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记忆深处的“老下关”

秋思

<p class="ql-block"><b>  下关,紧靠长江,是南京北面的城区,江对面是原老浦口区。</b></p><p class="ql-block"><b> 下关自1899年开埠,随着津浦铁路1912年筑成通车和长江水运的兴起,海关、码头、银行、邮局、旅社、贸易货栈等陆续在下关江边建成,多条繁华的街道也日渐形成,各种洋货店、商行、酒肆、茶楼鳞次栉比,火车轮船及运输车辆终日喧闹不止,成为南京城北的商贸中心。</b></p><p class="ql-block"><b> 民国初年,南京民间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的说法,反映了当时下关的繁盛,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关还一直延续着商贸的繁荣。</b></p> <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从城里的父母家搬到下关盐仓桥地区居住,步行十来分钟就能到下关火车站和江边码头,三十多年来,见证了下关的变迁,也留下老下关的许多回忆。</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刚搬来时,下关还是原汁原味的老样子,从盐仓桥广场往北,马路两边基本没有民房,安全岛上排列的粗壮梧桐树蓊蓊郁郁,几乎形成一道绿色通道,来往汽车很少,显得十分幽静。</b></p> <p class="ql-block"><b>  走不远就是挹江门,巍峨的城楼上设有“渡江胜利纪念馆”,必须购票入内参观。登上城楼,俯瞰纵贯南北的中山北路和山水城林,别有一分风味。挹江门内西边的八字山草木旺盛,平时空山寂寂,人迹杳杳,一片荒疏。</b></p><p class="ql-block"><b> 城墙边有一条土路,蜿蜒地向上延伸,土路两边散落几间瓦屋,屋主人出售一些花卉和花肥等杂品,我多次来买过盆花。路边荒坡有人种了几垄青菜、几架扁豆,蜂飞蝶舞,野趣横生。</b></p><p class="ql-block"><b> 东边有条陡峻的小路,可上到城墙上,沿城墙棚户聚集,居住者众,很像都市里的村庄,曲曲弯弯的深巷,横七竖八,走进去如入迷宫。沿弹石小路走过去,可到黄土山和驴子巷。这一带人口很密集,房屋参差,门户相接,紧靠城墙而筑,居民大都熟悉,和睦相处,不知形成于何时。</b></p> <p class="ql-block"><b>  出挹江门,东边是绣球公园,山水相拥,景色十分优美,那时绣球公园是售门票的,每人3分钱,是城北最大的公园。当时西边还没有小桃园公园,同样有许多民居依城墙而建,低矮简陋,环境杂乱。</b></p><p class="ql-block"><b> 城墙和护城河之间有一条土路,灰濛濛的,平时行人并不多,晚上一片黑暗,虽然比较荒凉,但那时人们如到姜家园或三汊河都喜欢抄这条近路。护城河边杂乱生长着桃树和柳树,水中各种水生植物绿意盎然,春夏之间,桃红柳绿,与城墙缝里绽放的野花相映成趣,颇有一种田园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挹江门外的热河路广场,1979年新建了一座渡江胜利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热河路广场四通八达,广场周围都是旅社、商场和各种店铺。广场南面是热河南路,直通三汊河,北面是热河路,连接南京西站,是下关最繁华的街区,各种百货店、杂品店、书店、花席店、鞋帽店、布店、菜馆饭店、旅馆,甚至化工原料、油漆玻璃、螺丝螺帽、五金杂件、画像祭品等店铺一应俱全,旁边的惠民桥和鲜鱼巷蔬菜瓜果和鱼虾蟹鳖等水产应有尽有,商贩叫卖声终日不断。</b></p> <p class="ql-block"><b>  南京西站和南京港均在下关,火车轮船轮番进出,不时传出鸣笛声,每天从全国各地来往的旅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可以说那时的下关日夜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b> 1993年春,我出差去武汉,还专门到南京港售票大厅买了船票,在四号码头登上江轮,溯流而上,回味在江上航行的那份悠闲。那时由于船票相对于火车和汽车更便宜,后来随着长江客运的冷落,上世纪90年代后期普通江轮停航,四号码头沉寂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自2012年后,有百年历史的南京西站也结束了使命,下关再听不到火车的隆隆声和笛音了。</b></p> <p class="ql-block"><b>  下关过去有一条惠民河,桥上建有四座桥,分别是中山桥、惠民桥、铁路桥和龙江桥,人来人往,十分繁忙。</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女儿学琴,我常骑车带她穿过铁路桥或惠民桥,去惠民河对面的下关教师进修学校。那时,惠民河已不很宽,河水污浊,河岸残破,河上漂着一些小渔船,棚舱陈旧低矮,船尾晾晒着衣物或小鱼虾。</b></p><p class="ql-block"><b> 印象中,龙江桥是当时惠民河上最漂亮的桥,外观颇似上海的外白渡桥,钢架纵横,龙骨交错。</b></p> <p class="ql-block"><b>  靠近江边的大马路,过去是下关最热闹的地方,一百多年前,随着下关开埠,中外商人在这条不长的马路两边设店经商,金陵海关、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下关汇兑所、江苏省邮政管理局、民生实业公司南京分公司、三北轮船公司南京分公司等都设在这里,各种风格的西式建筑高低错落,比邻而建。</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大马路虽然早已不再热闹,成了一条偏僻的街道,但那些老建筑却保留下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下关许多老街巷和民居老宅这两年拆掉了不少。为留下这些老街巷最后的影像,我曾骑车钻进这些纵横交错的小巷,寻找老下关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复兴街5号的成记老虎灶,是下关最后的老虎灶,拆除前仍有附近的居民来此打开水。主人老成光着膀子,没人来打水时,就坐在门前与邻居聊两句,或者发呆。他说:“他家这个灶头是他爷爷开始烧的,已有百年历史,养育了他家五代人。过去每天早晚很忙碌,来打水的居民有时还得排队呢”。</b></p> <p class="ql-block"><b>  成记老虎灶是下关老风情的绝唱。</b></p><p class="ql-block"><b> 消失了的下关那些老街巷,如老江口、龙江桥、宝塔桥、石墙外、东炮台、滨江路、名士埂、煤炭港、兴安路、商埠街、鲜鱼巷、朝月楼、黄土山、杨家花园等成了下关历史的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2013年2月,鼓楼、下关两区合并,组成新的鼓楼区,下关,这个使用了百年的名字也就此留在历史深处。</b></p><p class="ql-block"><b> 此情可待成追忆,随着城市的变迁,很多人对老下关的记忆会慢慢模糊,渐行渐远,而下关的码头、铁路、老街巷,老风情,以及下关百姓特有的方言等会留在南京人的记忆中。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