏家。因此它便被命名为“盖尔安德森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科学家们通过新技术,发现这尊雕像曾在1930年进行过修复。猫的内部比曾经预想的损伤更大,它里面有一个大裂缝,盖尔安德森曾用一根楔子给它的脑袋与身体之间进行重新固定,然后又上了一层绿漆来掩盖这些修复痕迹。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金耳环和鼻环并不是铸造初期就有的,但也非常古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尊大约公元前600年的青铜像,出土于埃及古代大型墓地萨卡拉。它高42cm,宽14cm,重7.8千克,它佩戴着黄金制造的耳环和鼻环,脖子上挂着白银制造的项圈和乌加特之眼,从这些贵金属的首饰可以推测它应该曾属于某个法老或者非常富有的阶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猫神雕像旁边,还有一件动物雕像,是一个巨大的</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石雕圣甲虫</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百度后才知道,圣甲虫是古埃及的“图腾之物”,是象征生命繁衍的吉祥物,当法老死去时,他的心脏就会被切出来,换上一块缀满圣甲虫的石头。圣甲虫是一种古埃及的象征符号,也指被雕刻成圣甲虫样的物品。其最流行的用途是作为护身符。有时在政府的印章上也会出现圣甲虫的模样以象征皇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古埃及的木乃伊在楼上展出,展厅不是很大,但满满当当摆放了几十具木乃伊,当然这只是大英博物馆收藏古埃及木乃伊一小部分,据说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木乃伊比埃及自己的博物馆都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众多的木乃伊中,有一个是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在大英博物馆的中文官网上是这么介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 Katebet木乃伊</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8王朝末期或第19王朝初期,约公元前1300-1280年)。这是一具老妪的木乃伊,她是'神王' 阿蒙神(Amun)的歌女。在庙宇宗教仪式中她扮演着唱歌奏乐的角色。她叫Katebet,防腐处理后的身体被布条层层包裹。罩头的彩绘木乃伊面具上有一张镀金的脸,上面戴有一头精心制作的假发和一副白色的耳环。交叉的双手上戴着真正的戒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Katebet的腹上有一只小小的深色圣甲虫,在她接受众神审判时圣甲虫会给她魔法防护。沿着身体往下,大概在她膝盖的部位,是一个木乃伊造型的小型人俑沙伯替(shabti)。他在那里做着其雇主死后必须做的繁重的体力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英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在不损坏Katebet的情况下使用电脑断层扫描仪获得了更多关于她的信息。信息显示她在年老时去世,去世时仅剩两颗牙齿。她的脑髓没有被移出,尽管这在木乃伊中十分普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以前只在书上看过木乃伊图片,这次看到真实的木乃伊,感觉木乃伊的棺椁比预想的还要华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美利摩西的木乃伊躺在这个石棺里,它被夹在两个更大的石棺里。神的保护和力量覆盖了所有的领域。天空女神坚果在胸前展开她的翅膀。尼弗提斯女神保护头部的身体,她的妹妹也保护头部的身体。铭文的条带是包裹着门的绷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nbsp;▲放木乃伊的木棺没有想到也这么漂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拉美西斯二世胸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制作于公元前196年,质地为花岗岩,高2.6米,重7.2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右臂的圆孔据说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人凿的,试图将其盗走,未遂。它来自于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神庙。轮廓分明,面部生动俊朗,仿佛有生命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他在91岁的高龄去世,经过70天他被制成木乃伊后被隆重下葬。当时王位继承人,他的儿子莫尼普塔乘坐皇舟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沿尼罗河将父亲的遗体送至底比斯。藏于帝王谷的陵墓。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后的强盛年代。他还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协定即埃及赫梯合约。在他所统治的67年里,埃及成就了它颠覆前的最后繁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亨利·萨尔特曾是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同时兼做文物买卖,他在埃及帝王谷获得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上身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817年萨尔特把拉美西斯二世雕塑运回伦敦,以2000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租亇展馆展品中文讲解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实际操作中不适。因为参观时间有限。如果参观一天以上,可以。我们仅安排约2个小时。应尽可能“走马观花”多拍些照片,而且要多拍些有自己人像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马雕塑。大约公元100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狂喜的队伍有两个萨提尔人和一个酒神狄俄尼索斯(酒神巴克斯)的女追随者。萨蒂尔和毛纳德在前面演奏管乐和小鼓。另一个萨提尔人带着一根蒂里索斯,狄俄尼索斯的杖,还有一只黑豹,让人联想起上帝的东方起源。