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相关知识</b></font></h1> 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寄生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致贾第虫病,为人体肠道感染的常见寄生虫之一。蓝氏贾第鞭毛虫分布于世界各地。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已引起各国的重视。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的患者,以无症状带虫者居多。潜伏期多在两周左右,甚至可达数月不等。临床症状视病变部位而异,其表面多种多样,症状轻重也有不同。<br> 成熟的四核包囊是感染期,包囊随污染食物和饮水进入人体,在十二指肠内脱囊形成 2 个滋养体。滋养体主要寄生在人的十二指肠内,有时也可在胆囊内,借吸盘状陷窝吸附肠壁,营纵二分裂法繁殖。如果滋养体落入肠腔而随食物到达回肠下段或结肠腔后,就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一般在硬度正常粪便中只能找到包囊。滋养体则可在腹泻者粪便中发现。包囊在外界抵抗力较强,为传播阶段。据估计,一次腹泻粪便中滋养体可超过 140 亿个,一次正常粪便中可有包囊 9 亿个。<br> 多年来经临床观察,病理与免疫学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确认本虫具有致病力。人体感染贾第虫后,无临床症状者称带虫者。本病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发热和厌食等,典型病人表现为以腹泻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腹泻呈水样粪便,量大、恶息、无脓血。儿童患者可由于腹泻,引起贫血等营养不良,导致生长滞缓。若不及时治疗,多发展为慢性,表现为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甚臭,病程可长达数年。<br> 当虫体寄生在胆道系统时,可能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如出现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肝肿大以及脂肪代谢障碍等。贾第虫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患者发病情况于虫株毒力、机体反应和共生内环境等多种影响因素有关。虫群机械阻隔,营养竞争,滋养体通过吸盘吸附于肠粘膜上造成的刺激与损伤,肠内细菌的协同作用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肠功能失常。特别是宿主的免疫状态更是临床症状轻重不同的重要因素,如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免疫功能低下或艾滋病患者,均易发生严重的感染。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传播途径</font></b></h1> 人饮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因水源污染而引起贾第虫病的流行,在国外尤其是旅游者屡有报导。包囊,在水中可存活 4 天,在含氯化消毒水(0.5%)中可活 2-3 天。在粪便中包囊的活力可维持 10 天以上,但在 50℃ 或干燥环境中很易死亡。包囊在蝇在消化道内可存活 24 小时,在蟑螂消化道内经 12 天仍有活力。表明昆虫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旅游者、男性同性恋者、胃切除病人、胃酸缺乏及免疫球蛋白缺陷病人易受感染,儿童患者多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防治原则</b></font></h1> 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导致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的常用药物有灭滴灵、丙硫咪唑、氯硝唑等。近年来报告吡喹酮 60mg/kg 连服 2 天也有效。彻底治愈病人、带虫者,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保护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旅游者的饮水应煮沸后饮用。<br> 蓝氏贾第鞭毛虫导致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较顽固,用抗生素治疗无效。<div> 1、灭滴灵:报道大剂量应用,每日 2g,疗程 3 天,疗效 100%,一般可达 90% 以上。</div><div> 2、甲硝磺酰咪唑:成人为 2g,儿童为 50-70 mg,均为一次顿服。成人一次治愈率为 97.4%,小儿一次治愈率为 88.8%;二次治愈率接近 100%。副作用较少,药物有效成分在血清 中的半衰期为 130 小时。<div> 3、硝基吗咪唑:每日 2 次,一次 250mg,5 天一疗程,治愈率为 94%。儿童对此药耐受良好。<br> 4、氯甲咪唑:1.5g,一次顿服,效果近似甲硝磺酰咪唑,无副作用,或反应不严重。<br>5、阿的平:成人每次 100mg,每日 3 次;儿童每公斤体重 8mg,每日 3 次,疗程 5-7 日,剂量按年龄递减。此药缺点在于有产严重的副作用。疗效优于痢特灵。<br>6、痢特灵:每日每公斤体重 8mg,每日 3 次,口服,疗程 7 天,治愈率为 72%。</div></div> 检验科地址:襄城县人民医院门诊连廊3楼<br>咨询电话:3592046 <br>科室开展24小时急诊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