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走队的人和事(204)

康建东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队友们,前天我写的公众号文章《</span><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NTMzMzkwMw==&mid=2247486418&idx=1&sn=7ac56a8702b6f4ea043515a65d252536&chksm=c1c96b32f6bee22430427d550ce0b5e4915df4bb0cdf6809d8eb0412f432f64266f521724899&token=1971664750&lang=zh_CN#rd"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i> </i>健走队的人和事(203)</a><span style="font-size:22px;">》介绍一下鲁迅与医学的关系,确实,与咱们健康健走文化有关系,全文内容如下:希望大家悉心品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知道,鲁迅在一生中有两次职业转换∶第一次是“弃矿学医”— 鲁迅中学时读的是南京矿路学堂,后来他去日本留学,一开始还保留着对矿务的兴趣,曾经与同学合编过一本《中国矿产志》,但1904年24岁的鲁迅又进了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读了不到两年,1906年鲁迅就自动退学,"弃医从文"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这样的职业转换大概很难为今天的中国人所理解。我看到一位中学生专门为此写了一篇作文,以“现代人”的眼光,作了这样的评价∶“他学的矿务,并非热门专业,这是‘输在起跑线上’;学完矿业后没有直接就业,这是没有早点立足社会;学矿业又去学医,中途改行,浪费了多少大好青春;留学归来仍未从医就业,成了待业青年;之后弃医从文——专业不对口;从文后,写的既不是政府御用文章,也不是传统文言文,甚至还抨击政府,批评时弊,是个反动青年,而且是生活动荡、收入不稳的反动青年!” 这位中学生的“黑色幽默”倒是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心∶鲁迅当年为什么要“弃矿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说鲁迅为什么要学医?他曾经这样谈到自己的“医学梦”“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这是鲁迅个人的一个童年创伤记忆。鲁迅从来没有写过母亲,却连写两篇文章谈父亲∶一篇叫《五猖会》,讲父亲怎样强迫自己背书,他由此感受到父子之间的隔膜,让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篇是《父亲的病》,写直到父亲帖终前,才突然感着到父子之间的同样刻骨铭心的生命的血缘关系,却已经来不及向父亲表达自己的爱,只能大声疾呼,“父亲! 父亲!”父亲却吃力地回应说,“……不要嚷……不…”我还是叫着,“父亲!!!”一直到父亲咽了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多年后,鲁迅还会听到那时的自己的喊声。每听到时,就觉得这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因为打搅了父亲最终的安宁,这是一个更加刻骨铭心的有罪感和永远的痛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以说,正是这样刻骨铭心的生命创伤,童年记忆就为鲁迅要“弃矿学医”,而且是要学习西医的最重要的动因。因为在他看来,父亲是因为中医的耽误才于37岁早逝的。那时鲁迅只有15岁,鲁迅因此终生对中医怀有成见,他也因此对西医怀有好感,甚至有一种敬意,在《父亲的病》里,他在详尽回忆庸医的荒诞与误人之后,又深情回忆了一位西医对他说的话:医生的职责是“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他由此看到了西医的科学性和人情味,或许也是这样的“西医观”使他选择了医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鲁迅学医也有时代的原因,这就是他所说的“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的梦想,研究者告诉我们,在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中国人普遍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并且有一个自我命名,叫“东亚病夫”,认定中国已经病入膏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而“东亚病夫”,首先是身体的病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强身健体就成了救国的第一要务,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如军界的蔡锷、商界的张赛以及学界的蔡元培,都提倡“军国民运动”,就是要把中国人培养成具有军人的健全体健和尚武精神的新国民,鲁迅的军医梦就显然受了这样的“军国民运动”的影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学者说“20世纪初叶的中国,确实对身体有着一份高度的着迷与坚持,从康(有为)梁(启超)一辈开始,知识分子就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努力推动各种的身体改造运动”。这样,医生就自然成为最被看好、备受尊敬的职业,学医成了无数"鲁迅式"的爱国青年的梦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且这样的尊医、学医的时代风尚差不多延续了一个世纪,直到21世纪才发生了变化,以致许多医生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学医——这是一个需要另作讨论的问题,还要补充一点,当时不仅学医成为风尚,而且体育运动也被大力推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初还有盛行一时的“天足运动”,意指妇女解放要从解放她们的脚开始。鲁迅后来谈到他学医的动机时,除了父亲的病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触动他的还有"日本明治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医的事实"。当时日本被认为是学习西方的"好学生",所以要学西医,也要到日本来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要弃医从文呢?其实,鲁迅到了仙台不久,就对医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到不能适应了。他在写给老同学的信里如此抱怨道校中功课大忙,日不得意。 又说∶“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顿锢、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特别感到不满意的是,功课太紧,没有时间阅读与翻译文学作品∶“而今而后,只能修死学问,不能身及矣。恨事,恨事!”他的文学的无羁的想象力以及活跃的思想力,显然不适应一板一眼、严格、精密的医学学习方式与思维特点、等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心肠太软,太容易动感情,显然不具备医学必需的冷静、更有意思的是,近几年,有人在日本找到了鲁迅当年画的解剖图,人们惊讶地发现,好多人体部位都被鲁迅有意改了,是为了使它看起来“更美”、这样的美学家的眼光与趣味,距离科学家就太远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就其本性而言,是属于文学的。他学医更多的是出于对家人和国人的责任。他的弃医从文是有内在的原因和逻辑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队友们,在健康的路上,让我们一路相伴,在快乐的路上,让我们一路相伴,在正能量的路上,让我们永远相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队友们,我们是最棒的,加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是为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东于2022年5月24日</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