大理石浮雕是在罗马时期制作的,但这些雕像来自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原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罗伊的雕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伊是著名的阿蒙纳拉大祭司。他蹲下来,双臂交叉在膝盖上。他的长褶长袍在拉美西斯时代很流行。后柱上的文字说明雕像被放置在阿蒙纳拉的妻子穆特的神庙里。oy提出一个大的西拉斯特姆,一个仪式上的拨浪鼓。这与哈索尔的崇拜有关,哈索尔长着牛角耳。西宫也扮演了一些具有豪瑟性的女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亚述馆</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两边的入口分别摆放了一对</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巨型狮身人面带翼石像</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都是亚述王城城门的守护神。有意思的是,这些雕刻于公元前883-859年的巨型石像都有五条腿,这是为了让人们从侧面和后面看都是四条腿。亚述馆里面,是一个长廊,两侧是一块块浮雕板组成的巨型浮雕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样的神兽共有两只,</span><b style="font-size: 22px;">被人们称为"舍都",</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它的形象非常独特,</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它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身有飞翼。</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更特别的是它有五条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神兽的头戴高冠,胸前挂着一绺经过编梳的长胡须,大大的眼睛,整个雕塑姿态凛然,气宇轩昂,极其威武雄壮。据说,这个神兽的形象来自两河领域的神话传说,而将这个形象的石雕立在王宫门前,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在萨尔贡王宫前的这两只神兽形象,一直影响到了其他民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吉祥动物的化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亚述馆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亚述帝国</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国家,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国都定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亚述人在两河流域古代历史上频繁活动时间前后约有二千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两河文明的几千年历史上,亚述可以说是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国家,虽然二千多年之间,亚述有时强大,有时则衰落或沦为他国的属地,但作为独立的国家和相对独立地区的亚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最终于公元前605年灭亡,国家随之消失。但亚述民族仍然顽强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当代,当今的亚述人是信奉各东方礼教会的基督徒,语言为现代阿拉米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尼姆鲁德的蒂格拉-皮蒂斯二世宫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房间的墙壁周围的雕塑曾经装饰了伊拉克北部城市尼姆鲁德的亚述首都提革拉帕勒斯国王 (公元前744-727年统治)的宫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他的统治接近尾声的时候,开始建造一座新的宫殿(中央宫殿),但这并没有完成。后来的亚述国王以撒哈顿(公元前680-669年在位)选择在尼姆鲁德(西南宫殿)另建一座宫殿。在19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奥斯丁·亨利·莱亚德挖掘了这两座宫殿,他发现很多来自中央宫殿的浮雕都被堆叠起来,准备搬走。献给以撒哈顿的新宫殿。而其他的浮雕已经搬到那里。有些人把雕刻好的搬迁翻到墙上。只有少数保存的很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尊通往中国瓷器馆楼梯处的6米高瓷佛雕象是阿弥陀佛大理石像(又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陀)产于隋朝(公元585年),原位于河北省崇光寺。这尊佛像双手丢失,具有典型的隋朝佛像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馆2017年12月14日,在18个月的漫长整修后,主要陈列中国文物的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对公众重新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11月的预开放阶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剪了彩。25年前,大英博物馆33号厅经历了一次大型整修,完工后,也是她来剪的彩。这些年里,英国女王一共来过三次大英博物馆,这也就是说,其中的两次,她都是为中国馆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主要陈列中国文物。1992年,在香港商人、收藏家</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何鸿卿</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的资助下,33号展厅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展厅”。</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何鸿卿爵士展厅,</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除了中国文物,这里还有南亚和东南亚文物。