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父亲黎朝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初师毕业后就在綦江教小学,后因工作积极,教学效果好,被领导推荐带薪学习,考入江津师范读中师。五五年又回綦江隆盛任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和母亲结婚后,为了离母亲近一点,父亲调到了赶水麻柳村小,在母亲的眼里,父亲有文化又能干。虽然教小学,但一些教中学的老师都来向父亲请教。父亲乐天知命,对教学工作充满热忱,并能和农民打成一片,很是受人尊敬。妈妈说:有学生脚痛,无法到学校上学,爸爸就不辞辛劳天天背着这个学生上学放学,下大雨,小溪涨水,爸爸护送学生上学、放学,一个个把他们背过小溪,这更是常有的事。几十年,爸爸都战斗在乡村第一线,辗转于麻柳滩、大水井、麻沟等偏僻的村小。直到乡村也有了中学,才把爸爸调到岔滩红星中学任教。</p> <p class="ql-block">岔滩中学留影</p> <p class="ql-block">红星学校首届初中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和同事留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热爱他的工作,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记得小时候,父亲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星期六晚上,父亲背着一些蔬菜和粮食回来了,星期天接待学生家长,星期一我们醒来父亲早就走了,不管是打雷、刮风、下雨,从未请过假。父亲说:村小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儿,有时还要复式教学(就是一个人教几个年级)不能让学生等着。</p> <p class="ql-block">那时家里很穷,吃肉更是稀少,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肉,妈妈还总是要等爸爸回家才煮,我们与其说是盼爸爸回来,还不如说是盼那一星期才能吃一次的肉肉。</p><p class="ql-block">父亲一回家,家里还总是有“客”,这些客,有时是和爸爸一同回来,但更多的是星期天赶场(那时七天一场)到我家来的。饭少,肉更少,一个星期的期盼,到头来却只能尝一点,(忍嘴待客是我们的家规 )有时还未尝着,好几次委屈地在母亲面前哭了,埋怨家里怎么总有这么多亲戚。可母亲告诉我们,那些亲戚全是学生家长,他们仁义着呢,对你爸爸好着呢,你爸爸的菜地,他们帮着种,若是家里偶有一点好吃的,从来没有漏叫过你爸。他们在镇上来办事、看病什么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到家里坐坐,吃个饭。我们家也多亏你爸,要不是他种的菜和粮食(主要是玉米和红苕)帮衬着,家里早就断粮了。</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我初中毕业时去过爸爸任教的学校,那时他的学校还没有放假,在教室旁小小的一间屋就是爸爸的卧室厨房和客厅,百无聊赖的我想着去听爸爸上课,谁知刚一走到教室,父亲却教我去另一个班给初一的学生上语文课,我不知怎么上,但好在我在学校时当过广播员,于是就教他们朗颂课文,一时兴起,又教他们情景朗颂,俨然一个小老师。下课了孩子们纷纷围着我,让我和他们一块玩,我也很快融入到他们的快乐中。顿时我觉得,当老师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尤其是当乡村老师。</p> <p class="ql-block">兜兜转转,我虽然在学校工作了,却没能到村小当教师。时间过得很快,一晃爸爸退休了,可在企业工作的几个妹妹却陆续下岗了,爸爸依然很节约,省下每一个“铜板”来支持孙字辈的学习,渐渐的,侄女们陆续考上大学,可爸爸的头发和胡子都花白了,我们才意识到,爸爸老了。想到他这一生,一直都是在为工作、为儿女、为他人,从来没想过为自己。我们也该为他作点什么?我喜欢旅游,过去也带妈妈一起旅游过,每次问爸爸,他都说不去,说“串联”时他去过很多地方。可每次我们旅游回来,他总是盯着我们的照片看。现在怎么也要带他出去走一走了,于是零二年,带着爸妈飞海南,既坐了飞机又看了海,爸爸很是激动和兴奋。</p> <p class="ql-block">海南旅游</p> <p class="ql-block">濯水古镇</p> <p class="ql-block">和母亲的金婚纪念</p> <p class="ql-block">和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正当我还计划着带爸妈去看一次北京和大漠时,爸爸却病倒了。在重庆陆续住了大半年的医院,出院后就再不敢出远门了。二零一六年六月,爸爸因心肌梗塞住进綦江人民医院,六月二十八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爸爸:你的一生,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乡村支教四十多年,使千千万万的农家儿女因为你们的付出而脱盲、脱贫,走出山村,开阔眼界。甚至有的家庭,你教了他们家一代、二代、三代。至今我们回到你教过书的乡村,都笑称是到了你的“根据地”,随便到一户农家,向那里的老人们提到你,得到的回答总是“哦!黎老师啊,知道!知道!!好人哟”。每当这时,我们心里总是莫名的升起一种自豪感。爸爸:你知道吗?直到现在,逢年过节,都还有你的学生来看望妈妈。你的付出,虽然物质回报有限,但你撒向千千万万干涸心田文化知识的种子,却生根、发芽、蓬蓬勃勃的成长起来。</p> <p class="ql-block">爸爸:你放心吧!你未竟的事业,有我们继承,除了我在教育部门工作外,我们家第三代张梦秋也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今后还要着重培养第四代,未来的他们,一定也会投身到教育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