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了老师思乡梦

刘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2年5月15号。八元自费核酸检测后,终于 总算,自驾启程前往蜀南宜宾了!</span></p> <p class="ql-block">途中路拍</p> <p class="ql-block">高速进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微信上,发了途中拍的几张图片给陈历荣老教授——我们大学俄语精读课的老师,于是,引起了以下的微信对话和图片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此为新建“老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老师回我微信,他的老家是宜宾南溪,并回忆:南溪老家的古城门“文明门”两边的城墙保存较好,南溪人叫“文明门”为大南门。夏梦导演的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开头的几个镜头,就是在长江边的这个“文明门”外码头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陈老师说的方位,我们终于找到“文明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老师说:“从河坝沿梯坎拾阶而上,进入大南门,对直走一小段,就到南溪一中。南溪一中,于1952年开始办高中,是我高中时的母校。我在高二班。53年入学,56年毕业。当学生“仔儿”时,无论男女同学,每个月,大家都会轮流到河边(长江)挑水,供全校使用。热天还好,水大,离城门就比较近,但枯水天,就很恼火了,下了梯坎,还要走很远,才能取到水。 现在南溪只保留下了三个古城门:大南门(文明门),广福门,望赢门(东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溪仙源长江大桥,下两张图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老师还说:“南溪二中在凤翔门外,是我初中母校。小学时,我读过南溪的几所学校:周家朝门小学、鲁班庙小学、培英小学(又叫张爷庙小学)、帝主宫小学、三元街小学。现在,一中迁到西边,二中仍在原地,其它几个小学已不存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溪老城区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片文字往来中,老师回复:我正想请你在有南溪地标意义地方拍一张图片给我,这不就来了。我要把这张图片洗成相片保存,以慰我思乡之苦。我此生很可能再也去不了南溪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到了一定高龄又行动不便时,对来自故乡的信息,特别是与儿时生活和读书有关的消息或照片,会有一种特定的期盼和慰藉,于是,我们这次出行,专门就去了南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南溪是5月18号,“5.20”前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汽车快速驶过“南溪长江大桥”,来到40年前毕业的西南师范学院,我们俄语精读课陈历荣老师的故乡——四川宜宾南溪区。今年年初,就在微信上与陈老师谈到,争取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去重庆北碚西南大学看望老师。只可惜,今年的疫情让出行变得很复杂和纠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今天,在宜宾,突然有了拜望陈老师家乡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前往。微信里,不断发给老教授最新拍的他家乡的风光人文等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段遥祝文字:在四十年周年,大学俄语专业毕业的特殊日子里,我们两位——您曾经的学生,在老师的故乡——南溪区,遥祝陈历荣老教授及家人幸福生活、健康长寿!感谢陈老师对我们爱的教育与辛勤付出!正如诗经小雅所颂:“雨我公田 ,邃及我私。”再次感谢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是我们尊敬的陈老师,2022年5月20日,拍摄于重庆北培学府小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历荣老师很快回复:呀,真是,你们西师毕业已经四十年了。谢谢你们的祝福。2018年,我回过一次南溪,完全物不是人更非了。我在城里由东到西、由南到北走几个小时,一个人都不认识,没有任何一个人跟我打招呼。我绝对是一个在故乡的异乡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南溪,我们还参观了朱德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师微信回复:朱德旧居,我当小娃儿的时候,经常到陈玉珍(朱德时任护国军旅长时的夫人)家的大屋,排练文娱节目。我们家当时在内西街,朱德旧居在官仓街,离得近,转个街口就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我去看过朱德旧居,当时已封闭,没对外开放参观,完全破败不堪。你们现在看到的已经是整修过的了。朱德在南溪还留有不少故事哩。朱德和陈玉珍结婚,与孙炳文有一定关系。孙炳文是陈玉珍的舅舅。解放后,南溪县每个月给陈玉珍一定的生活补助,我曾见过老太太,现在印象已经很少了。(陈玉珍1896—1967)</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的点点滴滴,都会引起老教授遥远回忆,同时,也让他的学生们对南溪朱德旧居以及相关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知道,陈历荣教授的同学孙光宏与陈玉珍的亲舅舅——192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教授孙炳文(1885年-1927年)的关系。属地渊源千丝万缕、书香门第家族家风代代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孙家,陈老师补充:孙炳文烈士的儿子孙泱给朱德当过秘书,曾任西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文革开始时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之一,被迫致死。孙炳文大女儿孙维世,留学苏联,著名导演,为江青所不客,文革中被残忍迫害惨死。小女孙新世,北京大学俄语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续 “美篇”:……</p><p class="ql-block"> 疫情三年,让我们错过了毕业四十周年与老师北碚再聚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年寒窗,四十年奋发,刘勇芳 同学 2023年(癸卯年)3 月 于退休三年后开启二人毕业四十一周年特旅之行,探望北碚!