而在2016-2017年的整修完成后,陈列有了较大调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大英博物馆中国部门主任霍淑吉介绍。中国文物是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大英博物馆的收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英博物馆在1753年建立,一开始就有了中国文物——来自汉斯·斯隆爵士的玻璃器皿。这也是最早进入馆藏的中国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着还有一批非常重要的中国文物,它们来自弗兰克斯爵士的收藏。他在1876年将私人收藏捐给大英博物馆,其中有许多瓷器,最重要的是永乐的甜白釉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绘画方面,1880年左右,有一百多件中国书画进入博物馆,它们来自曾在日本海军医学院任教的威廉·安德森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女史箴图》是约翰逊上尉捐赠的,1903年进入馆藏。(注: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英军上尉约翰逊得到了《女史箴图》。外界认为他是趁乱盗得,约翰逊的家人则称是被其救过的贵妇所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驰名中外的元青花瓷到精美雅致的手卷,从栩栩如生的唐三彩到兼容并蓄的当代艺术品, 种类丰富的藏品, 包括书画、印刷品、玉器、青铜器、漆器、纺织品以及陶瓷,讲述中国公元前五千年至今的悠久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20世纪,博物馆还得到了东方陶瓷学会的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东方陶瓷学会成立于1921年,其会员捐赠了不少中国文物,有瓷器,也有漆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大英博物馆的敦煌文物是斯坦因1909年带到伦敦,1919年进入收藏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用于鱼类和水生植物的缸。公元1567—7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译文大意:在隆庆(明穆宗朱载的年号。隆庆皇帝在位仅6年)皇帝的宫里,这样的缸曾被用作鱼缸和种植水草。一边是鸭子在河里或池塘里游泳的画面,另一边是苍鹭在整理自己的羽毛,中间是荷花和其他水生植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陶工们把这个缸烧制了两次,先把蓝色图案塗在釉下,然后再用釉上的红、黄色烧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大维德花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目前所存最珍贵的青花瓷瓶,存世数量非常少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6对花瓶之一,花瓶的龙纹上方、瓶颈部位有一对象耳。瓶颈一侧有注明日期的铭文,标明它们的年代能够追溯到1351年,根据这些铭文分析,这对花瓶产自瓷都景德镇,因而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青花瓷器物,被视为元代青花瓷研究的样本,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维德花瓶是1351年景德镇生产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成为奉献给寺庙的供器,样式上吸取了商周青铜器的造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nbsp;当这对花瓶出现在1929年的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的时候,看到这对花瓶的古董商人、古董收藏家们却一致认定这对花瓶是赝品。连原本认为此瓶价值不菲的主人也对此产生了怀疑,有便宜卖出的打算。这时英国人霍布逊恰巧路过此地,他见这两只花瓶很漂亮便买下了。回到英国后他把两只瓶子,又分别转手卖给两位收藏家,最后被著名的中国瓷器收藏家大维德爵士分别从两个收藏家手中买下这对花瓶。他死后将藏品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金融家,他一生热衷收藏中国瓷器和印章。除了大维德花瓶,中国瓷器馆里还阵列着大量精美的古代中国瓷器,摆满了整个展厅,看的让人眼花缭乱,和其他国家的瓷器相比,中国瓷器的做工、绘画、精细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不过,这么多精美的瓷器也许永远都不会回到中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中下面的说明译文大意: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在位期間,景德鎮竹山的皇家窯都曾製作過這種又大又重、球根狀、裝飾各異的燒瓶。考古學家於1994年在景德鎮竹山東門頭永樂地層中發現了與白龍礦石一模一樣的燒瓶。皇室成員可能用的是酒壺之類的燒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永樂皇帝(公元1403-24年)和宣德皇帝(公元1426-35年)都向中東派遣了重要的海上貿易和外交使團。</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些釉下藍色裝飾燒瓶的形狀受到了中東某些形狀的啓發,可能是一個搪瓷玻璃容器。類似的燒瓶在15世紀早期作爲貿易商品出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景德镇瓷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宋至元代(公元1127年—136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墙上的译文大意: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镇之一。没有任何一个窑厂能拥有如此悠久而连续的历史,延续千年之久。景德镇青花瓷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陶瓷之一,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轰动。景德镇的产品展示在这里包括青白(qingbai蓝白色)和卵白(uanbaf透明蛋白)。陶瓷标志着福府(实干家李书福的Councilt)也包括在这里。这个罐子,展示了元代陶艺的技艺,将釉红蓝结合,瓷花板雕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江西省景德镇瓷器,公元1573年一162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公元1368年—1435年。陶器花盆上覆盖着浅蓝色、紫色釉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铜铸真武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明代,约1416年—1439年。藏品尺寸:高133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来源:山中株式会社捐赠。入藏日期:190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这尊真武像是现存最大的铜铸真武像之一。长须,披发,身着铠甲战袍,战袍正面有龙纹装饰,他左手持真武印,无名指和中指向前伸出。整体为铜制,原有鎏金、彩漆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明代,真武被认为是护国安邦之神。明代建国初期,对内平稳政局以及对外安定边疆是明政府的当务之急。永乐皇帝将他在靖难之变中的胜利归功于真武大帝的庇佑。在永乐年间,玄武大帝的道场──湖北武当山,出现了瑞应景象。这些瑞应景象或者被画师记录下来或者被收入道教典籍,并用来证明永乐皇帝即位的正统性。这一时期,崇拜真武之风不仅在宫廷内盛行,在民间也达到鼎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从1412年起,永乐皇帝下令在武当山顶峰大规模的修建宫观庙堂供奉真武大帝,同时也为自己的父亲洪武皇帝以及母亲祈福。在武当山主峰顶,永乐皇帝修建了紫禁城,这座建筑群不但名字与北京宫城一样,其修建时间也是相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416年,永乐皇帝在武当山太和宫金殿立真武像。这件真武像向无论从尺寸还是外部特征与眼前展出的这件都极为相似。传说明代早期的真武像是以永乐皇帝为原型塑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三菩萨壁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河北省清凉寺,1424年绘制,1437年和1468年重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壁画描绘了三菩萨立像,各带有显著头光。中间的菩萨为观世音,他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左边是普贤菩萨,他手持拂子,头冠有三宝。右边是文殊菩萨,他的头冠亦有一佛像,并手持如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河北省清凉寺建立于1183年。一段1485年的题字记录了寺院的壁画是山西省五台山寺院于1424年委派僧人到清凉寺绘制的,后来于1437年和1468年重修。清凉寺是佛教信众往返五台山朝圣途中重要一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柯林斯(W. F. Collins)上尉于1924年至1925年间获得此壁画。</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根据他的笔记,当时的清凉寺有三殿,已荒废。第一殿内有残破的大型木雕佛像,周围有小型塑像。第二殿内有大型坐佛雕塑,后方有一幅比佛像高很多的马蹄形背屏,上部较宽。此背屏后另有尺寸更大的木架,承载着三菩萨壁画。壁画在石膏面上绘制,最底层的干土附在木架上。此壁画从原本的木架上被移除,分成12块运回伦敦。</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此壁画</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并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清凉寺于20世纪30和40年代间毁于战火。</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汉于在中国东北一县发现,同套的罗汉雕塑都在河北省北部一县地区的洞穴中。琉璃的陶瓷装饰代表佛陀的弟子,穿着修道院的长袍。坐在独立的陶瓷基座上,预示着岩石的露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罗汉雕塑首次烧制的时间在980年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曾經覆蓋中國的巨大寺廟中,一個佛教護衛者的青銅頭像留下了誘人的痕跡。這個巨大的青銅頭像曾經是廟宇守衛雕像的一部分,最初的測量高度超過了twc米。它可能是一個,而不是一組兩個或四個。盔甲以逼真的細節描繪,其上的圓形斑塊保護着人物的心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nbsp;▲</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圆形,通高62厘米。腹下部饰蕉一周,其上作云龙纹,二龙蜿蜒于云朵之间,健壮而又凶猛。盖上亦饰云龙纹。颈部有镀金"大宝宣德年制","御用监造"双款,其足底亦阴刻有相同的款文,这种作法在珐琅器中是绝无仅有的。此罐之大,在明代也是第一。由此可见宣德朝在珐琅器制造上,确有过人之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nbsp;这件展品,铜胎质地厚实,包浆古旧,造型敦实古拙,丰肩收腹,配有圆纽卷沿圆盖。该大罐色调浓郁且对比强烈,具有明早期掐丝珐琅的典型特点。以宝蓝色珐琅为底,上面有珐琅彩极少使用的紫黑色,通身满布黄、绿、蓝、白、赭、红各色交映的卷云纹,龙身为大面积的黄彩,呈轮状五爪张弛有力,红焰绿发,须发前冲,体现标准明代龙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存世尚有另外一只,可与其配为一对,目前保存在苏黎世藏家乌氏(Uldry)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康侯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1931年在河南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随后被倒卖至海外,1977年由布鲁克·休厄尔捐赠给大英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公元前1050年,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这件青铜器上的长铭文就记载了这次战役和之后的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康侯簋又名沬司徒迭簋,</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学界都认为它出自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时间在1931年前后,后流落海外,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器高24cm,口径41cm,器底铸铭文4行24字。