探望恩师!探知未来……老话说:“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图:如今的西南大学出版大楼 ,往昔西师外语系“湾湾楼”附近位置,“沧海桑田” 弹指一挥间…</p> <p class="ql-block">1982年 刘芳 毕业照 外语系78级合影局部</p>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3号 在北碚 学府苑小区 教授楼 陈历荣老师家客厅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西师外语系78级 合影 1982年6月</p> <p class="ql-block">1982年 刘勇 毕业照 外语系78级合影局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span>Сохранить до старости сердце молодым, как говорятиные,и трудно и почти смешно;тот уже может быть доволен,кто не утратил верыв добро,постоянства воли,охоты к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有人说,人应当到老还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但这是困难的,而且几乎是可笑的;一个人如果到老还未失去对善的信仰,还未失去坚定的意志和对事业的酷好,他就应该满足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辈箴言 励志今生…… (1818--1883; 1938~ ~~ ………)</p> <p class="ql-block">陈历荣老师 1980年与 78俄3班 17位同学以及陈克礼、段知礼、李德才语音教授合影</p> <p class="ql-block">陈历荣老师 1980年与 78俄3班 17位同学以及陈克礼、段知礼、李德才语音教授合影(局部)</p> <p class="ql-block">再次见到今年(2023年)已经八十有五的老教授,我们78俄三班的俄语精读老师,最急切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 最想向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又是什么呢? 同学们最深切的祝福是我这个不善言辞,口齿并不伶俐成绩中下之人所能尽情准确倾述的吗? 其实早在41年前,当“欢喜”毕业, 惜别“象牙塔”,从西师校园步入大社会的那一刻起,弱冠年华的我们,……心中大多是记住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的,虽各有取舍、轻重不同,甚至,有的属“潜意识”起作用……,比如,我就一直记着陈历荣老师一次课堂上 ,对我一个提问的肯定和鼓励。我问老师:“请问,俄语词形容词’蓝色的’(…)放名词前作修饰之用,与用’蓝色’名词的第二格,置后来修饰前面的名词有什么区别?”老师解惑:用名词二格置后修饰更具文学色彩,……。刘同学能这样追究问题,寻找区别、异同的思维方式并提出问题值得鼓励! 看来,十多年后,当年老师的“一句鼓励”一定程度上内化并支持了我转行当记者、编辑 。媒体的工作日常就是提出各种提问、质疑各种问题并试图“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在十多年的从业实践中锻炼成了一个外语系毕业生媒体“高编” 。就是这“句话”,应为不二的第一“表达”! </p> <p class="ql-block">可容18位同学 苏式连体座椅,此图网络借 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关心他人 自然亲近 合作共赢 这次要与老师交流的还有一点值得回忆:一次在外语系教学“湾湾楼”三楼小教室(可容18位同学 苏式连体座椅,此一图借网络),室外有阳光长廊通道,多次調课的陈历荣老师突然出现,有同学小声说老师此前生病了。我下意识地来到老师当前,也是小声关切地问了一句:陈老师身体安好,已完全康复?老师连忙回答:都好了,好了!谢谢,谢谢! 这时,上课铃响了,同学老师进了教室。站上讲台,陈老师那天的第一句话:刘勇同学关心老师(康复情况)的询问,让人感到温暖。谢谢同学们的关心和问候! 对这事也许 陈历荣老教授早忘了,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一次正面强化。积极关心他人,这是与人交往的重要一步。这多少形成了我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一个基础性“下意识”。</p> <p class="ql-block">今天(20241206)翻出六年前的电视媒资:莫斯科演播室“聊天”,小标题:良好心态 文化融合,谈新书《60年:一位俄罗斯人在中国的传奇》,微信上翻录的是访谈最后一个问题,我用中文的回答的。大学俄文精读教授陈历荣老师看到视频后微信上文字留言:</p><p class="ql-block">“你接受老外主播女士的采访,多久的事?说得很好!” </p><p class="ql-block">我回复:六年前的事了,那天早晨五点到的莫斯科,八小时熬夜飞(经济舱)那次是半官方成都宣传部与电视台联合“外宣”行动,也算民间“外交”出访,演播室访谈中我们雇了一位在莫斯科当地的中国留学生作翻译,我本人用中文与俄罗斯主持人对话属于“外交”对等[呲牙]。 经历了一整年前期准备,专门飞8小时去做嘉宾。也算人生的亮点啊! [强]已退休四年多的我一下子联想到1994年我被派遣出差到莫斯科做翻译,协助拍摄电视剧《蓝天上一双眼睛》(中国第一编剧 张鲁 编剧,王永春导演,美女程曦 与“傻儿军长”雷汉主演,央视剧部 王浩编辑),我任剧务兼翻译。那次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宝贵的国际交流经验,更为后来“寻沙依诺夫”系列图书与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也正是有了那次"巧合",才有了后来我在各种国际场合自信交流的身影,也才有了那天那份从容,敢于在莫斯科演播室用中文表达自我的勇气。</p><p class="ql-block">回望过去,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成长的阶梯,每一次的挑战都是自我超越的契机。而在这其中,老教授当年以及近年来的教诲指引与鼓励,如同灯塔,照亮了年轻人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许比我更年轻的后来者会继续以他们良好的心态,促进世界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让每一次的"外交"都对等,都成为连接各国人民“一带一路”的金色桥梁,世界因相互理解而而变得更好!…………)</p>