铭文可以证明,文王之子、康氏得姓始祖康叔封是武王克殷后大分封时先封在康城,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又徙封卫国的。康侯簋既是弥足珍贵的青铜重器,又是证明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的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著名学者骈宇骞先生先生据此也认为康叔在西周第一次大分封时就被封在康城,同时他认为康侯簋就是在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出土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佛教传统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对后世的看法。菩萨是普遍崇拜的焦点。他们是已经获得启蒙的个体,但选择帮助人类世界而不是进入涅磐(自我的灭绝),由于生命和死亡的困难。信徒寻求他们的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英文大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观音菩萨】</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木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金王朝,公元1115 年一123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音(梵语中的观音菩萨)是在中国最常被个人崇拜的菩萨。菩萨是指已经得到启示,但仍在人间帮助他人的人。她的头饰上有一尊佛像。观音听到了世界的呼喊,被认为是圣母或慈悲女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nbsp;▲用于祭祀的铜鼎</span></p> <h3>古画。</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埃及罗塞塔石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是一块花岗岩石碑的残存部分。整块石碑原刻有托勒密五世的一份诏书,现存可见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因此后人们可以通过文字间的比对,解读古埃及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前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32年之前),埃及的诏书都是以象形文字(圣书体)书写并由国王颁布的。但到了公元4世纪末,这种文字已经被完全废弃,读写知识也已失传。 因此罗塞塔石碑上由祭司们以三种文字书写的诏书表明了自从托勒密时期以来时局以及书写系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国王的诏书现在变成由祭司们负责誊写和颁发,而后者也是当时唯一掌握圣书体的人群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799年,拿破仑军队在埃及el-Rashid镇(即罗塞塔)附近进行要塞地基扩大工程时发现了这块石碑。随着拿破仑战败,罗塞塔石碑也根据英法签订的《亚历山卓协约》,和其他法军获取的埃及文物一道,成为了英王的财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塞塔石碑于1802年运抵英国后即以英王乔治三世的名义捐赠予大英博物馆后一直被陈列于博物馆的埃及展厅中。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间,罗塞塔石碑仅在一战期间短暂地离开过大英博物馆一次。1917年时, 由于馆方担心激烈的轰炸有可能会对馆藏造成损毁, 因此将包括罗塞塔石碑在内的一批可移动文物秘密移藏至附近Holborn地下50英尺之深的地铁站内。两年后这批文物才重回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塞塔碑的发现为已失传了 1400多年的埃及古文字的解读带来了曙光。在石碑刚被发现不久后的十九世纪初,学者们就开始从碑文上已知的希腊文着手,试图解读与之相对应的埃及象形文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英国物理学者,汤玛斯•杨,首先指出了罗塞塔碑文上有些象形文字示意了王名“托勒密”的读音。其后,法国学者商博良进一步认识到象形文字其实是记录了埃及语的读音。商博良的工作为以后对古埃及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塞塔石碑上有不同语言的铭文,有助于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它是唯一幸存的一块较大的石板(石碑),记录着公元前196年3月27日的法令。最高的法令是用象形文字写的,这是埃及传统的纪念碑文字,当时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在中间。同样的法令是用通俗语写成的,这是受过教育的埃及人的日常用语,最下面是希腊文,是政府使用的语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圖特摩斯三世國王的雕像】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前156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是一個罕見的埃及神廟雕塑的例子,雕像面向四個方向。 這表明它站在房間的中央。 三人出席兩次。 圖特摩斯·伊爾國王(現在無頭)與蒙圖拉神(鷹頭神)和女神哈索爾手牽手。 通過觸摸統治者的手,神賦予他超自然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神庙式的陵墓</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属于希腊和波斯的公元前4世纪吕西亚文明。</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间雕刻站立的就是</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海中仙女涅瑞伊德斯,</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头部缺失,衣裙在海风吹拂下,飘逸律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整座神庙优雅动感。博物馆解释说这座建筑是1838年被英国探险家查尔斯·费罗斯发现的,他于第二年收到土耳其当局的挖掘许可证。但是却没有说明它为什么会被搬离原地?又是如何来到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事实上,费罗斯是个速写艺术家和考古学家,1838年他前往小亚细亚航行,在毗邻赞比西河的地方发现了吕西亚王国的遗址。回国后费罗斯发表了关于新发现的日记和绘画,引发了大英博物馆的兴趣,他们认为博物馆需要这样一些珍贵美丽的文物作为藏品,通过在君士坦丁堡的英国领事,成功说服奥斯曼政府同意了这次搬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1839年,费罗斯“经过一番绅士的良心挣扎后”,将神庙拆卸,打包78件载上英国轮船。因为费罗斯的贡献,他被授予爵士爵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古希腊古罗马馆”</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一个非常宏伟的庞大建筑:帕特农神庙。现存最大的古典雕塑群出自帕特农神庙,超过以往任何神庙的装饰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帕特农神庙修建于公元前447年至438年间,坐落于雅典卫城核心建筑群的中心,用于奉祭城市的守护神雅典娜。帕特农圣庙是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kles,公元前495 – 429年)宏伟建筑计划的中的重要一环。该神庙的规模之宏大,装饰之奢华,展现了这座城市在其帝国鼎盛时期的实力和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大约公元500年,这座神庙被改造成基督教堂,大量浮雕装饰以及神像被移除和毁坏。1460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希腊大陆,帕特农神庙又被改造成清真寺。1687年,神庙被用作火药库,并不幸在的一场爆炸中严重损毁。自此,昔日辉煌的神庙沦为废墟。至1800年,仅半数帕特农雕像幸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英国大使额尔金爵士</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获得奥斯曼政府批准后,从1801年开始,陆续自费将半数幸存的雕像运回英国,并于1817年起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帕特农神庙雕塑的数量非常多,这批雕塑被镶嵌在希腊厅帕特农神庙展室,墙上一圈都是雕像,尽管有些雕像残缺不齐,但是从现存的雕像也可以看出,整个艺术作品是一丝不苟地制作完成,包括身上的肌肉和衣服的褶皱都栩栩如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据悉,多年以来,希腊一直要求英国归还帕特农神庙雕塑,但英国就是不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神庙装饰有大量精美的大理石雕像,也是由菲狄亚斯设计并监督完成的。排档间饰及三角楣饰的雕像取材古希腊神话,包括了著名的月亮神塞勒涅的马头雕像,伊利索斯河神像以及半人马和拉皮斯之战高浮雕。腰线处的装饰则主要表现了雅典人民的宗教信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英博物馆的18号展厅专门用来展出帕特农神庙雕塑,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大英博物馆面积最大的展厅。展厅两端展示的是圆雕作品,展厅中间部分的两侧墙上则是长达百米的浮雕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帕特农神庙雕塑</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建于公元前447年至438年间,规模宏伟,使用了大量的大理石,它将现代希腊与古代神话完美地编制在一起,意在展现这座城市在其帝国鼎盛时期的实力和财富。如此庞大的建筑物是怎么不远万里被运到大英博物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多幅浮雕,展现的是希腊神话中</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半人马和拉皮斯人战斗</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的浮雕。虽然是浮雕,且雕刻的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半人半马”的神,但展示出的肌肉力量、人体结构,都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长达一百多米的浮雕墙,如同我们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长卷”,人物众多,动作各异,一气呵成。所有的人物无不气韵生动,不论是人的体态,还是衣着的刻画,都刻画的十分准确,恰到好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古希腊雕塑艺术的代表人物,菲狄亚斯的雕塑追求古典理想美,而帕特农神庙的群雕正是其艺术风格最完美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命运三女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展厅单独陈列的雕塑中,最有名的便是这座。虽然三女神的头部与四肢都已残缺,但从坐趟的姿态中仍然能感受到女神雕塑的神韵。尤其女神穿着的薄衫,纤细而又繁复的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将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由坚硬的大理石雕凿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nbsp;▲</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酒神狄厄尼索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雕塑中左边的男子斜坐着望向远方,但雕塑的四肢也已残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跟团游到达英国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大英博物馆;参观2个小时远远不够(时间太短);中文解说器最好不要听(节省时间);不要完全跟着导游听讲解(时间太慢);尽可能多的游览展品(争取时间);在拍摄展品时,尽可能同时拍录旁边的英文说明(回来在电脑上放大翻译);一定要买本不太厚的展品介绍或参观指南(回家做功课用)。本美篇文字有不少得益于展品旁英文说明直译。如能看看大英博物馆中文官网更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